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苏联这个强大的红色帝国,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其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力量,那气势磅礴的装甲洪流,足以让世界为之颤抖。
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强国,苏联拥有无与伦比的重工业实力,尤其在军事工业方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军事力量达到全盛。
当时,苏联总兵力超过500万,后备役超过1000万,拥有6万多辆坦克、2万多架作战飞机、10万门各项火炮、上千艘作战舰艇,以及多达4万具核武器。而该时期的苏联工业实力也同样达到了全盛,当时苏联一年所生产的武器超过了整个欧盟的总和。
然而,在重工业领域无比强大的苏联,却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轻工业发展方面严重滞后,并最终成为压垮苏联的一根稻草!而究其原因,其实也就一下几点:
一、首先是苏联领导人的思想问题。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统治人物,比如以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为首的统治集团,都是老一派的无产阶阶革命家。他们由于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出于美苏冷战的敌对思维,所以对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强调的“浮华生活”方式嗤之以鼻,并且自上而下的将这种思维进行传递,导致苏联历届统治集团,都不重视改善民生,十分轻视轻工业的发展。
比如,斯大林就曾在1926年的会议上明确表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在如此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轻工业发展自然是举步维艰。在二战前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工业的投资达到1550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总投资42%。而在这些投资中,重工业占比高达84%,轻工业则仅占比16%。
二、苏联片面追求重工业发展,甚至以农业直接哺育重工业。苏联成立之初,工业化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推进工业化便成为苏联的一贯基调。苏联发展计划经济,要求一切都让步于重工业的发展。在斯大林时期,甚至通过疯狂的压榨苏联农民,通过强征粮食来换取外汇,从而购买欧洲的先进工业设备,对广大苏联农民的忍饥挨饿却不闻不问。
其结果是,苏联农民为了支撑苏联的工业化的策略而疲于生计,根本无法及顾及自己能穿什么衣服、能享受什么用品。久而久之,苏联的轻工业发展,自动变成了一种被刻意淡忘的尘封事物。
三、冷战时期,为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更是进一步依赖重工业的繁荣。冷战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和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只能集中全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而且,即便到了发展经济的赫鲁晓夫时代,还是没有本质摆脱斯大林的模式发展重工业。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军事重工业更是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此时再谈什么发展轻工业,已经难以触及到根本了。
苏联这个过度偏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导致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至使苏联民生凋敝,从而最终压垮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