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电话 最新社交礼仪:微信别发语音,没事儿别打电话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18:31:52
分享:

在社交方面,我有个小小的恶作剧行为,但我从没跟人说过,就是……我常常不接电话,而且是故意的。

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对方来电话的时候,除非我能判断出来是十万火急的事,否则我看到了我也会等一等再接,甚至会直接押掉,发文字给对方“抱歉我现在不方便接电话,能否发文字先说说什么事可以吗?”然后我才会酌情考虑要不要回个电话过去,或者直接文字回复他也并不耽误事?

大抵是平时压力太大事情太多太杂了吧,我已经很不习惯自己的节奏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断。更可能的原因是,的出现,极大的便利了像我这类性格内向不爱热络交际的人,社交恐惧倒说不上,但是电话里你来我往的寒暄、突然的冷场或者是两个人都急于表达于是到底也不知道要听谁先讲,让我这类人往往拿起电话就感觉压力很大……

今天这篇文章,仿佛就是写给我看的,分析梳理都很到位!不过,面对亲近的亲密的人,我既愿意听他发语音,又很乐意接打他的电话,因为,声音比文字有感情多了。所以,有事少打电话,但是有情有义的人们,咱们别成了文字里的网友了噢!

以下,for you。

电话恐惧症,都是压力惹的祸

当手机铃声响起时,你的压力值会不会瞬时飙升?

最近,人民日报和法制晚报均报道:“继别发语音之后,没事别打电话成为新世纪社交礼仪”。

电话成为过街老鼠,人们害怕它,并且害怕的人还挺多,于是人们创造了一个新词“电话恐惧症”来描述对接打电话的焦虑。

来看看“电话恐惧”的几点常见症状:

手机常年静音,希望能躲就躲;

手机铃声想起会让自己顿时心慌;

讲电话持续紧张,对沉默感到恐惧;

不愿接,也不愿意主动打,有未接来电也不想回复;

使用短信、邮件等文字交流时没有障碍。

大家给出的理由包括:怕出事、怕加班、怕尴尬、怕骚扰……所以,看到电话铃声响起也会磨磨蹭蹭不想接,严重的甚至手机常年静音。

于是,电话恐惧者衷心希望别人找他们时,首先通过文字,实在不行语音,下下策才是打电话。

维基百科“电话恐惧症”的定义是:害怕接听或者拨打电话,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社交恐惧的一种表现。

有人给“电话恐惧”的人群画了素描像,结果发现:

男性多于女性;

城市高于农村;

年龄集中在25-40岁之间;

在职人员占比较高;

恐惧程度与城市规模和行业压力成正比。

这与捷克心理学家米茨基说的“手机恐惧患者”因人们日常工作压力和负荷过多产生的恐惧感”不谋而合。

由此,人们恐惧的不是电话,而是电话背后隐含的带来压力的关系。

“电话恐惧症”是病吗?

“电话恐惧症”等于“社交恐惧症”吗?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表现形式,但并非所有电话恐惧的人都是社交恐惧者。

是的,虽然我们现在都爱说自己有社交恐惧,但是严格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不是你想得就能得。

就像有人害怕猫、有人害怕蛇、有人害怕噪杂的声音、有人害怕狗一样,有害怕电话一样。要看你的严重程度,它只有达到了医学规定的症状标准,并且经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才可确诊。而人,往往达不到那个标准。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上规定,被确诊为“社交恐惧症”需要符合三个标准:

1.对社交情景有显著或强烈的焦虑;

2.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景,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

3.至少持续6个月,并且真的导致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显著损害。

由此看出,两者的区别是:“电话恐惧”者能与他人进行文字和语音的交流,也不影响其在公开场合与人面对面交流。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回避与外界的所有联系的。

那些已经或正在为自己戴上“社交恐惧症”帽子的“病友”,可以把帽子摘下来了。

“电话恐惧”背后的秘密幽林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电话?形式上的原因是回避人际关系,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回避这个关系呢?一般来说,分为三种可能。

被侵入的边界感。

犹如一个国家需要国境线、一个家庭需要房屋、一个人需要衣服与外界保持安全距离一样。人也需要心理空间,来划定边界,防贼防盗防不速之客。

电话通过两个方面突破边界、侵入个人空间:私人电话号码被泄露和被不经邀请的随意打扰。电话号码被泄露犹如家庭住址被曝光,被随意打扰相当于谁乐意都可以来你家门上敲两下。

本是私密的空间暴露在甚至不认识的人面前。那种感觉仿佛赤裸上街,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指指点点。

