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天主教与基督教的不同/区别
我从小长在一个天主教家族,出生后不久就被奶奶抱去天主教受洗了。但稍微懂事了之后,问修女基督教跟天主教有什么不一样,她回答我「基督教不信圣母」。这个浅薄的回答或许是修女见我年纪小,可能无法理解而说;也有可能是无法详说,因为基督教是为了改革天主教才出现的。而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到了高中学世界文化史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了答案…
通常天主教教堂内堂的十字架上,是有耶稣雕像的,为了纪念耶稣受难而死。除此外也一定会有其他各位圣徒的雕像,包含圣母玛利亚、圣父约瑟,再大一点的教会就会有各个著名的使徒如保罗跟彼得。总之,天主教教堂内一定不会少的就是圣像,而且很多个。天主教放这么多雕像,是为了表达追思、勉怀先烈之类的意味,就像校园里一定会有蒋公铜像一样。
但基督教,就只有十字架,不会有雕像,是因为基督徒认为耶稣已经复活,十字架代表的是基督的救恩,因此不需要放上耶稣受难的塑像,尤其十诫中就明言「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基督徒应该相信的是十字架带来的救恩,而不是塑像。而基督教的教堂里也绝对见不到其他任何人形塑像,因为圣经也提到,「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所以自然没有必要再雕刻任何塑像让人膜拜,因为耶稣所要做的事已经完成了。
为什么基督教会出现,要从天主教的历史讲起了…
在耶稣升天后,余下的门徒们一面被犹太教和罗马政府迫害,一面四处传道。犹太教认为耶稣是异端,罗马政府认为基督徒不承认罗马君王是神、影响统治因此迫害。因此在当时只要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几乎就是惨死的下场,有的被绑上兽皮和饿翻了的野兽关在一起,或者被火烧死,甚至叫你的家人来动之以情叫你不要承认自己是基督徒,都是很常见的迫害手段。所以在教会初期,信徒们的信仰非常非常的坚定,因为是要赌上自己的生命的。而罗马帝国的君王即使一再迫害,到主后三百多年,竟然基督徒的比例已经高达整个帝国大概15-20%的人口,形成越逼人越多的状况,因此到君士坦丁在位时,藉由一个事件,君士坦丁立基督教为国教,因此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就结束了。而成为国教之后,君士坦丁也把他统辖帝国的那套体制灌进当时的教会。原本的教会是没有什么阶级之分的,就是每个人有不同职份而已,比如做教会执事的、先知讲道的、使徒传教的等等,但成为国教之后君士坦丁的做法,是把教会从神父、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教宗等一层一层堆叠起来,宛如一个政治体。同时,为了让原本异教信仰的人能接受这个新国教,异教信仰的仪式还有内容也被融进基督教里,整个信仰就被稀释变质,不再如被迫害时那样的纯粹…而且变成国教,当然有加入国教的好处,所以信徒们一时暴增,多数人也不了解基督教真正到底是在说什么,也没有一个真正基督徒应有的心志了。而随着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帝国中心移往东罗马帝国,西边的几乎罗马帝国不管了,就只剩当时的罗马主教撑着,且那时的主教是个有能力的人,阻止了蛮族掳掠,又教化百姓,声望很高,因此罗马教廷几乎成为政治宗教的双重心,长久之后就成为了罗马天主教。
而当天主教形成之后,因为一开始主教不是从红衣主教中选出来的,而是被指派或推任的吧,导致这个职位开始被贵族利用,因为教宗权力很大,所以假如是亲近某贵族的话,贵族就可借机得利。因此在那时候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教宗上任,淫乱私生不停的也不在少数,因为不需信仰坚定,只要背后有势力就能上任,差不多有点像官商勾结。后来又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关系,教廷积欠了大笔债务急需用钱,教廷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攒钱,其中恶名昭彰的就是赎罪卷。