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来说说深圳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
博时基金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都是重权益轻固收的,老牌基金公司更容易如此,因为早年间大家更是这种倾向。博时基金实在太不同了,这家公司有一个固收出身的副总邵凯,还有一个固收出身的总助黄健斌。至于我们非常熟悉的过钧,现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总部指数与创新组负责人。
而公司的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是李权胜:
好像知名度也不是很高,我们更熟悉的还是博时主题行业的王俊,今年业绩非常出色的博时医疗保健的葛晨、博时回报的肖瑞瑾。
鹏华基金
鹏华也有一位固收出身的副总裁——韩亚庆,以前管理债券基金的时候,业绩是非常好的,现在鹏华的债券基金也是非常受市场欢迎的。
至于权益这边,权益投资总监是冀洪涛,历史上只管理过一只公募基金产品,还不是在鹏华基金任上:
大基金公司人手充裕,老将普遍不用上前线“打仗”。
景顺长城基金
说实话,看了这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构成,我从没见过别家基金公司有景顺长城这么多投研出身的高管,而且排序还都在前面,负责市场、IT、合规的都在后面。
再看投委会名单:
余广和刘彦春虽然不是副总,也给安排了总助,景顺长城真是大气。投资总监是余广,成名已久的一位基金经理:
业绩也是非常优秀了。
大成基金
徐彦回到大成基金后,虽然还没有管理产品,但是股票投资部总监的位置还是他的,李本刚变成了大类资产配置部首席权益配置投资官。
我们还是有必要回顾一下徐彦的辉煌历史:
相信很多人期待他接下来能够管理产品。
平安基金
最近两三年才开始发力的平安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走的是小而美的路线,权益投资中心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化松就是最高负责人,虽然现在人手并不多,但是把产品做精做细,未来大有希望。很多基金公司就是太着急成功,就总也成功不了,因为欲速则不达!
李化松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在平安基金任职时间还不长,平安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的品牌形象也还没有建立起来,管理规模确实有些可怜,勉强过了十个亿。
有些事情,真得急不得。很多成功就是耐得住寂寞才取得的。
安信基金
这家基金公司的安排也是很有趣的,我们最熟悉的陈一峰以前是权益投资部总经理,不过升任总助后,只保留了他的研究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交给了张竞。
这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熟悉也是比较正常的:
管理规模比较小,基金的业绩也比较平庸。
融通基金
这家基金公司的安排就更有趣了,同时设置权益投资总监和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前者由邹曦担任,后者则由张延闽担任。看投委会的排序,邹曦在前,那么就以邹曦为准吧。
邹曦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入行就在融通基金,至今18年,是一位拥有十年以上基金经理经验的老将:
也是这个投资总监系列里,今年业绩最好的投资总监了,他管理的融通行业景气,年内收益已经突破70%,一位老将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尤为难得。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自我认知愈发清醒,还能不断修正自己投资方法的基金经理极为罕见。今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对于融通行业景气的增持也比较明显,半年末机构持有人占比45%,结合持有人占比和基金规模变动情况估算,该基金上半年基金规模的净增长全部来自机构投资者。机构的嗅觉总是这么灵敏,作为个人投资者是不是好气呀?
总结时间
写到这里,投资总监系列也就宣告终结了,关于深圳的基金公司,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缺乏共性,当然这也算是一个特点,就像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一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这里聚集。有共性的是:
如果一家基金公司重视投研人员的激励,上升通道很顺畅,并且不吝惜职位,公司的业绩大体会不错,这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如果你是社会人,应该很能理解这个道理;
如果员工很优秀还一直不走,说明公司的氛围应该是很团结向上的,这样的基金公司一般在业绩方面也会比较好;
虽然不想搞地域,但是明显能够看得出南北方的基金公司,在内部管理上、价值导向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上海做得好的基金公司更加务实一些,好钻研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