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因为杀敌一千多人而记住了平型关大捷,也因为杀敌一万多人而记住了台儿庄大捷,那么,你也应该记住杀敌近两万人的衡阳保卫战。第二个数据是,从1944年6月23日到8月8日,在湖南衡阳,孤军守危城的第10军,击毙了两个日本将军: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第57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 第三个数据是,第10军在衡阳,仅仅一万七千多人,守了47天。这个数据有多牛,对比一下就知道了: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守军16万人,面对日军二个师团5万多人,只守了8天; 而就在1944年这一次日军志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所谓“一号作战”中,郑州守了4天,洛阳守了8天,占领整个河南全境40余座城市,日军只用了38天时间; 而日军从湘北打到长沙、衡阳,只用了29天时间,攻克长沙则只用了1天; 衡阳保卫战失败后,日军更是势如破竹:12天攻克桂林,6天攻克柳州,1天攻克南宁,占领广西全省只花了20天时间。 可见,从北到南,近2000公里的战线上,日军可谓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儿就打哪儿,想占哪儿就占哪儿。除了衡阳。 在衡阳,日军不仅耗费了史无前例的47天时间,而且事后他们自己的战史,还将这次衡阳保卫战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 可见衡阳保卫战之惨烈。 并非想说此前此后的中国军队不英勇,只是想说此时的衡阳第10军太英勇。而第10军的英勇,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勇而有谋的好军长——方先觉。 正是他,把日军准备在1天内结束的衡阳保卫战延长到了47天;也正是他,使得衡阳在1944年的夏天,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中心。方先觉,字子珊,1905年出生于安徽宿县,黄埔三期。 黄埔三期毕业生一共有1233人,在军事史上当然没有黄埔一期和四期有名,但仍然出了一些猛人。 最牛的猛人,就是一手把第74军打造成为抗日第一劲旅“虎贲军”,自己也堪称抗日第一名将的王耀武。 次牛的猛人,就是国民党著名特工、复兴社创始人之一康泽。 另两位猛人,则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位是在缅甸远征中牺牲、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另一位是牺牲于中条山战役的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这一期,还有整编66师师长宋瑞珂、第13军军长石觉、第20师师长钱东亮、第65师师长李纪云、第103师师长熊绶春、荣誉第1师师长汪波等人。 方先觉在这一期同学中,虽然没有王耀武那么牛,但也算混得好的猛人之一。 他所在的第10军,在1942年元月长沙大捷后被光荣命名“泰山军”,威名也不亚于王耀武的“虎贲军”。而且,方先觉还是这一帮猛人中,较早升迁到中将军长级别的,时间也是在长沙大捷之后。此时刚刚在长沙升迁为军长的方先觉,没想到一年半之后,还是在湖南,另一个城市衡阳,会成为自己一生中的滑铁卢。 在衡阳,敌我双方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在1944年夏天的衡阳,敌我双方的心,都很大,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日军的心当然最大。最大的心,就是在美军已基本断绝其海上交通补给线的情况下,打通从南到北的大陆交通补给线,以便继续维持战争。 这也是日军兴师动众,从河南打到湖南再打到广西的原因。 衡阳,历来就是战略要地,不仅是粤汉、湘桂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还是东南通向西南公路网的中心点。衡阳的机场,对于日军更是非常重要的据点。 所以,从战略上讲,日军对于衡阳,那是志在必得。从战术上讲,日军在衡阳,心也很大。说穿了就是4个字,“围点打援”。 日军只用了第68和第116这两个师团进攻衡阳,而将5个师团集中于衡阳周边地区,其目的就是打衡阳的守军打痛,打得方先觉求援,再在衡阳周围成建制地围歼中国军队。 中国方面,蒋介石的心也不小。也是4个字,“天炉战法”。 “天炉战法”是抗日名将薛岳的创造,他曾用这个战法取得了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捷。 