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天 从晋文公勤王定天子,来看殷周朝的人事卜筮决策机制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8 14:44:05
分享:

中国的卜筮地。周襄王派遣使者简师父向晋国告急求援。

晋文公与群臣商议,狐偃说:“若想获得诸侯拥护,没有比救援王室最好的方法了。这既可得到诸侯信任,而且还合于天下大义。继承先人晋文侯勤王定天子的勋业,而忠信宣扬于诸侯,就在今日。”

晋文公赞同狐偃的意见,但是,还需要进行卜筮,以预测其成败。

于是,晋文公命大夫兼卜官卜偃施以凿钻。凿窠为长槽状或枣核状,每个凿窠内侧钻一圆钻窠。占卜时,点燃荆条烧炙凿钻处,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现"卜"字形裂纹即兆象。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占卜即观察这些卜纹判断吉凶。根据晋卜偃占卜“得到黄帝战于阪泉的预兆。”这个兆象推测,卜偃应该有一本《兆象说明书》,即总结、概括、整理出来的历朝历代典型事例的兆象吉凶说明书,或称为兆象宝典。把占卜的兆象与这个宝典中记载的相同或相似兆象对照后,得出占卜事项的吉凶结论。将所卜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这就是卜辞。卜辞一般包括,占卜的干支日期、贞人名;卜问的事项;君主观察兆象后对卜问事项所做的吉凶判断或推测;卜后事情是否应验等。这可能是从殷商流传下来的帝王占卜方法。

占卜用龟腹甲及腹甲背面的凿窠和钻窠

还有一种方法是《史记龟策列传》记载的,在龟甲的中、头部、四周处钻凿一定的凿窠和钻窠。卜者祝祷说:“借助您灵龟神力。我要得个好卜兆,我想求得某物。如能得到,请将兆头兆足显现出来,兆文内外相应;如果得不到,就请兆头上仰,兆足收敛,内外自垂。您这样显示,我就得到占卜结果了。”,还有的占问旅行是不是遇到强盗,则祝祷说:“卜行遇盗不遇?遇,首仰足开,身节折,外高内下;不遇,呈兆。”等等。然后,用荆条烧灼,看兆纹如何,就可知道吉凶了。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简单。这大概是流传下来的的殷朝王子及卿大夫们的占卜方法,或者是占卜在周朝开始衰落时期的一种变通占卜方式。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占卜稽疑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祭祀、战争、饮食、宴会、气象、农业、收成、田猎、行旅、灾祸、福佑、奴隶逃亡等等。

三、占筮方法

占筮,就是用蓍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占筮方法:

“一变”:第一步:把49支策随机分成左右两组,象征天、地,。第二步:从左边一组拿掉1支策,夹在左手指间,象征人,。第三步:把象征天的一组策,按每四支检出,放置其旁,,余下的最后一束余策,夹在左手指间,。第四步,再把象征地的一组策,按每四支检出,放置其旁,余下的最后一束余策,夹在左手指间。两次归奇于扐,象征五年两闰。这样,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扐”四个步骤,易就形成了,称为“四营而成易”。在筮法上叫做“一变”。需要三变才能成一爻。

“二变”:把“一变”中检出的天、地两组策,合并在一起,再随机分为两组。在二变时,只需要“二分”、“揲四”、和“归奇于扐”三个步骤,而不用“挂一”。“二变”就完成了。

“三变”:把“二变”检出的天地两策,合并至一起,,与“二变”一样,只进行“二分”、“揲四”、“归奇于扐”三个步骤。然后把检出的天地两组策合并在一起,数数共有多少支;把策数除以四,得数是几,就在纸上写下几。

筹算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终于算出来了第一个爻。

“爻”是卦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爻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阳爻,符号是“-”;一种是阴爻,符号是“--”,六根爻叠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卦。

占筮所用筹策

然后,按照上述“一变”、“二变”、“三变”的方法,重复演算下来,就会得出第二个爻,将其记录在第一爻的上面。在一个卦里,爻的顺序是从下到上排列的。

以此类推,重复六次,得到六个爻,计十八变,就得出一个完整卦,这个卦叫做“本卦”。

天数:一、三、五、七、九,属阳数;地数:二、四、六、八、十,属阴数。

把上述六个爻,按其所属阴阳,用阴阳符号来代替、书写,就成了规范的“卦”。

在《周易》中,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比较特殊,其阴阳属性分别是: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周易》有一个重要原理:老变,少不变。即老阴要变为阳;老阳要变为阴。假如本卦中出现老阴和老阳就需要变化,这就会产生一个新卦,被称为变卦。

在这个变化当中,有本卦,有变卦,也有变爻,这样,就可以对照《易经》而占卜吉凶了。

如卜偃的占筮,得到《大有》卦,是本卦,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乾,为天。 变卦成为《睽》卦,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就是按上述方法十八变而得到的。

四、殷、周决策机制

根据《尚书洪范》的记载,殷商稽疑决策:谋及汝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龟,谋及筮;先尽谋虑,然后卜筮以决定之。这种决策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从”决策机制。

汝则从,卿士从,庶民从,龟从,筮从,称之为大同,大吉。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汝则从,卿士从,庶民从;龟逆,筮逆,安逸守常则吉,举事则凶。

