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我:一言九鼎的母亲
虽然父亲不打我,但是母亲会打我。母亲很要强,对孩子要求很严,如果我在外面调皮惹事,只要有人来我家里告状,不管我犯的错误是轻是重,母亲必打无疑。所以,我很怕母亲,在她面前总是很规矩,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1978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我的成绩几乎门门不及格,心智也不够成熟,更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能做一名大学生,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但是由于我成绩不好,1978年我没有考上大学,1979年又考了一次,成绩稍微好一些,但仍然没考上。
我母亲把已经结婚的大姐叫回家,我大姐在中学当英语老师,也做班主任,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母亲很严肃地对我大姐说:“你能教别人,让别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大学,为什么不能好好教教你弟弟?”母亲把脸转向了我,“成刚今年一定要去念大学,这事儿就交给你了。”
大姐马上抗议:“他不好好学,我有什么办法?”母亲板起脸,用一种不可抗拒的语气说:“用什么办法随你,他如果不听你的话,你找我。”说完,母亲极具杀伤力的眼神射向了我,我知道,自己这回是无路可逃了。
接到命令的当晚,大姐就认真地帮我分析我文科和理科存在的问题,然后比较我更适合走哪条路。当时,大家都开始学英语,而且每个人的起点都差不多,大姐最后决定让我也学英语。她每天下班回来给我上课,留作业。她对我说:“你怎么玩我不管,但是每天我留的作业你必须完成。”大姐每天下班都要检查我前一天作业完成的情况,然后讲新课,留新作业。
因为想玩,所以大姐布置的作业我都会想尽办法尽早完成,我一般是在早上就把该背的单词抓紧背完,然后就出去玩了,大姐回来前再抽空温习一下英语句法。晚上大姐回来,再跟她汇报,我基本上每次都能通过。慢慢地,我发现,背了很多单词和基本的句法之后,我对英语开始有一点儿感觉了,于是我信心倍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方面还是有一定潜力的,所以就越学越有劲儿。后来,我开始借英语课外书看,把大姐英语教研室的英语杂志都借回家来看。看得多,积累得也就多起来了。再后来,我参加了高考补习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问老师,可我提的很多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在课堂上,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老师还经常叫我来回答。在那个时候,我的自信就一点点增强了。1980年高考,我的英语口试和笔试成绩均是我们市里第一名。就这样,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了一名大学老师。
我与孩子:我对儿子教育的反思
这些年来,我一直东奔西走忙于工作,不知不觉中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我是否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同时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对年轻的家长说些什么?
一、不应该过早地给孩子传授知识
对孩子来说,“智力开发”不宜过早,包括对孩子读、写、算的训练。这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可以用“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但并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这种早教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挫伤其自信心。
二、不应该让孩子玩难度过大的游戏
由于望子成龙的心理,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他买一些比较超前的玩具和图书。和他一起做游戏时,也经常选择一些让他很难获胜的游戏,鼓励他挑战、挑战、再挑战。现在想想,如果让孩子玩一个游戏,难度超出他的理解能力,父母又不及时给他作细致的讲解,孩子就很难知道该怎么获胜。
经常性地遭遇失败以后,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就会觉得自己很笨。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很少得到“赢”的机会,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最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和安全感的人。
三、不应该给孩子太多负面暗示
我经常对儿子说“真笨”这个词,尽管很多时候是无意中说的,甚至是带着爱意说的,可孩子接收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我还会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有时,在朋友、外人面前还有意表现得很谦虚:“我儿子不行,挺一般的,不能和那些好孩子比。
结果,经常淹没在这些负面的信息里,他就会接受“我很笨”这个自我定位。这个定位让他失去了争先的动力,对自己的定位很低。当一个孩子深信自己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心理,他在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保护”主义——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结果,孩子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了。
我记得有一个童话故事:
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被巫婆关在森林深处的一座高塔里面。巫婆每天都对公主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被你吓坏的。”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害怕被别人嘲笑,偶尔看见塔下面有人经过,她也不敢求救,担心别人看见她会害怕。于是,她就死心塌地地待在塔里,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从塔下经过,看到了貌美如仙的公主,惊为天人。王子几次要救公主出去,公主都不同意,直到王子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找来一面镜子让公主看。看到镜子中美丽的自己,公主才意识到王子对自己的夸奖是真的,她对自己有了信心,于是与王子一起离开了囚禁她多年的高塔。
事实上,我和很多父母一样,无意中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我的3个发现
一、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特别是童年阶段的早期教育,一定要小心,尽量少犯错。父母不能觉得自己是家长就一意孤行,面对独生子女,我们都没有经验,所以,要有谦卑之心。哪怕自己的教子方法再好,只要发现这个方法不合适,就应该立刻改正,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等孩子长大了,你想改,却没有机会了。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的,小学需要小学的方法,初中需要初中的心态。
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如果不想让孩子变“笨”,首先要让他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孩子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时,他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出一种叫“脑内吗啡”的物质,这种物质会驱使孩子不断地重复这一快乐的经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孩子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或做家务时,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当然,父母还要适当加以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孩子麻烦,也不要怕打碎碗而拒绝孩子。不妨为孩子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给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把碗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孩子就会很快乐,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父母应该为孩子找一棵“矮一点的苹果树”,让孩子稍微踮起脚,一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一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直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有多么多么成功,而朱丽叶却不想让儿子马上就上大学,因为她想让孩子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对话:
作者问:“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哪个对学生来说最重要?”
她说:“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作者又问:“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这位母亲轻轻一笑,说:“还是兴趣。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这句话,但大部分人对此却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爱学习,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各种活动的兴趣提到日程上吧。
三、告诉孩子失败了没有关系
不论是学习还是做活动,总是有胜有败,有输有赢,父母怎么评价孩子是一门艺术。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绝大多数孩子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进行自我确认的。
当我儿子上高中以后,我已经想明白了这些事。所以,在儿子学习遇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我会尽量让他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不成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允许孩子去尝试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妻子有天突然对我说,孩子同学妈说我们孩子手臂上搞了个很大的刺青,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孩子平时还算听话,也从来没听孩子说过,更也没见过。心里这么想着,却还是立马拿起手机给还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发了一个语气严肃的,问他有没有这回事?如果有,为什么连这样大的事都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并告知他社会上的混混们才会去搞这种名堂。
发完短信,我还是安慰自己应该不太可能。一小时后,终于等来了孩子的答复,孩子说确有其事,说自己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因为喜欢打篮球,也崇拜美国NBA球星,所以自己也刺了一个。还说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人品有问题,还告诉我说美国有许多男孩身上都有刺青,也是今天年轻人的一种文化,和女孩打耳洞戴耳环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异。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立马又发过去一个信息,说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和我们商量一下,听听我们的意见,他又回复说商量了可能就搞不成了。
三年过去了,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刺青还在孩子的手臂上,那个看上去像是怪兽的刺青时不时还会在我的脑子里闪过,我也还会时不时地找机会问孩子有没有后悔?孩子回答不后悔的语气感觉不如当初那样坚定了,但我却接受了他手臂上的刺青。
我不喜欢,并不代表它就是邪恶,即使孩子有一天会后悔,也是无法改变的过去,它会不时地提醒孩子他当初的选择和决定,提醒他曾经的追求和热爱,曾经给他带来的满足和自豪,这就是成长的印痕,所有这些印痕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长岁月里走过的足迹,这些足迹带着他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