一开始是为了财政的关系当时的教宗说1300为神的禧年,只要那年来罗马朝拜的人罪就得赎,因此有许多人就相信了跑到罗马来朝拜,因此教廷赚尽了大把银子,接下来的教宗就食髓知味的一再利用这个所谓的「禧年」,从五十年一次、二十五年一次、十年一次到五年一次,最后演变为赎罪券,只要买了赎罪券罪就得赎了。但赎罪券是没有任何圣经根据的,不仅如此更把耶稣所做的完全抹杀,把原本白白的恩典,从只要相信就能得到,变成为廉价只要你有钱就能得到。而各个地方的赎罪券贩卖权是要地方主教向中央教廷购买,才能在地方上使用的,因此地方主教花了钱买了贩售权之后,当然要大加渲染让民众基于恐慌心态不停购买,然后中央教廷也因为贩售代理权得利,从上到下都因为赎罪券贩卖得到了钱滚钱的效益。再加上教宗受到各个贵族国王势力的影响导致天主教内部充满了权力和欲望,内部就渐渐的开始有了改革声浪。
当时的圣经是由拉丁文或希腊文撰写的,一般人民是看不懂的,因此对于这些赎罪券当然也无力反抗,总之是上面的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信,苦哈哈的把钱奉上希望未来能免于受炼狱火烧。而在马丁路德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天主教内的神职人员兴起改革,但在天主教的钳制之下都告失败,主事的人也被送去天主教的异端裁判所弄死。马丁路德是教导神学的教授,他早期信奉天主教所教导的,心里的罪恶和恶念是要靠苦行苦修还有积德来消灭,但他却发现怎么做都不可能消灭心里的邪恶,然后读到圣经罗马书的因信称义时,他才明白称义靠的不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对神的相信。而再仔细研究圣经后,他就发现天主教的行径如何背离圣经教导,尤其赎罪券更是毫无根据。然后他用拉丁文写出了《九十五条》质疑教廷所做所为的内容,不完全针对赎罪券,更包含了当时天主教各式各样的弊端。马丁路德并没有想要推翻天主教的念头,只是希望藉由这些来和教廷对话、改革天主教,让天主教能再度回归到圣经而不是人的权威,因此他才用一般人看不懂的拉丁文撰写。没想到《九十五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当地的主教想压下马丁路德提出的问题,而马丁路德要求的是「依据圣经」的讨论,但主教却"拒绝"依据圣经回答马丁路德的质疑,因此马丁路德不愿撤下《九十五条》,后来被要求到教廷答辩时,被当时主持的人引导要他回答服不服从教宗的权威和教会的传统,而教廷则对依据圣经提出的《九十五条》几乎毫无回应,最终马丁路德因不愿将人的权威高举超过圣经,回答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因此被罗马教廷逐出教会。后来马丁路德悲愤的了解改革天主教无望,而花了几年的时间将圣经翻译为一般德文的版本,各地的改革之火也不断烧起,最终统合称为新教,也就是基督教。所以什么信义宗、浸信会、长老会等等基督教的派别,就是在此时因为各地各有不同的神学教父兴起改革,每个改革的教派都有自己的名字,因此才让人认为好像基督教派别很多,但事实上,新教的共同主轴都是「回归圣经」「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依归」,也因此新教回归到初代教会那样很简单的体制,没有什么主教、教皇,而是简单的就牧者、使徒、教会执事等等,而神职人员的婚姻,也回归到初代,比如彼德有家室一样,并不限制神职人员一定要守独身。而在宗教改革发生后,天主教内部看到各地烧起来的改革声浪也才意识到必需因应改革需求,调整规范,但人治的影响还是很大。
因此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差异点,最主要的核心在于,天主教认同神职人员及传统的权威,称之为「圣传」,圣经也重要,但两者都一样要参考而非只看圣经。因为重视传统,因此天主教徒通常仪式、节庆、圣礼等较多,一般信徒虽然能直接向神祷告,但也不排斥向马利亚、众圣徒祷告,虽然天主教教义应该是不允许这点,但太过强调过往圣徒,导致落实时假如信仰教导不清很容易像民间信仰一样,一间庙里大大小小的神都可以拜一样…天主教徒告解也是跟神父告解 ,天主教是认为虽然只有神有赦罪的权柄,但神职人员在地上就如同神的代言人,代表神传达赦罪的讯息,虽然他们赦罪是让信徒回去念天主经、圣母经、信经等很类似一般民间宗教那样念佛号的方式。同时天主教有独特的「圣徒」认证系统,各个教区假如有认为一个信徒生前做了许多义行善工、其行为符合义人的要求,就会向中央申请让该往生信徒成为「圣徒」,中央查证通过后就会加以纪念,也成为众信徒的榜样可以效法………天主教也因各地出现各种圣母马利亚的神迹,而认证各个区域的圣母玛莉亚,如法蒂玛圣母、黑面圣母等等,过往的各个使徒如保罗和彼得各有其保守的范围跟项目,信徒们可以向所属的使徒祷告,并在使徒塑像前点一盏小蜡烛祷求。