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憩室在我国以十二指肠憩室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为2-22%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更多见。十二指肠憩室分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两种,真性憩室包涵肠壁各层结构,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假性憩室比较常见,为十二指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穿过肠壁肌层,向外膨出形成,属于获得性异常。十二指肠憩室可发生于十二指肠各段,单发或多发,其中60-70%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内侧壁。
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常为偶然发现,约10%患者有以下临床症状:1、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局部压痛,可能由于憩室内食物潴留引起炎症反应导致;2、上消化道出血或憩室穿孔,一般由憩室破裂引起;3、胆管炎或胰腺炎,可能源于憩室炎症或结石导致的胆系引流不畅。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或壶腹周围憩室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以及壶腹周围2-3cm区域的憩室,好发于上述部位可能与一下因素有关:1、十二指肠乳头部是前肠和后肠的结合部,为先天性薄弱区;2、肝胰壶腹周围为共通管连接部的薄弱区,有胆管、胰管、血管等结构通过,容易造成局部肌层缺陷,而且缺乏坚实的结缔组织支持;3、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时反复牵拉十二指肠壁,随着年龄增长,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减弱以及肠腔内压力增高可能促进薄弱部位外突,形成憩室。
左上图为T管造影显示憩室,右上图为同一病人MRCP检查
憩室在CT和MRCP表现为十二指肠环内侧突出囊袋状气体或液体密度/信号,其内可有气液平面或全部为液体密度/信号填充,憩室体积较大时可悬垂于十二指肠外后侧,憩室口常表现为与十二指肠粘膜相延续,CT对于憩室内气体和内容物显示较MRI敏感。
上图显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憩室,内可见气体及液体形成的气液平面,憩室后部可见一个高信号的胆固醇结石,CT呈低密度。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常导致胆胰病变,称为Lemmel综合征,JPD与胆囊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囊摘除术后胆管结石复发有关,憩室压迫胆总管下段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直径与憩室大小和压迫程度相关。
JPD分型:
1、乳头旁型:憩室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旁肠壁,又分为乳头上型、乳头下型;
2、憩室内型:乳头开口于憩室内;
3、边缘型:乳头开口于憩室颈。
Lemmel综合征临床表现无特征,通常出现胆管炎、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影像科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如果CT和MRI显示胆胰病变,同时存在明确的憩室,结合反复发作的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可考虑Lemmel综合征,其特征性表现为憩室压迫胆总管下段并引起胆系扩张,有时显示胆胰管开口于憩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