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5 06:30:21
分享:
【赏析1】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赏析2】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既然执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赏析3】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住所,全词风格飘逸,写出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思想。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苏轼贬官到黄州后在此开荒植树,仰慕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名此地为“东坡”,建筑了一所“雪堂”,并以“东坡”作为自己的别号。苏轼在黄州的寓所临皋亭面向长江。当苏东坡回到临皋寓所时,已经是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苏东坡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接着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对叩门声全然不觉。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词人是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心中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下片一开始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这里指为名利所纷扰。苏轼在这里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想半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的微波。夜阑风静,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生,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与其说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不如说是受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的影响。在苏东坡复杂的以儒家为主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结尾,写出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之后,坐船长啸而去。郡守徐君猷知道后非常害怕,以为州失罪人,急忙前往追赶,赶上时,只见苏东坡鼻鼾如雷。看来,词人苏东坡的归去之想,在营营尘世中只能是梦。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江湖庙堂,对于苏轼来说都是束缚他的外在世界,他最后的归宿和解脱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赏析4】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苏词的选本几乎没有不选这一首的。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这首词中是很明显的。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醉后醒转,醒而复醉,古人谓酒是“扫愁帚”,作者蓄意求醉,实际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归来仿佛三更”,有人认为“仿佛”二字,写出了诗人的醉眼朦胧。其实未必。在整首词中,我们发现诗人其实从未醉过。词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清醒的苦痛。之所以写仿佛,可能因为诗人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忧愁苦闷上,所以对时间是不敏感的;也可能诗人蓄意求醉,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醉”了。半夜回家,家僮酣声如雷,敲门无人答应,这在常人可能是很恼火的事儿。想想,如果你半夜回来,当然,如果你父母没给你开门,你不好发脾气,如果是你老婆不给你开门,你不敢发脾气,如果你有个仆人,家僮,不给你开门,你能不大发雷霆吗?我们读《红楼梦》,里面有个情节,贾宝玉在外面淋了雨,飞跑回怡红院,正碰上院子里丫头们在嬉戏,没人听到敲门声,过了好久袭人才听到动静,跑来开门,宝二爷一肚皮没好气,不由分说,窝心一脚,把袭人踹得吐血了。我们知道宝玉在妹妹们面前一向是很温柔的,他敲门不应都会大动肝火,而苏轼呢?他无可无不可,他若无其事,他拄着拐杖,跑到长江边去静听滔滔江水去了。这一方面,当然说明苏轼大度,豁达,有修养。一方面,恐怕也写出了他的苦闷,寂寞。当一个人心中有大忧愁,大苦闷,大寂寞的时候,寻常琐事,已经不能刺激他的怒气了。苏轼的豁达,从容淡定,一半得力于他过人的天赋,一半得益于庄子。《庄子》里有一篇《齐物论》,什么叫齐物?就是所有的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与小,是与非,利与害,甚至生与死。一切外在的,远离我们生命本质的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无关。我在门外,还是在门内,有什么分别呢?这样一想,“敲门都不应”,有什么值得烦恼呢?引申开去,我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僻的黄州;我仕途通达,还是仕途偃蹇,又有什么分别呢?又哪里值得烦恼呢?所以我们要从“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个动作里,读出苏东坡的心理活动。他倚杖江边,静听涛声,此时他的思想正自由翱翔,在探寻人生的真谛。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下阙作者情感的变化,思想的升华就不显得突兀了。“长恨此身非我有”,我经常感到遗憾,我的身体不属于我的心灵,这一句写的是身体与心灵的矛盾,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话来说,就是“心为形役”。一个人身体与心灵不能和谐,是不能达到生命的自由境界的。而让我们困惑的是,我们的心灵常常沦为身体的奴隶,身体常常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古今中外的哲人们都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命的这一困境。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常常成为防碍心灵自由飞翔的最大障碍。因为与生俱来我们的身体就在不断地追逐各种欲望,欲望就像驴子鼻子前挂着的那根胡萝卜,哄骗着我们走完一生。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人生作出深刻的反省,“何时忘却营营?”我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世俗的名利,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呢?这一问,像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标志着诗人心灵的觉醒。读懂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精神的超越。接下来一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写得多好呀。冯延巳有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上写春风吹拂,湖水波纹涟涟,实际上暗示了女主人公心情的波动。诗就是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句也不例外,表面上写夜阑风止,江水平静,实际上象征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在痛苦地思索之后,诗人感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获得了大解脱,感觉到生命的大欢喜。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是说诗人脱去心灵的枷锁后,生命的境界变得更加开阔。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作此词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说明这个徐君不懂诗。这两句显然不是写实的,小舟是指生命的小舟,生命的小舟驶向茫茫大海,获得更广阔的天地,显然是精神获得自由的象征。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生命的逃亡与精神的超越。古典文学有很多作品,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欧阳修的《画眉》,都是表达逃亡之后重获自由的大欢喜。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作中,“归”字竟反复出现了105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之强烈。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