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的主要交战区域是在陆上,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的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苏联红海军装备,以及其战斗情况不是非常了解。而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海军也同样奋战在战斗的第一线。
二战时苏联红海军同样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为了能够让读者朋友们对二战时苏联红海军的装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海军的驱逐舰作为主脉络,向各位读者大致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海军的主要几型驱逐舰,让读者朋友们对苏联红海军在二战期间的装备有更深入的了解。
红海军驱逐舰的领头羊——“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苏联国内形势逐渐稳定,重工业逐渐发展之后。当时的苏联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为苏联红海军制作属于苏联自己的第一型现代驱逐舰。考虑到当时苏联国内重工业的实际情况,新型驱逐舰的指标并不高,设计排水量才2100吨,主要武器是5门130毫米舰炮。
红圈处的即为5门130毫米舰炮
不过,苏联红海军认为这样的指标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因为苏联红海军打算让这型驱逐舰充当苏联红海军下属的,各个分舰队的驱逐舰领舰,带领各舰队的老式驱逐舰进行战斗。因此,在1929年,苏联红海军将原始设计方案交给了希曼斯基进行设计。
法国的“沃克兰”级驱逐舰
希曼斯基以当时法国海军的“沃克兰”级驱逐舰为蓝本,对原始设计进行了调整。希曼斯基将设计排水量由原方案的2100吨增加到2250吨,并用76.2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取代了此前落后的37毫米高射炮。在经过审核后,这个方案在1931年获得通过,得到了10艘的建造许可并被命名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
首舰“列宁格勒”号
因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预想作战区域并不是远洋海区,所以该舰采用了短艏楼设计,虽然简化了建造难度,但是也导致了舰内空间较小,设备布置和人员活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武备方面,除了5门130毫米单管舰炮外,“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还装备了2门45毫米高射炮、2门76.2毫米高射炮、两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同时,该舰还装备一具“波塞冬”声呐,可以配合舰上的深水炸弹执行反潜作战。
“列宁格勒”级搭载的130毫米舰炮
“列宁格勒”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7艘,全部以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的重要城市名来命名,足见苏联红海军对其的期待。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因为主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况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只能够作为海上浮动炮台,执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
除了短艏楼设计导致性能提升有限之外,作为苏联红海军第一型设计和建造的驱逐舰,仍然采用铆接方式建造,导致其装备的5门130毫米舰炮不能同时开火,不然会对舰体安全造成影响。此外,当海况超过8级时,“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舰身结构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体来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对当时的苏联红海军来说,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不过,苏联红海军也从“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汲取了一定的经验,这位接下来苏联红海军的其他驱逐舰诞生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红海军的进阶之作——“明斯克”级驱逐舰“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在建造和服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证明了这并不是一款能够满足苏联红海军使用需求的驱逐舰,而“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原班设计人员也很快总结出了不足。于是,在1934年,苏联红海军正式批准了“38号”工程,首舰被命名为“明斯克”号,“明斯克”级驱逐舰出现。
两型驱逐舰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不同
