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冲右撞 左冲右突什么意思?左冲右突典故介绍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09 22:52:30
分享:

诸葛绪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名将领。很多人好奇诸葛绪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认为他和诸葛亮是同辈或者后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历史上对于诸葛绪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只知道他曾参与灭蜀之战,其间也曾被钟会诬陷,只是他没和邓艾一样最后被冤杀。诸葛绪在晋朝封了乐安亭侯,任太常、卫尉。这次同大家讲解的成语“左冲右突”,就和诸葛绪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发生在伐蜀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厥、姜维、钟会和诸葛绪。原文如下:

却说辅国大将军董厥,闻魏兵十余路入境,乃引二万兵守住剑阁;当日望尘头大起,疑是魏兵,急引军把住关口。董厥自临军前视之,乃姜维、廖化、张翼也。厥大喜,接入关上,礼毕,哭诉后主黄皓之事。维曰:“公勿忧虑。若有维在,必不容魏来吞蜀也。且守剑阁,徐图退敌之计。”厥曰:“此关虽然可守,争奈成都无人;倘为敌人所袭,大势瓦解矣。”维曰:“成都山险地峻,非可易取,不必忧也。”正言间,忽报诸葛绪领兵杀至关下,维大怒,急引五千兵杀下关来,直撞入魏阵中,左冲右突,杀得诸葛绪大败而走,退数十里下寨,魏军死者无数。

蜀兵抢了许多马匹器械,维收兵回关。却说钟会离剑阁二十里下寨,诸葛绪自来伏罪。会怒曰:“吾令汝守把阴平桥头,以断姜维归路,如何失了!今又不得吾令,擅自进兵,以致此败!”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绪恐雍州有失,引兵去救,维乘机走脱;绪因赶至关下,不想又为所败。”会大怒,叱令斩之。监军卫瓘曰:“绪虽有罪,乃邓征西所督之人;不争将军杀之,恐伤和气。”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马昭下令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兵三、四十万余众入侵益州,发动伐蜀之战。姜维闻讯后,立即带着廖化、张翼前往剑阁,与驻扎该地的辅国大将军董厥商议对策。就在此时,诸葛绪率部进攻剑阁。姜维大怒,亲自率部迎击,将诸葛绪击败。诸葛绪的失利令钟会非常恼怒,下令将其斩首。幸亏众将求情,诸葛绪这才保住了性命,但却因此被押往洛阳治罪。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左冲右突”, 意为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围,形容突围时的艰苦奋战。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伐蜀之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据《晋书文帝纪》载,司马昭将伐蜀大军分成三路,西路大军以征西将军邓艾为首,向沓中进军,目标是牵制驻扎沓中地区的姜维。中路大军以雍州刺史诸葛绪为首率将领庞会、雍州各郡太守及士兵三万,自祁山向武街、桥头一线发动攻击,目标是切断姜维所部退路并阻止蜀汉援军进入沓中地区增援姜维。东路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为首,自斜谷、骆谷向汉中挺进。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绪因攻打剑阁失利而被治罪一事,却与真实的历史有着一定的差异。据《三国志钟会传》载:“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从这段记载来看,诸葛绪之所以被罢职治罪,是因为被钟会陷害所致,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在剑阁之战中败给了姜维。

说到诸葛绪这个人物,史料中的记载并不多。《三国志邓艾传》载:“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由此可见,在司马氏控制朝政时,诸葛绪已经是曹魏的高级将领,并负责淮南一线的战事。等到伐蜀之战开始时,诸葛绪又被任命为雍州刺史,成为伐蜀三路大军中的一路统帅。按照司马昭的战前部署,诸葛绪的主要任务是以诸葛绪及邓艾所部拖住蜀汉主力姜维所部,将其牢牢地牵制在桥头以西及沓中地区,使其无法支援汉中地区。但由于钟会的陷害,诸葛绪未能等到蜀汉灭亡就被夺去兵权并押往洛阳治罪。

不过,诸葛绪的结局却是伐蜀大军三路统帅中最好的一个。众多周知,钟会在战后因发动叛乱被诛杀,邓艾则是死于监军卫瓘之手。而据《三国志钟会传》注引《百官名》载:“(诸葛)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很显然,诸葛绪的冤案得到了平反,他也得以继续在朝中任职。司马炎建立西晋帝国之后,他也荣升为太常及卫尉这样干的高职。这正好应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