而那次的“天炉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从岳阳到长沙的地形所决定的。日军从岳阳出发攻击长沙,短短150公里左右的距离,却需要渡过四条河流,分别是新墙河、汩罗江、浏阳河、捞刀河。 一条河就是一条防线。日军每突破一条防线,就过一条河。守军在层层阻击、充分消耗敌人之后,不是向后方撤退而是向两翼撤退,放日军一步步深入天炉之中,最后的长沙,就是炉底。 等日军到了长沙之后,守军就要坚决顶住,保证炉底不被击穿。此时,一路上撤退到两翼的沿途守军,再从日军的侧后方开始攻击敌人,并切断其补给线,从而实现大量歼灭敌人的目的。 “天炉战法”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成功运用,打死打伤日军5万余人,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长沙大捷。但是,“天炉战法”到了衡阳,不好使了。 原因之一,日本鬼子鬼得很,长了记性。此次战役,长沙在一个月内失守,就充分说明鬼子已针对“天炉战法”,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是这个战法还灵,那长沙就丢不了,哪儿轮得到衡阳打仗? 原因之二,长沙丢了。长沙一丢,就形成了日军新的补给基地。而长沙距离衡阳,不过区区一百多公里,中间再无大河阻隔,地形不再有利,不再具备切断补给、两翼包夹的可能性了。 但蒋介石就是要再来一次。这次他预定的炉底,是衡阳。巧合的是,方先觉所在的第10军,这一次又要防守炉底了。上一次的长沙大捷,也是第10军的英勇作战,保证了炉底不被击穿,从而为友军的两翼包夹提供了机会。 这一次,方先觉和第10军,还能在衡阳复制蒋介石所希望的神奇吗? 炼狱般的47天1944年6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外围湘江东岸的中国守军阵地,悲壮的衡阳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47天里日军的进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月23日—7月2日。这一阶段日军最大的战果是拿下了衡阳机场,切断了衡阳守军与外界的最后联系;国军的最大战果,则出现在6月28日上午。这天,时任第190师第568团第1营追击炮连连长的白天霖,捞了条大鱼:上午,白天霖正持十倍望远镜进行阵前观测。突然发现正南方约800米的高地上,有十余人正向我阵地窥视,还很装逼地指指点点,白天霖判断,装逼的应该是日军的大官。他马上做出了一个很损的决定:即不以单炮试射,以免对方惊觉隐蔽。而是命令所有的8门炮同时集中向该地炮击三次,一下子就把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参谋长原田贞及该师团的重要部队长全部炸成了重伤,使第68师团的战斗力暂时瘫痪。中了大奖的佐久间为人中将在裹伤后送的途中毙命。让你装逼。事实证明:装逼不是被雷劈,就是被炮击。 7月11日至月底,是日军进攻的第二阶段。日军在经过粮弹补充后再次猛攻衡阳,并使用了毒气弹。虽然如此,日军仍然在“方先觉壕”面前,吃了大亏。 所谓“方先觉壕”,就是指依靠地势,把敌人进攻的坡地全部切成一人多高的垂直陡坡,并在两边挖好堡垒,实现火力交叉。这样敌人攻来,马上会陷入“爬不上去、退不回来”的进退维谷境地,除了死啦死啦滴,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战前,蒋介石在电话中亲口向方先觉承诺,第10军只需要坚守衡阳10-15天即算完成任务。为此,蒋介石电催各路援军,全力推进,以解衡阳之围。在蒋介石的严令下,46军、62军、63军、74军、79军相继加入战团,战斗一时陷入胶着状态。到了7月20日,双方都打不动了,战场又沉寂下来。 第三阶段从8月4日日军的第三次总攻开始。这一次,日军已决定不再围点打援,而是以攻克衡阳为目的。为此,除已在进攻衡阳的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以外,又增调第58师团、第40师团和第13师团参加总攻。 这下,方先觉和第10军顶不住了。但艰苦奋战的他们,仍然逮住了一条大鱼:激战中,日军第57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被一发迫击炮弹直接击穿,当场倒毙。但这已于事无补,8月6日上午,大批日军突入城垣,双方在城中展开激烈巷战。战至8日,第10军弹尽粮绝,再打已无任何意义,方先觉选择了率部投降。 苦战了47天的衡阳,至此陷落。 方先觉为什么选择了投降?因为投降,方先觉一生抬不起头;因为投降,方先觉也一直被人骂。 很多人都认为他“只欠一死”:如果他在衡阳陷落的那一刻死去了,那么,他留在史上的形象,该是多么高大! 其实,方先觉也是这样想的。