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1 20:06:24
分享:

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从而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并进而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气氛,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干的提示语“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面,自然是“动静对比”。如果不知道“以景作结”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很好作答。

另外,描写音乐的诗歌结尾的景,除渲染气氛的作用外,又是用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它们是诗人经过美妙音乐的感染后,得到净化的心灵的投影。诗人出神入化,说明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在一段精彩的音乐演奏之后,诗人及在场的其他人都与音乐产生了共鸣,可以说,琵琶演奏之时,诗人的心弦也在颤动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只说“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么静谧空灵的景色,过于宁静,我们从中听到了诗人的心弦继续在演奏,它未能同琵琶一起停止颤动。这里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突出的舞台,在“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舞台上,诗人的情感仿佛在聚焦灯下跳着独舞。

而在怀古的作品中,结尾的景既用于渲染气氛,又暗含对比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古今长存的景物来对比人生的短暂或过去的盛况难久,如王勃的《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是用今日的颓败和昔日的兴盛对比,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二、因人写景,篇末传神

一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辽阔、远大的境界作为将军回首望远造型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气势雄伟,使将军的形象显得威武矫健,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二是用人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如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人在奔忙了九天以后,好容易盼到了假期,于是就去寻访他的诗友。虽然没有见到人,但朋友居住的环境却启发了他:怪不得你诗的构思,使人看了连骨头都觉得清爽,原来你的门前是澄清的流水,而又面对白莹莹的满山积雪啊!虽然他的诗友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结句对友人居住环境的描绘,就把友人那清爽淡雅、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暗示给了我们。

三、景为我设,意象象征

即诗词结尾的景以象征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诗中所谓的象征,就是诗人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通常利用象征性的景物或借助比喻来完成。如李商隐的《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风。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全诗没有一句明写自己对僧人的感情态度,但最后一句的描绘,无疑象征了僧人高洁的风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僧人的敬慕怀念之情。

借助比喻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例子也不少见,最典型的是贺铸《青玉案》的结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种景象既写出了南方“梅子黄时”的物候特征,眼前凄迷的景物烘托了“愁”情;同时又借助比喻象征:“一川烟草”象征愁之无头无绪,“满城飞絮”象征愁之多,“梅子黄时雨”象征愁之无休无止。

需注意的是,诗词结尾的景不尽是眼前之景,也有虚景。

一是把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放在诗尾,来为现时的情感服务。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结句“明朝挂冠去,枫叶落纷纷”,就是借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现在“将军已去、大树飘零”的无人赏识之感,可谓意在言外。杨凝的“明朝骑马扬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也是这种用法。

二是用过去曾出现过的景象写在尾句,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情感。如晏几道的《临江仙》尾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的就是过去词人和小萍初见,小萍弹完琵琶后踏月归去的情景,它充分说明了词人对这一印象的久久不能忘怀,传达了他现时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风雨满池塘”(《寄怀韦蟾》)也是此种用法。

总之,“融情入景,以景作结”是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例子不胜枚举。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