【方圆居文化】前言:《道德经》古文版因为存在标点断句、语法词意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好理解,而且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对《道德经》的解读就有很多版本,这是很正常的。春节期间笔者因为抗疫的原因宅在家里,重新研学了一遍《道德经》,以汉代王弼的通行本为母本,作了一个古文直译篇,一个白话意译篇,并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一并逐章发布。希望对正在学习《道德经》的朋友有所帮助,也欢迎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弗居不去方圆居文化书法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
当天下人都知道将不美的东西美化,这就是恶;当天下人都知道将不善的东西刻意说成善,这就是不善。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圣人做事从不乱作为,教化民众很少用言语,他们看到万物欣欣向荣而不发一言,是他们让万物生育长成却不据为己有,他们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却不居功,他们功高盖世却从不自恃。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人民反而将功劳加在他们身上,永不泯灭!
【意译】
当天下人都知道将不美的东西美化,这种作法就是丑恶的;当天下人都知道将不善的东西刻意说成善,这种作法就是不善。同样的道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这些相对的的概念也是相伴相生、相互比较而言的,过于追求一个方面,就可能向反面发展。
所以,古代的圣人都懂得正反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在管理国家时从不过多干涉老百姓,而是让他们随遇而安,率性生活。而教化他们时也不多发政令,而是率先垂范,为他们树立榜样;他们看到万物欣欣向荣而不发一言,是他们让万物生育长成却不据为己有,他们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却不居功,他们功高盖世却从不自恃。
正是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人民反而将功劳加在他们身上,永不泯灭!
老子在本章中主要阐述事物正反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承接上节中道具有的“有无”两种属性,由天道过渡到人道学习《道德经》之初,我常常感到困惑,老子在第一章刚讲完道的概念和属性,突然就在第二章讲起了美丑、善恶和圣人之治来,似乎老先生的思维跳跃性也太大了点,相互之间没有多少逻辑关系。但经过仔细揣摩,其实不是这样的。
老子在第一章中着重阐述了道所具有的“有”、“无”两种属性,为第二章讲辩证法埋下伏笔
在第一章中,老子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者同出而异名”。他的意思就是道同时具有无和有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这个属性,道才可能成为天地之母,因为“无”这个属性,道才能有孕育天地的功用。但在第一章中,老子似乎意犹未尽,所以在第二章中进一步提出美恶、善不善、高下、难易、长短、音声、前后等另外七组相反的概念,一下子把事物具有的正反两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说得明明白白。
老子在本章中讲了三层递进的道理,劝导统治者行无为不言之治,建不居自得之功
本章,老子共讲了三段话,层层递进,体现了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谆谆劝导之意。
其一,承接第一章,用”美到恶、善到不善“的转化,引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六个相对的概念,说明事物的正反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其二,由于事情的正反面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进一步指出国家管理中的正反两种作法,即”无为不言“和”乱为多言“的关系,强调”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的重要性;
其三,得出本章的结论:正是因为”不居“,所以才”不去“。也就是说,执政者越是不去刻意邀功自居,功劳和成绩却自然而然的被加到自己头上,想不要都难,这与后边章节中老子进一步强调的”以其无私而成其私“是一个意思,目的都是激励统治者要无私地为老百姓奉献,而最后自己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可以作三种理解,都不偏离老子阐述的主旨思想本章开头两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不善,斯不善已”,用的是排比句式,意思大致差不多,均可有三种解读,在这里只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为例。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丑恶也就出现了。这种解读是目前网上最流行的一种,说的是因为美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丑恶。这种解释符合老子本章的思想宗旨,也就是美和丑的相对性。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为美,是因为有丑恶作比较。这种解释同上边的说法恰好相反,说的是因为先有了丑恶的东西,人们才在对比之下认识到美。这种解释也符合老子关于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的思想观点。
但我不支持这两种解读法,是因为不符合“斯恶已”三个字的直译。这里,“斯”是代词,可直译为”这、这是“,应该是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件事。所以,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读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将不美的东西美化成美的,这种做法就是丑恶。这样解读既符合老子阐述的正反相互依存,又可相互转化的思想,又同后边结尾一句”正是因为圣人不刻意居功,老百姓才将所有的功劳都加在他身上“语境完全吻合。
【方圆居文化】结语:天底下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属性,二者是既相互依存、相对而言的。一个人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可能就同时伴随着一种缺陷,正所谓”老天为他关闭一扇门必然为他打开一扇窗户“,不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另一方面。比如,一个人平常作事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可能在处理事务性工作上做得得心应手,但如果让他去担当冲锋陷阵一类的工作就不如那些看似粗心大意的人了。事物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换。为人处事一定要掌握分寸,不可过度,否则好的一面就会转化为坏的。比如一个口才好,在许多场合都能夸夸其谈,能够调节好的气氛,但如果不分场合,一味地信口开合,可能就不仅是惹人心烦的事,弄不好就会祸从口出。做人作事要低调,不能居功,更不可自傲。无论在什么单位,也不论自己有多大能耐,做事一定要低调,尤其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切不可居功自傲,那样不仅会招来嫉妒,弄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相反,有了成绩不自居、不独占,反而会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属于自己的成绩也不会被别人抹杀,该属于自己的一点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