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德蕾莎修女简介
德蕾莎修女,或稱德蕾莎姆姆,天主教仁愛傳教修女會建會修女,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公元1910年8月27日,出生於塞爾維亞南部的史可比亞,父母為其取名阿格蕾絲,家人均信奉天主教。阿格蕾絲12歲那年,為了慶祝復活節,母親送她一本《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書中富商兒子方濟各,捨棄財富,跟隨耶穌服務窮人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播下她後來加入修會的種子。18歲,離開家人加入愛爾蘭的羅雷托修會,隔年轉到印度大吉嶺的羅雷托分院,開始初學生活,取會名德蕾莎。21歲發初願,誓守貞潔、神貧、服從三願。公元1937年27歲發終願,正式成為天主教羅雷托修會修女。這個階段,還沒有任何跡象可預見,這一位平凡的天主教修女將翻轉世人對關懷弱勢族群的觀念。
有17年的時間,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擔任地理和歷史老師,後來升任校長。這所女子中學是羅雷托修會創建,500位女學生都來自加爾各答上層社會階層。她的修道生活平順,教學工作也受到修會重視,但走出校門外,看到難民的帳篷、木屋緊挨著校牆。有些難民露宿街頭,病倒或挨餓。因為二戰結束印度甫獲獨立,旋即爆發印度教與伊斯蘭的宗教戰爭,導致東加爾各答難民數以百萬計的湧入城內。德蕾莎修女自問:「我來這裡是要服務窮人,但我卻一直為富人服務,這是天主要我做嗎?」公元1946年,她到大吉嶺避靜,心中感覺天主在召喚她,要她走入窮人,服務窮人。經過分辨後,德蕾莎修女向加爾各答總主教佛迪南貝利耶請求,准其離開修會向窮人服務。同年,離開修會申請書經總會長葛特魯德轉呈羅馬。公元1948年4月12日,教宗庇約十二世准許離開羅蕾托修會,而以個人名義服從加爾各答總主教,仍保持修女身分。這是一個關鍵階段,如果沒有總主教的核可,教宗的批准,以及德蕾莎修女的堅持信念,就沒有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建立。
服務病痛窮人不能只靠熱情和理想,德蕾莎修女瞭解自己要先有護理專業知識,她到比哈聖家醫院的美國醫護修女會www.lishixinzhi.com,接受醫藥、護理和營養的訓練。公元1948年12月回到加爾各答,暫住安貧小姊妹會所辦的安老院,並開始窮人服務工作。她認為,要照顧窮人自己先要變成窮人,否則無法了解和接近他們。她吃窮人的食物,住簡陋的屋子,換下原本修女服,改穿印度式的白色綿布沙麗,這是貧窮印度婦女所穿的衣服,再加上三道藍邊,腳穿美國修女送的涼鞋。她在貧民區開辦戶外學校,教育孩童識字及保健常識。貧窮、戰亂使得加爾各答棄嬰問題嚴重,德蕾莎修女和年輕女伙伴把街上棄嬰抱回照顧,成立棄嬰之家。公元1950年,德蕾莎修女的小團體有12人,其中幾位是聖瑪利亞中學畢業學生。同年,教宗批准該團體成為教區女修會,隸屬加爾各答總主教管轄,取名「仁愛傳教修女會」。修女入會發願除神貧、貞潔、服從三願外,加發「無條件服侍貧窮」第四願。公元1952年在印度教的伽麗神廟成立垂死之家,照顧臥倒街頭病危者,讓他們有尊嚴的離開這世界。窮人最大的痛苦是沒有自尊。有一次,德蕾莎修女把一位瀕死的老人帶回修院,替他清洗和照顧,老人臨死時說:「我像畜生一樣在街上乞討一輩子,今天妳們讓我像個天使般死去。」公元1957年成立第一所麻瘋病收容所,收容1,000位麻瘋病人,印度醫生提供醫術和藥物協助,美國天主教救濟總署捐贈一輛活動診療車,得以減少麻瘋病傳染。公元1963年,成立仁愛傳教兄弟會,一個男性支會,擔任重活及照顧男病患,前耶穌會士安德烈成為此一男修士團體負責人。公元1965年,教宗保祿六世,核准仁愛傳教女修會為直屬宗座修會,能在加爾各答地區外設分院,公元1965年7月26日在委內瑞拉的可可瑞特成立新的會院。公元1980年,在德國埃森開辦為藥癮、娼妓、和受虐婦女的收容之家。公元1985年,在紐約建立愛滋病人之家,修女和病人一起吃飯、談天、祈禱和遊戲,有些人和家人重建破裂關係。公元2010年,全世界139個國家設有800座會院,修女4,500人。