同时天主教也规范出许多经文,比如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让信徒背颂,倡导经文可以赎罪,念玫瑰经,或信徒告解后神父会告知该项罪要念多少遍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后罪就得赎。天主教仪式跟中介还有其他圣徒等等实在太多,我并不确定是否因此有减缓和神建立关系的速度或可能性,但并不代表他们偏离基督信仰。天主教的信仰其实和基督信仰主张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包含人的败坏,还有因信成义等,只是用词不同,但中心思想差异不大,只是比较强调人的行为,也花较多重点在讲述过往圣徒、纪念圣徒或过去事迹等。就像除了课本以外还给了很多的参考教材、习题、补习班等等。
而基督教则摒弃人和传统的权威,完全高举圣经为唯一的依归,因此若是真正的基督徒必然会读经、祷告并在生活中认识神,而不是透过仪式及教条。基督教重视神的话语,也就是圣经,而不会过度重视仪式,因此天主教有七圣礼,基督教只愿遵守圣经中耶稣定下的圣礼,即浸礼和圣餐。同时天主教有婴儿受洗,因为怕婴儿夭折后下地狱,因此在刚出生没多久就会抱去受洗,但基督教重新回归圣经,认为受洗是要人有悔改的心志,一个婴儿连事情都不懂怎么能悔改,因此基督教没有婴儿洗这种事,但有父母仍希望将孩子献给神,而有献礼,但这并非孩子的受洗。但也有一些比较传统的长老教会,仍旧有婴儿洗。而基督教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使得一般信徒只要相信就可以亲自和神祷告祈求和神建立关系,基督教的立场是尊重过去的使徒门徒们,因为他们受过的磨难和向神的心志,但他们并不是神,人要祷告和忏悔的对象仍旧是神,因此在教会内部也不特别加装圣徒雕像纪念,因为不希望误导信徒以为向圣徒祷告是可行的。但基督教一直以来也受到很多当代流行思潮的影响导致信仰遭受攻击,包含十九二十世纪推崇理性,因此出现了一个新派神学推翻耶稣降生是神的旨意和安排、不承认预言…而二十一世纪人们心灵空虚追求速效,也造成灵恩派的兴起,高举神秘经验胜过一切。真正追求神的门徒比例上仍是少的。同时因为当初宗教革命起来的各个教父因为无法与其他教父妥协自己认定的神学概念,导致基督教是各个宗派自己独立,或许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免会彼此攻击,比如长老会、信义宗、卫理宗、召会等等各自自成一派,外来者说真的完全不懂差异在哪,发生什么事…尤其现在各个思潮兴起,每个宗派甚至每个教会接受的程度不一,有些完全照单全收、有些以人的想法为主而已经不是以神的想法为主了…各种各样的奇怪教导都出现了,门徒们必须要自己想办法…在寻找教会时需要加倍的费功夫…这也是基督徒的问题。就像读书就只给课本,参考资料就看学生自己看了课本之后自己找资料,但教会提供的就是课本跟讲课。
其他简略的不同列在下面,广义而言,两者都是基督信仰, 都可被称为基督徒,只是一般而言新教不会强调自己是新教徒,而会直接说自己是基督徒。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差异
1.教义:
天主教↓
强调「罪」与「罚」、「天堂」和「炼狱」。
基督教↓
强调「因信称义」、和神之间的亲密关系。信耶稣得永生。
2.崇拜:
天主教↓
除了三位一体的神之外,还崇拜玛利亚被称为圣母。
基督教↓
只敬拜三位一体的神。玛利亚就是一般妇女,而不是神明。
3.活动时间和名称:
天主教↓
主要是望弥撒,时间有星期五或星期六、日。
基督教↓
是主日崇拜,时间在星期日。星期日又称为安息日。
4.对神的称呼:
天主教↓
称上帝为「天主」。
基督教↓
称上帝为「上帝」、「天父」、「耶和华」。
5.经典:
天主教↓
使用天主经、圣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玫瑰经是在念经时手拿一串念珠的方法。
基督教↓
只读圣经。
6.组织:
天主教↓
有「主教」、「修士」、「修女」…等组织架构,并且有阶级之分。
基督教↓
分为「全职同工」和「半职同工」或「平信徒」,基本上并没有阶级的分别,只是有没有领受全时间服事主的差别。通常读完神学院的信徒就称为「传道」,如果有在教会里面服事,通常隔了一段时间就会被按牧,也就成为我们所称呼的牧师啰!