相对于原来的“列宁格勒”级驱逐舰,“明斯克”级驱逐舰在舰艇外观上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仅艏楼外形稍有不同。虽然“明斯克”级的动力系统仍然采用了汽轮机和锅炉交替布置的方式,但是解决了“列宁格勒”级上存在的螺旋桨设计缺陷和舰身强度不足的问题。
“明斯克”级驱逐舰的主要设备一览
“明斯克”级驱逐舰连同首舰“明斯克”号在内一共建成了4艘,因为相比于“列宁格勒”级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经常与“列宁格勒”级驱逐舰混编使用。首舰“明斯克”号曾经参加过苏芬战争,在卫国战争爆发后先被德国空军炸沉,随后又被捞起修复,继续服役至战后。
“明斯克”级4艘舰中,表现最好的是“巴库”舰。该舰在被调入苏联红海军北方舰队后参与了数次大型护航行动,为苏联战时北极航线的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被授予了一枚红旗勋章。
在北方舰队中服役的“巴库”号
总体来说,“明斯克”级更多是一款“技术验证舰”。苏联红海军将在“列宁格勒”级驱逐舰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明斯克”级驱逐舰上进行了验证,以观察改进措施是否有效。虽然“明斯克”级驱逐舰也顺利撑到了战争结束,但是因为改进意义不大,因此战后也被改装成了苏联红海军新技术海上验证平台,也算发挥了余热。
浓浓意大利风格的“愤怒”级驱逐舰作为苏联红海军装备的第三款国产驱逐舰,“愤怒”级驱逐舰的诞生和苏联的五年计划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带来的巨大成功,苏联相关决策者认为苏联有能力大规模建造优秀的国产驱逐舰。于是,责成第1中央船舶建造设计局开始相关设计。
虽然从1932年开始第1中央船舶设计局就开始了相关设计,但是直到1934年年底,相关的设计方案才获得相关管理机构的确认。新型驱逐舰被编为7型工程,共建造53艘,首舰被命名为“愤怒”号,“愤怒”级驱逐舰至此诞生。
“愤怒”级驱逐舰
严格地说,“愤怒”级驱逐舰并不是一款纯苏联设计的驱逐舰。因为此时的苏联仍然缺乏现代驱逐舰的设计经验,加上此时苏联和意大利的关系还算不错,意大利方面不仅让苏联设计团队详细参观了自己的“西北风”级驱逐舰,还向苏联方面提供了全套“西北风”级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和相关图纸。
而苏联方面也不客气,既然意大利的“西北风”级驱逐舰性能看上去不赖,那就照抄吧。于是,除了“愤怒”级上的武器装备和配套设施是苏联国产的,“愤怒”级驱逐舰机械动力布局和舰上设计和“西北风”级驱逐舰如出一辙。
意大利的“西北风”级驱逐舰
“愤怒”级上下充满了浓浓的意大利风格,即高射速、高航速设计风格。动力方面采用大型单烟囱结构机械动力布置、短艏楼设计。其主要武备为4门130毫米舰炮和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防空武器方面则比较丰富,除了2门76.2毫米高射炮和2门45毫米高射炮之外,还根据各舰的实际情况布置数量不等的高射机枪。
当1938年首舰“愤怒”号加入苏联红海军后,“愤怒”级驱逐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仍然是短艏楼设计导致舰内空间不足,许多水兵甚至要两人挤一张床。其次是高速航行时重心不稳,甚至会发生船体震颤的情况。
高速航行时的“愤怒”级
虽然相关设计机构在后续舰只上采用了一些弥补手段,但是总体上也没能改善“愤怒”级驱逐舰的这些致命缺点。不得已之下,苏联红海军只能够将原本53艘的计划建造数量削减到28艘。
在卫国战争期间,“愤怒”级驱逐舰和“列宁格勒”级、“明斯克”级驱逐舰一样,因为重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况下,除了充当移动炮台对陆进行火力支援外,就是参加北极航线的护航活动。等到战争结束时,28艘的“愤怒”级驱逐舰中,前后共有10艘被击沉或者击毁。
“愤怒”级驱逐舰的主要布局
“愤怒”级驱逐舰同样与中国海军有关系,在上世纪50年代初,“愤怒”级驱逐舰中的“凛冽”号、“剧烈”号、“果敢”号、“勤恳”号分别加入中国海军,并改名为“鞍山”号、“旅顺”号、“长春”号和“太原”号,成为中国海军建立之初的“四大金刚”。
红海军有限的改进——“前哨”级驱逐舰上文提到“愤怒”级驱逐舰时,有提到“愤怒”级驱逐舰因为各方面性能的限制,导致原定53艘的建造数量被削减为28艘。而“前哨”级驱逐舰,则是当时苏联红海军针对“愤怒”级驱逐舰性能上的不足所推出的一款升级版驱逐舰。
“愤怒”级驱逐舰和“前哨”级驱逐舰的对比
原本“前哨”级驱逐舰是作为一级全新的驱逐舰而设计的,但是此前设计“愤怒”级驱逐舰的一班设计人员,因为未能解决“愤怒”级驱逐舰上存在的不足,都被下放了。接手的设计师为求稳妥,于是直接在“愤怒”级驱逐舰的基础上的3座锅炉增加为4座锅炉,同时增加了一具烟囱,这也成为“前哨”级驱逐舰和“愤怒”级驱逐舰在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武备方面,“前哨”级强化了防空能力。除了增加携带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数量之外,“前哨”级驱逐舰部署在舰尾的高射炮位置也进行了优化,射界更为宽阔。
“前哨”级驱逐舰强化了防空作战能力
“前哨”级驱逐舰是直接在部分未建造完成的“愤怒”级驱逐舰上改装而来的,采用了从英国原装进口的机械设备。虽然这些机械设备的精密性相比苏联原产的机械设备更好,但是可靠性并不高,严重影响了“前哨”级驱逐舰的正常作战。等到战争结束时,18艘“前哨”级驱逐舰中,只剩下8艘幸存,剩余10艘都在战争中损毁了。
苏德技术合作的产物——“熟练”级驱逐舰在1934年,上文中提到的第1中央船舶制造设计局迎来了新的技术主管——布热津斯基。布热津斯基早期曾作为苏的军事技术合作的代表前往德国进行学习,对舰船动力系统有着敏锐的感觉。因此,当其接触到了苏联最新的“拉姆辛”式盘管直流锅炉之后,就萌生了以该款锅炉为动力核心,生产一级全新驱逐舰的想法。
因为排水量小,武备也弱化了
