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狐 看蒲松龄志怪神奇的鬼狐故事,品味《聊斋志异》中留下的警世名言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06:35:40
分享:

蒲松龄曾为自己写下这样的对联自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远大的理想,并始终相信自己会成功,为理想竭尽全力、奋不顾身,有能屈能伸的气魄,有不畏惧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总有一天,成功必属他。

说到底,蒲松龄能写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巨著《聊斋志异》,他的成功全在于他对理想的坚持,以及他一生付出不懈的努力。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除了能看到那些志怪神奇的鬼狐故事、欣赏到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功底,更能看到他做人的态度和信念。

《聊斋志异》中的这样几句警世名言,与君共勉。

天下事,愈急则愈远,愈迎则愈距。当使意自转,反相求。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白秋练》。

意思是:对待客观事物,要知难行易,不能把目标看得太高、惧怕,觉得困难,难以企及,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要有征服、战胜它们的勇气和信心,更要讲求策略。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白秋练追求慕生,却受到慕生父亲的阻挠,百般祈求而不能随心意。后来白练秋改变了方法策略,利用商人唯利是图的弱点,最终自己如愿以偿。

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折狱》。

意思是:聪明的人可以不善良,但善良的人不可以不聪明,否则会被人利用和欺骗。

《折狱》是一个没有鬼怪色彩的破案故事。作者用这个故事,来颂扬县令费祎祉在破案这件事上的良苦用心。所谓“事无难办,要在随处留心耳。”

也只有如县令费祎祉一般,具备一颗仁爱之心的官吏,才会同情、关注民情,不屈打成招,不冤枉好人。同时,也谴责了那些惺惺作态,胡乱定罪,求快而不求真相,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做官的为官者。

只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用心断案,才是作者推崇的为官者应有的父母心。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意思是:那些轻薄人的话,是不能乱说的。对君子说了这些话,君子不计较,但就显得自己太没品德了,而如果对小人说了这些话,小人是要记仇报复的,严重的话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在《辛十四娘》中,冯生与待楚公子相处,不明其身份是豺狼所变,还随意评论讥笑他的诗作,引来了牢狱之灾,幸好受十四年庇护,才没有招致杀身之祸。

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张鸿渐》

意思是:一些文人,他们在顺境中可以彼此相安无事,但一旦遇到逆境、风浪或压迫,马上就动摇变节,轻则退隐消极,重则沦为反方的帮凶,反戈一击、反咬一口、落井下石,无所不为,他们只求自己的解脱,不管别人的死活。

此话是《张鸿渐》中的人物方氏所说,作者借方氏之口,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看法,这也是作者亲见了无数血的历史教训后提炼的真理。

在权势和公理面前,在那个法律偏向私情的时代,公理屈从于权势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封建社会中,自皇帝而下,谁有权谁就有理,非曲直全看当权者如何判断,真相永远是一笔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宫梦弼》

意思是:男儿在世,怕的是不自立,怕什么穷呢?

这句话在当今依然闪烁着蒲松龄思想的光辉,可以说是一句真理。

在小说中,宫梦弼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柳和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利欲熏心、人情冷暖随着利益而转移的社会中,一个男人只有树立自立的思想,才有可能致富。否则就算给他万两黄金、等身家产,也难逃贫穷。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此句摘自《聊斋志异·考城隍》

意思是: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

这是《考城隍》中的书生宋焘试卷中的一句话,也是蒲松龄善恶观中的重要一部分。

作者尽管处处表现他的劝善惩恶思想,但并不主张“有心”的“为善”,也不反对“无心”的“为恶”。

在他看来,做好事应该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做”给别人看的,那种专为做给人看的善事,是不值得表扬的。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蒲松龄笔下故事中那些善良的人们,他们生来善良,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心地纯良,只有像他们那样,发自内心坚持要做的、无心为之的善举,才是蒲松龄最想向世人推崇的人性的光辉。

纵观《聊斋志异》,其中还有很多举世名言,比如《连城》中“士为知己者死”、又如《刘夫人》中的“读书之计,先于谋生”等等。

在蒲松龄“孤愤”“狂痴”的一生中,他用《聊斋志异》写出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篇伟大的、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这篇文言短篇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只有蒲松龄,只有有着这样的自身经历的蒲松龄才能写得出、做得到。

《聊斋志异》中那些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以及蒲松龄毕生得来的感悟和思想,将在中国悠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永存、永生。

以上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