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國際性發展,奠基於德蕾莎修女的人格特質和天主教信仰。她天生具有無比熱情,能為窮人而去說服富人和有權勢者作奉獻,博愛無私付諸行動的同情心,撼動了全世界的人心。她積極造訪世界各地的仁愛修女會院,接受世界各國領袖的邀訪,發表有關戰爭、飢荒和疾病議題的演講。她目標明確,透過設立世界各地仁愛傳教修女會院,服務「窮人中的窮人」。公元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發「若望廿三世和平獎」。公元1975年,聯合國頒發「史懷特獎」。公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德蕾莎修女致詞:「我們在加爾各答垂死之家,由街上帶回36,000人,這麼多人中,至少有18,000人死得非常有尊嚴。」用行動實踐基督的愛,讓窮人得到尊嚴,使德蕾莎修女普獲讚揚。仁愛傳教修女會服務窮人工作,造成世界性影響力,全球加入仁愛傳教修女會志工達一百萬人。全球志工在第一線直接服務窮人,使得修女會的服務機構迅速擴展。服務的志工們都經歷生命的重生,重新思考生命意義與自我價值。受到醫治的不只是窮人,也包括付出愛心與行動的志工。
仁愛傳教修女會沒有遺漏了臺灣的窮人服務,公元1984年第一批四位仁愛傳教會修女由印度抵臺南,成立會院,服務當地病苦老人。公元1985年1月,德蕾莎修女來臺訪問四天。訪臺期間,探視臺北一家麻瘋病院,並在臺北市中山堂專題演講,現場2,000位聽眾。內政部長吳伯雄及總主教羅光陪同,到總統府會見蔣經國總統。她向總統說:「臺灣經濟富裕,幾乎沒有窮人,但是社會有很多破碎家庭,人們失去愛與關懷。」一貫的直言風格,站在窮人角度看整體社會,給予一針見血的建言。近十年臺灣形成一股加爾各答志工風潮,許多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加爾各答當志工,在垂死之家作洗衣服、清掃等工作。以簡樸生活,接近窮人的生活方式,去感受窮人的需要,去服務,這是吸引他們去體驗的背後挑戰和推動力。
老年的德蕾莎修女駝背彎腰、步履蹣跚,但沒有一日停止她的世界各地奔波和窮人服務。然因勞累過度,心臟病和關節炎纏身,甚至一度因心臟病心跳停止經搶救才挽回性命。公元1997年,德蕾莎修女因心臟衰竭病逝於加爾各答會院,享年87歲。公元200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真福,聖人。回顧這位充滿精力、信仰堅定的天主教修女一生,引用印度總理瓦拉哈吉里的話作為總結:「德蕾莎修女超越了所有的種族、宗教、信仰和國家的界限。在今天這個紛擾不停的世界,這個被無數爭端和仇恨包圍的世界,德蕾莎修女的工作為人類的未來帶來了希望。」
【撰寫者】
潘春旭
【參考文獻】
1.千葉茂樹,吳國楨譯。《德蕾莎修女傳》。臺北:上智出版社。
2.屈雅君,劉鐵英編譯。《仁愛一生》。珠海市:珠海出版社。
3.林東陽編著。《和平的愛》。臺中:光啟出版社。
4.李明等著。《德蕾姆姆和她在台灣的修士修女們》。臺北:天主教教友傳教協進會。
5.布蓋提著,黃美基譯。〈加爾各答的德蕾莎婆婆〉。聞道出版社編,《愛的旋風:德蕾莎修女訪臺記》。臺南:聞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