8月7日,他就已萌死志,并给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电:“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方先觉作为军长,考虑到士气问题,“来生再见”四个字,是绝不会轻易出口的。这说明他已经发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决心殉国了。 然后,方先觉试图开枪自杀,但是手枪被副官抢走了。 自杀不成,他还有三个选择:突围、战至最后一人或投降。 突围,有两个困难:一是在日军近5个师团的重兵围困之中,要实现突围,必须要把仅存的近2000名能战的士兵集中起来,重点攻击一个方向,以冲出包围圈。然而,这在事实上已不可能。因为即使通讯仍然顺畅,但所有士兵都处在与敌人胶着战斗的状态中,要想集中兵力,简直就是妄想。 至于在乱兵之中,率少数士兵分散突围,以求活命,则等同于放弃军长职责,更将为上级长官和下级士兵所不耻。这也不是方先觉能够干出来的事情。 第二个困难是,一旦自己率部突围,第10军6000余名伤员必将弃于敌手,打疯了的日本鬼子对他们进行大屠杀的可能性,会非常之大。在考虑丢下伤兵突围的可能性时,相信一年前余程万的例子一定会在方先觉的脑海中浮现: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中,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率八千健儿,与敌周旋达半月之久,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率百余人突围出城求援。结果蒋介石大发雷霆,训斥余程万说:“你如何当人家的长官,能忍心将你负伤的官兵舍弃私自逃出!”盛怒之下,蒋介石还下令将余程万绑赴重庆枪决,经多方力保后,才轻处为两年徒刑。 殷鉴不远呐。 城破之时,方先觉的第10军,已阵亡7000多人。 还活着的人中,近2000人在前线激战,后方负伤的有6000余人,再加上不能作战的医护兵、勤务兵还有千余人。 这近万人的生命,方先觉作为军长,不能不考虑。所以,突围这个选项,不行。 那么,战至最后一人,当然也是一个不是选择的选择。也就是说,方先觉可以选择在军部继续指挥,打到最后一刻时,方先觉也端枪冲锋,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是赚的。自然,这也是可以的光荣选择,也是当时或后来大多数人所希望方先觉做的。 但这样一来,死的就不仅是方先觉本人和正在激战的2000余名士兵了,那6000余伤兵、千余医护兵和勤务兵必然也是死路一条。 而且,这样的选项,也不符合方先觉一贯的生死观。方先觉作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作为一位战功卓著的中将,对于军人在战场的生死,是怎么看的? 他和他的一位部下在此次衡阳保卫战开始之前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他一贯的生死观。时任第10军预10师30团2营5连连长的蒋鸿熙,2005年7月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血泪忆衡阳》,留下了他与前来视察阵地的方先觉军长的一段珍贵对话: 方先觉:“对于这次会战,你有什么感想没有?有什么把握没有?” 蒋鸿熙:“把握是没有的,我只知道尽我的智,尽我的力,一句话‘死而后已’。” 听了这句话,面对这位同出黄埔军校的小学弟,方先觉以师兄的身份,推心置腹地说道:“这是不行的。‘死而后已’这句话在别人嘴里说出来我倒很喜欢,要是你这样说那就不算正确了。我们一定要留此有用之身,为国家负更大的责任。不独要做到自己不死,而且更要做到部下不死——当然这要在完成任务的条件下——因为死是最容易的,假定我们一死,衡阳会战就胜利了,抗战就可以结束了,那我马上就可以死。事实上有这样的事吗?……还有不要太过好高骛远,不要急功斗胜。只要随处努力就不怕没有好的成绩,只要有成绩,还怕前途不光明吗?老实说像你在本军里算是有希望的了——以各样平均来说,希望你能不辜负你的青春,和民族的重任。” “我们一定要留此有用之身,为国家负更大的责任。不独要做到自己不死,而且更要做到部下不死——当然这要在完成任务的条件下”——这,就是方先觉的战场生死观。当时的战场事实是,方先觉和他的第10军已经超额完成了坚守10-15天的任务,而他又要面对6000余名曾和他一起浴血奋战过部下生死的重大问题。 弹尽粮绝、精疲力竭的他和第10军,在抵抗已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这才万分痛苦地选择了最后一个选项:投降。 方先觉在投降前,提出了条件。据那位黑炮**日军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的白天霖连长在回忆录中记载,方先觉的三个条件是: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收容伤患予以治疗,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守城官兵绝不离开衡阳城。 