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避讳的几则小故事,古人不得不注意的社交礼仪
避讳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或者等级制度。
所谓避讳最典型的就是为尊者讳,比如你的父亲叫张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提到三这个字,比如皇帝叫做王五,那么跟五有关的字也都不能提到。
因为避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属于礼的一部分,比如《礼记·曲礼上》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
这讲的是周礼避讳的规则。
比如君王比你臣子等级高,所以在君王面前,臣子不能避自己的私讳。
比如《诗》、《书》是经典,是用来教育的,为了避免混乱不需要避讳而瞎改字,免得小孩看不懂。
比如男尊女卑,所以女人的讳,哪怕是国君的夫人,也不需要避讳。
所以避讳追溯到周朝就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用来明确区分人的三六九等,宗法制度,伴随着避讳制度的发展,也因此衍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1. 司马朗骂客人
三国时期有个叫司马朗的,当时有客人可能不小心,结果在司马朗面前提到了他爸的字
儿子是要避老爸的讳,不管是名还是字,这下司马朗就发火了,直接问候对方全家。
你都不尊重我的父亲,我也不尊重你家人。客人被骂得连忙道歉。
这就是名讳在礼仪中的巨大威力,连当时才九岁的司马朗也会因此愤怒不已。
2、王弘面千客而避讳
前面提到了司马朗的事情,大家知道了称呼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话的时候千万不能用到他父亲祖父之类的名讳。
所以在南北朝的世家贵族里面,贵族极为重要的修养就是读别人家的家谱。
对,这比学四书五经还要重要。
毕竟你在跟他交往聊天的时候,绝对不能用到他父亲的名字,他祖父的名字等等。
不然那是对别人家大大的不敬,说错字就不能交朋友了,而其中的佼佼者便是这位王弘。
在《南史·列传第四十九》里这样记载 “太保王弘、领军将军刘湛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
因为他对于客人家谱的熟练掌握,导致他在交谈中游刃有余,始终保持对客人的尊敬,在当时传为美谈。
当然这种避讳模式,其实已经走入病态了,因为每个人的家讳都要避一避,你说话得多小心呢?
3、李世民减轻避讳,儿子反着来
当李世民上位的时候,对这类避讳的病态就很看不惯,说自己世民这两个字用得特别多,只要不是连起来的,单字以“世”或者“民”出现的,就不用避讳。
这个在礼上被称呼为 “二名不偏讳。”
但是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继承人叫做李治,不像李世民的名字有两个字,他是单字的。
李治对老爸说单字不避讳其实是很不爽了,不能体现皇帝的威严嘛。
所以他就要求单字也要避讳,把本来在史书上叫做“治兵”的词改成了“阅兵”。
4、唐玄宗不让吃鲤鱼
如果李治只是避个讳之类的,那个喜欢杨贵妃的唐玄宗就太过分了。
按照《西阳杂俎·卷十七》的说法:
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旧唐书·玄宗上》也有这样一句记录:
二月,禁断天下采捕鲤鱼。
避讳避到鲤鱼都不能吃,你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