7.祷告:
天主教↓
必须透过神父来祷告、认罪,他们认为这些人可以在人和神之间成为带领者。
基督教↓
没有这样的分别,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向主祷告。和上帝比较亲密。
8.服事人员:
天主教↓
神父和修女终身都要实行「独身」,并且在修道院透过简单的物资来生活。他们每天都有内部的望弥撒,并且一天有数次。
基督教↓
牧师可以结婚生子,并且因为不同的呼召而在不同的环境中执行不同工作。
9.圣餐:
天主教↓
认为圣餐「就是」,耶稣的身体和宝血。
基督教↓
认为圣餐是「纪念」耶稣为我们受死。
10.洗礼:
天主教↓
有婴儿浸礼也有洗礼。
基督教↓
婴儿浸礼;洗礼。
11.食物:
天主教↓
认为「血」是耶稣的宝血,拒绝食物的血。例如:米血、猪血汤…等。
基督教↓
血类的都不可、拜过的、不洁净的都不行!!!
12.偶像:
天主教↓
是敬奉偶像的宗教,虽然对偶像行敬礼是偶像崇拜,但不认为那些像为偶像,其实所行的敬礼是表示「尊敬之意」。
基督教↓
则是完全拒绝偶像的,认为是崇拜偶像之罪恶行为,因为有圣经上说「除了神外不可事奉偶像」。
13.祭拜:
天主教↓
有遵照中国传统礼俗举行祭祖典礼。
基督教↓
认为祭祖典礼祭拜祖先是崇拜偶像之罪恶行为,「除了神外,不可把神的荣耀变为偶像」。
14.十字架:
天主教↓
天主教教堂的十字架上有耶稣基督像。
基督教↓
而基督教教会的十字架上是没有耶稣基督像。
基督教教会的变迁:
第一:
耶稣原始教会→犹太人基督教徒
第二:
耶稣原始教会
↓
异族基督教徒
↓
天主教教会
↘→基督教教会
→东正教
→基督正教
→新教→英国教会→卫理会
贵格会→摩门教
→加尔文教派→清教教徒→浸信会、长老会
→再洗礼教→孟诺派
→路德教会
简单的说,基督是信基督耶稣,天主教是圣母玛利亚
天主教的感觉比较中国式...有许多仪式还满像佛教的...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天主教】
在耶稣时代,是没有天主教这回事,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教会出现了,以后一直都称为教会。一直到主后三世纪末,教会组织受罗马政治法律的影响,形成了罗马大公教,后称罗马教,1054年才称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称“罗马天主教”。
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东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为东西,东为“东正教”。西为“罗马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称东西大分裂。此后,西罗马帝国于主后476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东正教”一直在皇帝控制之下。主后7世纪中叶起,东正教势力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及北非一带,以致后来它的影响仅限于希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俄罗斯等地。因此,苏联等国多信东正教。
自以后500年至马丁路德改革为止,天主教最兴盛。当时因教皇掌权,一切学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连国王也在他的权下。
第一位教皇是大格里高里Gregorgy The Great. 教皇为最高首脑,下设大主教、主教等。主教各有自己的辖区。他们说他们的地位来自彼得。大格里高里死于主后604年。八世纪时,法兰克国王丕平把意大利中部土地送给教皇。教皇国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1870年才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的主权属于教皇。
天主教不许人读圣经,只由神甫向人读经,讲道。除了圣经以及一些旁经之外,天主教还相信Doctrines,天主教徒相信这些口传的Doctrines乃主耶稣时代代代相传下来。但基督教只承认只有圣经才是神所默示的。
天主教除了拜神之外,还拜圣母马利亚像、耶稣像、圣徒像等,这都是拜偶像,是圣经所禁止的。
他们又搞出个“炼狱”,意思是:“人死后要往炼狱里受苦,如有在世的活人出钱,将死人的灵魂赎还,就得以出狱,往天堂去住。”这完全不合圣经。
他们又设立两大信条:
1.念珠:凡念15圈者,就算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凡念过150圈者,就算是尊敬马利亚。
2.圣餐:他们认为所领的饼和酒,一入口便变为主的肉和主的血。虽然圣餐是主耶稣所立,但是认为“所领的饼和酒一入口便变为主的肉和主的血”这种教导是不合乎圣经教训的。