但是,败军之将已没有资本谈条件了。日军要求方先觉无条件投降。虽然如此,以后的事实表明,1944年的日军已不像1937年的日军那样杀气腾腾了,他们在事实上接受了方先觉的第一个条件,即保证官兵的生命安全。 所以方先觉想以投降而保全万余部下性命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官兵们的确没有遭到大屠杀,甚至也没有建立集中营,只是分别关押。看守也不严,很多官兵陆续脱身,或返回后方,或解甲为民。 直到2012年7月8日,拍出了衡阳保卫战“最后一电”的84岁老兵、方先觉当年的老部下、第10军通讯营无线电排报务员卢庆贻,仍然感激地说:“我这条命就是方先觉的那个协议里出来的”。我们当然必须赞美张自忠的英勇赴死,但也不应该践踏方先觉的人格尊严投降之后的方先觉,因日军看管不严,加之有军统湖南站的帮助,于1944年11月18日夜从日军手中脱身,并于12月11日飞抵重庆。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蒋介石对于方先觉,采取了可贵的理智的宽容态度。他在12日的第一时间,就接见了方先觉,并且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与之相见匪仅悲喜交集,且有隔世重逢之感。” 当时的新闻界,也对方先觉采取了宽容的态度。13日的《大公报》,发表题为《向方先觉军长欢呼!》的社论,内称:“方军长打了抗战以来最艰苦的硬仗,他最后也没失掉中华军人的节操,所以我们特别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同时,《大公报》还发表了对方先觉的长篇采访,在采访中,方先觉表示:“我虽然回来了,但惭愧却难免;因为我既未成功,又未成仁!” 方先觉这种认为自己“既未成功,又未成仁”的想法,当然是因为还有很多人还是认为他“只欠一死”,是不名誉的投降之将。他自己也难免没有这种想法。 其实,方先觉本人,大可不必作如是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投降不能等同于投敌。 投敌,是对国家的背叛,是对国家利益的出卖。 投降,至少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当抵抗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不过是以人身自由的失去,换来个体生命的延续。更何况,方先觉所为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生命的延续,而是上万人生命的延续。我们当然必须赞美张自忠的英勇赴死,但也不应该践踏方先觉的人格尊严。毕竟,在他和第10军士兵面前倒下的日本鬼子,不是自己倒下的,而是他们一刀一枪干翻在地的。方先觉从此未能再重披战袍,一雪前耻,直到他于1983年3月3日在台湾以78岁高龄病逝。 去世前,方先觉嘱咐,自己的墓碑上要刻这样的16个字:“国民革命军前第10军战士方先觉之墓”。 直到死去,他的心,还在第10军,还在衡阳。 事实上,别人也这样看他。终其一生,说他在衡阳“只欠一死”的辱骂声,一直不绝于耳。在网上论坛里,甚至在学术文章里,我看到过多篇指责甚至谩骂方先觉将军的言论,有说他杀敌不过三千的,有说他没有坚持最后5分钟的,还有说他投降无耻的。 我的观点是:宽容力竭投降的方先觉,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肉眼凡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面对艰巨任务而内心发虚甚至害怕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有尽力了却不能到达成功彼岸的时候。 更何况,方先觉和他的第10军超额完成了坚守15天的任务。 而且,不论他杀敌一万还是杀敌三千,他都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和日本鬼子拼过命流过血的中国军人。就算他的军队只杀了三千鬼子,那也是为抗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的建议是:想骂他的人,现在别急着骂他。等有朝一日,中国再次不幸面对外敌入侵,到时你如果还想骂他,那好:你也扛一把枪,真刀真枪地上战场,一个冲锋下来,不管你是否杀过敌人,只要你不哭鼻子不尿裤子,从此,你就有了骂他的资格。到那时,你怎么骂都行,因为你已经和他一样,成为了保卫我们这个民族荣光的英雄之一。而在此之前,你连骂他的资格都没有。在这件事上,有句流行的网络语言,正可一用:youcan you up,nocan no bb。 方先觉,一个抗战史上绕不过去的有功名将,一个抗战史上难以分说的悲情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