卷入关系的被迫感。

短信、邮件等文字和语音,可以选择什么时间回复,可以回复了再撤回,有斟酌思考的空间,相当于在交流的双方之间有一个缓冲带。有一切重新来过的可能,这大大缓解了交流的压力。

相较于文字和语音,电话具有即刻性和强制性,使得交流双方逃无可逃,无法暂停无法撤回。电话接通,就被迫卷入一段关系里,往往这段关系还不是自己所期待的。

我们会认为,这种情况会在较弱势群体接到压力源电话时出现,比如下属看到上司来电、乙方看到甲方来电等。

但其实反之亦然。工作越忙,薪资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实越不喜欢接打电话。除非特别急的事,否则打过去吧,怕打扰人家;别人打过来吧,正在处理的事有太多、顾不上。

弥散的失控感。

很多人喜欢开车,其实是喜欢主动掌握方向盘的感觉。人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感,保持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感觉。

而电话的随身性和便利性,导致了计划和节奏随时可能被打断。因为事情太多,不受自己控制的未知也太多,每天面对千头万绪,就不希望再有别人来控制和干扰。

想象一下:你和家人提前一年筹划欧洲十日游,但在旅行的第一天接到一个电话,必须提前结束行程。这触发丧失生活主动权的失控感,如同幼年时在公园玩的正在兴头上,被妈妈强制吃饭。

“电话恐惧”者将失控感引发的焦虑和无力感投注到电话上,好像不接或者不打电话就不会被他人和生活裹挟着前行,就掌握了控制权。

低评价的自卑感。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所谓无比较不自卑。“电话恐惧”者内心演绎了一场与电话那一端的人角逐的独角戏后,意识上产生了“我不是他的对手,他分分钟会灭掉我”的体验。但潜意识台词还有“我想灭掉你,但我不是你的对手”。

在这种体验的支配下,“电话恐惧”者将对方会伤害自己的幻想以自卑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自己加了一层防护衣:我已经认怂了,你还忍心对我下手吗?

他们选择不接/不打电话的方式——“惹不起我躲得起”。表面上保护了他们。事实上这种出师未捷身先卒的行为破坏了的人际关系,并将其逐渐逐出正常的社会交际圈。

总结一下,人们平时工作如此忙碌,生活如此高压,烦心的事早已排队等候,要是又出现电话的突然打扰那就更加厌烦、雪上加霜。

电话恐惧症,怎么破?

如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不喜欢接电话不一定是“电话恐惧症”,“电话恐惧症”也不一定是病。当达到病的程度,需要寻求专门的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而如果情况不严重,则可以试试青音约给你的以下建议。

人格成长,增强自信。

医学上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那么人格成长、提高自信就是治疗“电话恐惧”的“本”。心理治疗和学习是通往这个“本”的途径。

各个心理学流派甚至不同的治疗师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有所差异。判断哪种治疗和课程适合自己的标准很简单:症状有所改善即可以开始接打电话。

以毒攻毒,电话免疫。

心理学上有一个防御机制称为逆恐行为,指一个人越害怕做什么,就越去做什么。“电话恐惧”者害怕接打电话,那就开始尝试着接打电话。

首选筛选出聊得来的人,列一张名单。定时轮流打电话给这些人。其次选择可能带给你愉悦体验的电话接听。

这些美好的电话体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那些曾经潜意识的刀光剑影将慢慢消失。

画地圈人,确立边界。

为自己的心理家园围起栅栏,竖起牌子,写上“下班勿扰、陌生人勿扰”。除非是公安、消防或单位明确要求的,非工作时间不接听工作电话;陌生号码不接;推销电话立即挂断。

别人怎么对待你,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你决定的。当他人看到栅栏和牌子上的字,至少在打电话前会犹豫一下。这个犹豫为双方之间打造了一个心理空间,容纳难以耐受的不耐烦、愤怒等情绪。

沟通有方,防骚防扰。

电话沟通并不是随心所欲,是有方可循的。

1.电话礼仪: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恰当的称谓;

2.如果你是打电话者,提前理清沟通的事项;

3.语言简短明晰,避免拖沓。

也许你就是不喜欢接打电话,就是喜欢独处的内向型性格的人。而电话也非生存必备品。那么,你就不必恐惧“电话恐惧”,因恐惧而恐惧,其实是更大的恐惧。

选择让自己和他人最舒适的交流方式,让自己的所有社交圈子都维持正常运转,那么到底选择哪种沟通方式,还是由你说了算。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