还有一件极不能容忍的事是设立“赎罪票”;凡有罪的人,只要出钱买了这种赎罪票,就可以赎罪。看罪恶大小,赎罪票价目分为几等,圣经没有这事。我们根据圣经,凡相信基督的人,都得蒙赦罪。
【基督教】
圣经里没有“基督教”三个字,只有“教会”,不过,现在如果只说教会,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但有时基督教也包含天主教,这是外人称呼的。严格地说,更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时代的教会。
更正教亦叫抗罗教——The Protestant Church. 因为罗马教一直统治着教会,使教会长期背离圣经,长达千多年之久,因此有人起来反对罗马天主教,把它更正过来,使教会回到使徒时代。有人叫我们是新教,而称天主教为旧教,其实天主教是在主后500年间才出现的,以前都是教会,马丁路德不是“改教”,而是更正罗马教,后人称为抗罗教,这是从更正教后开始。其实我们比天主教早,早到使徒时代,而天主教都是使徒们所不知道的。所以,如果说基督教是“新教”,倒不如说天主教是“新教”,因为基督教在先,天主教在后,主后590年以前是没有天主教的。
主后200——300年间,罗马10次迫害教会,直到主后313年,罗马皇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主后325年,教会第一次会议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Nicaea召开,赴会的有300位监督,他们多半是爱主的。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都;西罗马以罗马城为都。从此,基督教也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管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四个大主教区。西罗马为一大区:罗马大主教区。罗马大主教自称教皇。东正教与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
大约从主后500年至1500年间,基督教演变成了天主教,这是“黑暗时代”,因此,宗教改革的事开始了。
在正式改革之前,有个改革先锋威克立夫Wiclifle, 于主后1324年生于英国,他反对罗马教计有4事:1. 修道士不传福音。2. 大教皇所传的命令。3. 教会管理国家事务。4. 变体之说。威氏最大的工作是将圣经由塞克森文Saxon译成英文。
宗教改革者,首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他生于德国乡村爱斯勒奔Eisleben, 14岁入修道院修道,18岁入大学读书,后来当了神甫,1508年在维登堡大学任神学教授。
有一次,他为了德国教会的事到罗马城去,预备和教皇商议事务,他看见那大城,就俯伏在地说:“可敬的罗马城,我敬爱你。”后来进了城,却使他大大失望。因他看见城里人民的罪恶,尤其天主教领袖们的罪恶。当他从罗马回去后,在各处演讲,反对“赎罪票”等事。
1517年10月17日晚上,他将他所写的九十五条反对罗马教的讲义,钉在维登堡教堂门上。第二天罗马教的领袖们把它撕去。此后教皇命他到罗马城去,路德拒绝说:“大教皇是一个敌基督者”。他又烧了教皇给他的信。1520年,他当众焚毁了教皇开除他教籍的诏谕。
后来路德住在互特堡城Warthury. 在那里将圣经译成德文。又写了一些著作,有位希腊哲学教授米兰芬Melancthon为助手,就完成全部圣经的译述工作。1546年,正是路德64岁,他被神接去了,临终时,他恒切为新教会祷告。
法国有法勒尔Farel利克拉克Le Clerc. 加尔文John Calvin, 特别是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北部一小村,后移居巴黎,受路德的影响。由于法国迫害新教徒,他被迫逃到日内瓦Geneva, 创办神学院。1536年,他写了《基督教信仰典范》一文,他主张“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后来人们称信永远得救的人为“加尔文派”。
主后1510——1531年,英国教会大改革。汀道Tyndal 将新约译成英文,后被罗马人烧死。爱德华第六Edwavd VI下令改革,后被罗马人毒害死了。以利沙伯Elizabeth在主后1558年登位,信从新教,从事改革,以新教为国教,叫“圣公会”。当时还有人拜偶象,因此有清教徒Puritans兴起,他们的信仰是“纯正的信仰”Pure Faith.可是女皇不赞同他们,于是他们逃往荷兰,不久逃到英国,1620年在美成立“公理会”。
在伊利莎白女王死后不久,苏格兰与英国合一,第一任国王是雅各第一James I,他发起请人重译圣经,主后1611年译成,定名为雅各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今日仍用此译本。
