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 万变不离其#39;宗#39;,你知道#39;宗#39;的真正含义吗?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15:14:13
分享: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指事物时常变化,我们办事要注意观察其变化,处变不惊。在没有变化时我们进行提前准备,将事物的变化加以充分考虑,才能在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有备无患。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是在讲“变化“的核心,事情的表面可以呈现出千变万化、变化多端的现象,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很简单。世界上没有复杂的事情,只不是过你没有掌握简单看待事物的方法。变化,是一种常态,客观世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得到,而人内心的变化则难以捉摸,看似没变的,也许在慢慢变化,看似变化的,其实没有改变本质。

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象的变化,一种是本质上的变化.比如:蚕蛹从小长到大,这都是表面变化,但破茧成蝶,是本质变化.,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能说会道的人,说了很多发散的信息,却发现永远说不出本质上的问题,这样的套路已经过时,并且不会长久。在商业行为中,运用一些套路是可以的,但要分什么事,在团队内部就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心和私利而耍套路了,因为所有的套路到最后都没有用,只能选择一条路,那就是直线这条路,套路再多终究也不可能长久。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变化的本质,更不要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

事物发生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看到变化的结果,自然也会有变化产生的原因,虽然有些原因我们因为信息量有限而不能分析出来,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原因。

事物反常必有“妖”,这个“妖”就是原因,找到原因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所有方法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是正确的。比如,人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企业要发展要持续盈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难临头各自飞……符合宇宙万物之道、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性的特点,才是正确的逻辑,如果出现反常,那说明你的信息量还不够,必然有很多隐藏的真相不被你所知。

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如何能让自己以简驭繁,透过现象看本质呢?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一、仗剑走天涯

郭德纲曾说:“活得明白,与时间无关,跟经历有关。三岁经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白不了。”而经历这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须“亲自”上阵——仗剑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华。

看世界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读万卷书,走不出去,最多是个书童;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在中国,读万卷书的人很多,行万里路的人太少。纵使有人高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脚之前,却又思虑万千,犹豫不决。

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后都在“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关心呵护和严防死守下,很少有机会能到“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而大多数人,也因此习惯了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无趣,一边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日复一日的现实,却始终走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于是,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国民症状,叫做巨婴症,临床表现是:智商在线,情商着急。用《巨婴国》一书里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婴儿。”

这种人,“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六十五岁走街上谁瞪他一眼当时就猝死。” 如何才能根治这一症状呢? 郭德纲说:“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一天挨打八个嘴巴,到了25岁,就像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了。” 李嘉诚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世界上,有一种明白叫做:我经历过!不去经历,何谈人生?做过与没做过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二、用第二层思维去思考

不过,仗剑走天涯只是训练洞察力的第一步。即使你比其他人多看了几眼世界,但如果不会正确地思考,万里归来,可能仍是一枚懵懂少年,甚至成为一个厌世的愤青。比如,有的人哪怕炒了十年股票,依然是亏钱的大多数。

因为“万卷书”也好,“万里路”也罢,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客观存在。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发生的化学反应却是千差万别的。哪怕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认知却可能大相径庭。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所有人的老师、教材、作业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成绩却有高低之分;在一个家庭里,同样的环境下,一娘生九子,九子却各不相同。这种差别的产生,正是源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层思维在思考问题。

比如,为什么华为手机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华为更注重研发投入和打磨产品。为什么马云喜欢到处演讲?很多人都认为,因为马云为人高调,爱出风头。再比如,你觉得造纸企业有前途吗?一些人会脱口而出:人类都进入互联网时代了,造纸企业肯定穷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问一句:难道诺基亚和moto就不注重产品研发吗?难道作为首富以及亚洲最大企业掌门人的马云,还需要通过演讲来出风头吗?为什么那些上市纸企这几年一直闷声发大财,业绩翻了好几倍?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时,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只有当你不满足于第一个蹦到脑海里的答案,不满足于大家都认为对的答案,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具备了“第二层思维”。