这是周武王向殷箕子讨教的殷朝治国大政其中的稽疑决策部分,根据晋文公的占卜决策活动,显然是继承了殷朝这一文化传统。

商箕子图片

至于谋及庶人是如何操作的?当然不会让庶民投票表决,分析认为,大概通过乡校、庠序、庙社、市井、宫阙广场等公众场合听取、收集民意;由里党、乡县、父老、国人等尊长、官吏层层向上反映民意;由朝中大臣考察、关注民意。这样,在决策时把庶民意愿当做一项参考内容加进去。可见,庶民意愿是通过间接方式传递到宫廷的,在决策时,把庶民的意愿通过归纳分析,判断出庶民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态度。

五、晋文公决策分析

根据《尚书洪范》稽疑篇,以及晋文公的最终勤王定天子的决策活动,我们可以把晋文公的决策机制排列一下:

1、谋及卿士,卿士从:

晋文公在得到周天子的告急求援信息后,与群臣商议,大夫狐偃坚定地主张勤王定天子,其他的大臣没有反对意见。这可视作谋及卿士,卿士从。

2、谋及庶人,庶人从:

狐偃分析勤王行动,“合于天下大义”,也就是说天下民众还是拥护周王室的,勤王行动也必然会得到天下民众的赞成。“能得到诸侯信任”,这说明诸侯也会赞成勤王行动的。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谋及庶民,但间接证明了庶民的赞同态度。“庶民”在这里可理解为除卿士大臣以外的民众,因事情涉及周天子,当然也包括各诸侯国和周朝民众。这也就是相当于谋及庶民,庶民从了。

3、谋及汝心,汝则从:

这里的“汝心”就是指君主晋文公自己。晋文公早就想称霸诸侯,多次被狐偃劝阻,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今时机来到,听了狐偃的分析,自然是赞同的。所以,才让卜偃占卜。这就是谋及汝心,汝则从。

4、谋及龟,龟从:

晋文公命令卜偃占卜,占卜结果为:“吉!得到黄帝战于阪泉的预兆。” 这就是谋及龟,龟从了。

5、谋及筮,筮从:

文公又命令卜偃占筮,得到《大有》之卦,变卦为《《睽》卦,占筮结果为:“吉!得到 ‘ 公被天子设享礼招待 ’ 之卦。这就是谋及筮,筮从了。

晋文公勤王定天子图片

总之,五谋,五从:汝从、卿士从、庶民从、龟从、筮从,这就称之为大同,大吉,是最好的决策。于是晋文公的勤王决策最终敲定了。果然,晋文公的勤王定天子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一切如预期一样,得到圆满结果,真是大吉大利。

六、殷周决策机制分析

1、人事与卜筮所占比率:

殷周决策机制有五项规则,君主、卿士、庶民三项可称作人事因素,人士因素在决策机制中占百分之六十比率;而占卜、占筮两项可称作卜筮因素,卜筮因素在决策机制中只占百分之四十比率。可见人事因素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2、人事因素中,君主所占比率:

君主在人事决策因素中与卿士、庶民地位平等,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三十三点三;臣、民在人事决策因素中占比百分之六十六点六。可见臣民在人的决策因素中占主导地位。

3、卿士、庶民在决策中的地位:

在 “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和 “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这两种“君主逆”的情况下,制定决策,采取行动依然吉,可见卿士、庶民在决策中的地位并不低。

4、“五从”决策机制对君主的制约作用:

从“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来看:

君主从,龟从,而臣民逆、筮逆三项逆,则作内事吉;作外事凶。由此可见,对君主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的,这个决策机制,是尽量把君主的独断专行及其危害降低到最低最小限度。

5、卜筮活动也有一定的权威性:

从“ 汝则从,卿士从,庶民从;龟逆,筮逆,安逸守常则吉,举事则凶。”来看:

人事全从,卜筮全逆,这种情况下,安逸或遵守常规办事,是吉的;而超常规的行动是凶的。这对超常规的行动是有所限制的,这说明卜筮活动也有着一定的权威作用。

卜筮书籍

6、占卜活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因为是从正反两方面提问,故正、反两方面的偶然性各占一半,其后果可以两相抵消。故虽然可视作迷信活动,但对决策影响不大。

7、占筮活动,其中的十八变六爻,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易经》具有事物变化的哲学思想,对它的理解与占筮人的文化思想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因卜官大都选择知识渊博、贤明之人担任,故其迷信色彩会相应降低,而据实际情况而判断的科学性有所增加,故对决策有一定的良益性。

8、“五从”决策机制,是政教分离的典范。

“五从”决策机制,把卜筮当做决策辅助手段,重神灵,但绝不盲目迷信,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明显带有唯物观念的决策机制,是继原始社会巫术盛行之后而兴起的政教分离的治理模式,是政教分离的典范,对后世的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总之,殷周的“五从”决策机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决策规范性和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唯物辩证观念,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当然,至于君主打破礼义制度,不遵守“五从”决策规范,君权在握,独断专行,肆意妄为,不信臣,不信民,不信卜筮鬼神,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他的错误行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后只能以亡国亡身而结束,纣王、秦二世即如此也。

本文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有异议可通知删除。了解更多有趣历史,请关注南宫外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