这2000年来,基督教会经受罗马教皇的统治约有1000年之久,经过改革后,更正了错误,回到使徒时代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保持罗马教色彩的是天主教。
虽然基督教和天主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二者都是相信一位真神,天主教也信基督,可是他们在相信基督之外,又拜起马利亚像和使徒们的像,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尊敬”玛利亚以及众使徒,认为这些人也有中保的能力。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讨论这个,只说两者之间的区别。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与区别
许多人以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没有甚麽分别,甚至基督教范围内的基督徒也有同样的看法,以为两者之间非常接近,也有许多人以为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出来的新教,这种思想和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只注意到马丁路得的改教运动产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记自从耶稣降世一直到使徒时代,基督教便己经存在。天主教是使徒以后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事实上,在第四世纪罗马王君士坦丁统治之前,在基督教里绝对没有教皇这一种位分。并且在第七世纪的初叶各教会才同意教皇作为教会中看得见的元首。所以我们纵使按最保守的讲法,在第四世纪初叶以前根本就没有天主教,因为天主教最大的特点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时代便开始存在的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信仰上是绝对不相同的。宗教是讲究信仰的,不讲信仰的不是宗教。基督教的信仰和天主教的信仰有甚麽差别?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十点以为参考:
一.教皇
天主教以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至十九节为根据,认为彼得为教会第一任教皇,这是十分牵强而且不成理由的。他们的根据是以耶稣曾对彼得说过这样的话:“……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的磐石是指彼得本身抑或是指彼得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我们暂且不谈原文的争论。但不论“这磐石”是指彼得本身,或是指彼得所承认的信仰,和教会中有教皇的位分都是毫不相干的。相反的,耶稣明明教训门徒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一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僕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所以天主教有教皇的设立是与圣经的明文直接冲突的。
天主教传说彼得在主后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这二十五年中在罗马作教皇,这是完全没有圣经或历史根据的,而且在这些年间彼得是否到过罗马也没有圣经的记载。保罗在主后五十六年左右写信给罗马教会,曾经向二十七位信徒问安,却没有提彼得的名向他问安,倘若当时彼得是在罗马,保罗是没有理由不问彼得的安;因为彼得在他的书信中称保罗为“亲爱的弟兄保罗”,保罗又曾在罗马写过六封书信给其他各地教会,六封书信没有一封提过彼得的名字。天主教竟认定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又擅自定了条例以为教皇必须有人承继。他们认为教会必须有看得见的元首,既然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就当有继承的人维持他的职位;可是他们不能在历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的记载。既然世上没有第一位的教皇,当然没有继任的教皇了!所以罗马教记戴他们历代的教皇历史时,从彼得以后到罗马教成立之间,好些“教皇”都没有史实可记,况且使徒中最后离开世界的是使徒约翰,倘若教皇是应当有人继承的话,使徒约翰理当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可是年老的约翰在他的书信中没有半点吐露他是教皇,只称自己为长老,反而在他所写的启示录中,极力高举耶稣基督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