如果思维依然停留在第一层,无论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都很难真正的看透本质。而如果你总能用与众不同的第二层思维去思考,就会更接近真相,从而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听过最傲娇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该是有多平庸。

三、归纳和演绎法

不过,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问题,并不一定每次都正确。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想多了!或者你走火入魔了!此时,你必须想办法检验你看到的那个“本质”是否正确。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过往的经历和思考的点滴进行抽丝剥茧的提炼和总结,还要将新的理论应用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并让它经受检验。无论投资还是其他领域,形成认知的过程几乎都逃不出“归纳+总结”的套路:

归纳: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得出结论;

演绎:从结论出发,提出一系列的预测,通过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你发现王者荣耀让无数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你通过第二层思维的深入思考得出“人类常常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控制”这个结论,并且发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类发明了酒精却会被它灌醉;人类发明了钱币却会为它利益熏心……于是你推测“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最后可能会被它控制”。

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归纳和演绎”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洞察本质,不断成长。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我们无处不被越来越琐碎的信息包围,然而信息的泛滥导致我们逻辑能力越来越差,大部分人拥有的都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结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

然而那些依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保持着清醒头脑和判断,他们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加正确、长远的决定。

四、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工作中有一个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比重要。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让问题引刃而解。

简单先说一下我对逻辑思维的理解。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化繁为简,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法。因此,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抢得先机。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职场中自然就成长地比别人快了。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Be MECE

MECE取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发音读作“Me See”。起源于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中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提出,成为后来战略咨询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通常运用MECE都是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首先列出你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并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你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了出来。

实际运用中你只需要不停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2.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剔除。

第二、归纳和演绎

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简单通俗来说: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

归纳演绎和前面提到的MECE经常会搭配使用,在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坚持MECE的原则,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这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将一团乱麻理得条条顺顺。

下面是我思考问题时会遵循的一个思维提纲,大家可以参考:

1.核心问题是什么?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5.哪些是次要原因?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10.最后一步,just do it.

第三、先说结论

简直是最有用也是最简单的一条经验!

先讲结论,把你要阐述的观点一开始就抛出来,这能节省所有人的时间。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入电梯的30秒钟内向客户卖掉自己的方案。这么短的时间里没人会听不相干的废话,因此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我们的方案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

记住按照“总分总”的原则,首先抛出核心观点,即“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可能是几句话,但是这几句话凝聚了你大量的思考,花费了你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和分析。 当阐述完核心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解释,即“为什么这么做”。就像写论文一样,首先是核心论点,接下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分论点,然后是二级分论点,依次向下排列。

“演绎归纳和MECE”,是你的分析思考过程;“先讲结论”,是你思考完以后的表述方法。先讲结论的人,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接下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听众就不会迷失方向。

第四、培养洞察力

洞察(Insight) 这个词,在广告行业用的很多。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事物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像上一个文章开头说到的,“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你需要洞察的,就是事物的本质。

但是很可惜,洞察这个东西,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参考学习。我更愿意把它归咎为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当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身在一个团队,处理一个项目。你可以思考的是不同项目之间的规则,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常做法和特殊做法,为什么会这么做,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等等。

当你的职位升上去之后,手下会开始管理人,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地相处,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如何调动起手下人工作的积极性等等。

当你在一个行业浸淫时间比较久了之后,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这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等等。

你所处的岗位不同,需要洞察的事物就不同。这个时候需要脑洞大开,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发散去想:

1.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为什么会这样,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哪些?

3.有哪些原因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

4.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事物会怎样发展?

5.如果改变其中两个因素,又会怎样发展?

...... 这是我通常想问题时的习惯,培养洞察不能只依靠逻辑推理,更需要发挥想象力。

而想象力这个东西,训练是训练不出来的,要靠平时的积累和勤奋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久而久之,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无比活跃。

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你的经历够了,思考够了,归纳和演绎的够了,那么智慧也就足够了。于是你,人情练达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面对任何错综复杂、令人头痛的事情,你一眼看透本质就更不在话下。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