“拉莫辛”是盘管直流锅炉工作时产生的大气压压力,是“愤怒”级驱逐舰锅炉的3倍。于是,布热津斯基决定以“愤怒”级驱逐舰的舰体为基础,设计一款4最高航速在40节以上的高速驱逐舰。这个设计方案在1935年年初获得通过,并在1935年6月份开始进行建造,首舰为“熟练”号,因此该级驱逐舰也被称为“熟练”级。
但是,在1937年,随着布热津斯基也被下放,“熟练”号的制造工作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在国产锅炉出现问题,并且外购动力核心无果之后,“熟练”号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艘试验舰,其最高航速也仅有25节,完全没有达到苏联红海军的使用要求。
正在参加炮击作战的“熟练”号
在卫国战争爆发后,“熟练”号驱逐舰参与了几次对陆炮击作战,并在战争结束后,再次被苏联红海军除名,结束了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
从意大利进口的驱逐舰——“塔什干”级驱逐舰“塔什干”级驱逐舰只有一艘“塔什干”号,单舰成级。随着苏联红海军对“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和“明斯克”级驱逐舰的抱怨越来越大,为了充分汲取当时国外驱逐舰的先进设计理念,苏联红海军于是决定由国外厂商设计和建造新的驱逐舰,并最终选择了意大利的奥兰多船厂。
正在意大利建造的“塔什干”号
“塔什干”号驱逐舰排水量达到了3422吨,曾经在试航中开出了43.53节的平均航速,这种成绩已经远超当时苏联红海军装备的几款国产驱逐舰。苏联红海军对“塔什干”级驱逐舰的性能十分满意,准备大规模生产。但此时因为意大利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该计划搁浅,苏联红海军最终只得到了一艘“塔什干”号。
原本打算装在“塔什干”号上的双联装130炮
“塔什干”号驱逐舰的武备前后有较大的变化,在一开始,苏联红海军打算为其装备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但是这款舰炮的研发进度滞后,不得已之下,苏联红海军只能够先给“塔什干”号驱逐舰装上130毫米单管舰炮。后来,随着双联装130毫米舰炮的研发成功,“塔什干”号上的舰炮又换成了双联装130舰炮。
苏联红海军的“塔什干”号,此时用的还是单管130炮
“塔什干”号驱逐舰在二战期间的战绩非常不错,除了执行大量的护航和运送任务之外。“塔什干”号驱逐舰在整个服役生涯中,击落/击伤了13架德军飞机、击沉一艘德国鱼雷艇、击毁了6个德军炮兵阵地和一个德军飞机场。不过,“塔什干”号在1942年7月初被德军飞机击沉,直到1944年才打捞出水。
换了双联装130毫米舰炮的“塔什干”号
“塔什干”级驱逐舰如果能够大量生产,将会极大提升二战时苏联红海军的战斗力。该级舰不仅航速高,火力猛,还安装了部分意大利原产的观瞄设备,综合作战能力远超大部分苏联驱逐舰。不过,苏联红海军也通过对该级舰的使用,进一步了解到了现代驱逐舰的设计理念。
“基辅”级驱逐舰——被寄予厚望的48型工程“基辅”级驱逐舰是苏联红海军“大舰队”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苏联红海军在上世纪30年代的估计,苏联红海军至少还需要20艘续航能力达到4000海里的驱逐舰。加上此时驱逐舰技术革新较快,于是,在1936年,该项目得到批准,编号48型工程。
不过,因为大部分技术专家都不在岗位上,具体的设计方案也延迟到了1939年年底才获得正式确认,首舰确认为“基辅”号,因此58型工程被命名为“基辅”级。此时的“基辅”级驱逐舰排水量被提升到了2350吨,最大航速42.5节,续航能力则达到了4100海里。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
在舰载武备方面,舰炮和后期型的“塔什干”级驱逐舰一样,使用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一共安装3座。鱼雷发射管则从原来的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升级为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防空武器方面则较弱,除了一座双联装76.2毫米高射炮外,就剩下清一色的高射机枪了。
虽然设计方案看起来还算不错,不过由于总体规划不当,苏联红海军在1940年取消了后续8艘舰的建造方案,只留下了“基辅”号和“埃里温”号两艘已经开工的舰继续进行建造。但是随着卫国战争爆发,德军逼近,两艘舰不得不边转移边修建,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够完工。最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基辅”级驱逐舰,在二战中竟然一艘完工入役的都没有。
一边转移,一边建造的“基辅”号
至于“基辅”号和“埃里温”号,在战后则被苏联红海军作为靶舰处理。前者被潜射导弹击沉,而后者则被苏联研制的首型反舰导弹击沉。
总结——技术基础薄弱的二战苏联驱逐舰从一开始的“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再到最后的“基辅”级驱逐舰,除了从意大利进口的“塔什干”级驱逐舰之外,大部分二战苏联红海军的驱逐舰,不仅排水量较小,而且普遍在动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战时苏联驱逐舰都强化了防空能力
而实际上,在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红海军马上对手头大部分的驱逐舰进行临时改装,强化其防空火力,以对抗当时的德国空军。虽然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造船业 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当时世界主流造船业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参考文献:《苏俄驱逐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