二.拜马利亚
天主教敬拜主耶稣也敬拜马利亚,甚至高举马利亚过于神和主耶稣。他们认为马利亚是永远童贞的女子,在生了主耶稣后没有和约瑟过夫妇生活,马利亚是耶稣的生母,耶稣既是圣子,马利亚便是当然的圣母。人要向耶稣求甚麽,应先向马利亚求,通过她的代求,必能蒙应允,如此便把马利亚视为人与耶稣之间的中保。把马利亚的地位抬高,实际上便是贬低耶稣中保的地位,这种讲法违背圣经的真理。
1. 圣经记载的马利亚是约瑟的妻子,在马太福音第一章明载天使吩咐约瑟把她娶过来作他正式的妻子。在第一章的末了一节如此说:“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他生了儿子。”小字注明“有古卷作等他生了头胎的儿子。”这一节经文很明显给我们看见约瑟娶过马利亚以后,并没有亲近她,但等她生了耶稣以后才过夫妻生活。
2. 马可福音第六章三节记载耶稣还有许多兄弟姊妹,耶稣本乡的人议论祂的时候说:“这不是那木匠麽?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麽?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麽?可见马利亚除了生耶稣之外,又生雅各、约西、犹大、西门和耶稣的妹妹们,倘若约瑟没有和她亲近,她怎样会再生这些孩子呢?难道约瑟娶了这个妻子以后,却另外再娶?既有妻子却又另娶,岂不是犯姦淫?另娶之后,如何处置髮妻?无法自圆其说。
3. 按圣经的记载马利亚和主耶稣除了在肉身的关係是母子以外,她便和其他的信徒一样只是一个人而已,如使徒行传第一章第十四节记载马利亚和其他一百一十九名信徒一样的向主祷告,马利亚和普通信徒只有一样不同,就是她把身体献上被主使用,让主道成肉身到世上来。
使徒保罗在提摩太前书第二章五节说:“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注意:“只有一位”,不能在基督以外另有一位中保,这一点明明违背圣经。倘若马利亚或是其他去世的圣徒能代信徒转达祷告的话,便是说他们也是信徒和主耶稣之间的中保,圣经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证明基督之外另有中保。
三.敬奉偶像
天主教是敬奉偶像的宗教,基督教则是完全拒绝偶像的。照毛劳主教所写的“我的公教信仰”中曾论到每一位天主教徒最少要供奉圣母像和耶稣受苦像。除了向上述两像敬礼外,还主张信徒要向一些圣徒的像敬礼。他们称对神行的礼是“崇敬之礼”,对圣徒像则是“敬礼之礼”,不是要拜圣人,乃是表示尊敬而已;因为圣人是天主的朋友,我们理当向他们敬礼。这便和圣经的明训有冲突。十诫的第二诫是这样:“不可为自己凋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麽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又罗马书第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中说“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彿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天主教对偶像行敬礼,明明违反了圣经的教训,圣经叫我们不可事奉偶像,不可把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基督荣耀的形像不是人心所设想的偶像所能代替的。
天主教解释说他们不认为那些像为偶像,所行的敬礼不过对圣人表示尊敬之意而已,这是取巧的说法,实际上和敬拜偶像是没有分别的。照圣经的话,我们就算敬拜耶稣的像也不对的,何况敬拜马利亚及其他圣人的像呢﹖天主教徒常站在教堂内外的圣徒像前唸经敬礼,实际上取代了对独一神的敬拜,否认对像敬礼是“最高的敬礼”是巧辩而已。
四.圣经与遗传
毛劳主教在“我的公教信仰”第一册论到公教和圣经那一章中有两小段的话说“只有圣而公教会从天主获得解释圣经的权力,任何人不可作与圣而公教会的传解相反的解释。”另一段又说:“圣经中并没有完全包括了为救灵魂而必须的全部真理。”举例来说,天主教徒必须守主日才能得救,但是在全部圣经中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找不到一句确定必须善守主日的诫命。
这两小段话可说是天主教对圣经的主要看法,一方面他们认为圣经没有包括整个救恩真理,换句话来说在圣经以外教会仍可以从神另得启示,指示人如何得救。他们不但不根据圣经并无记载人必须守主日才可以得救,以说明守主日不是得救的条件,反而凭天主教会定规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断定了“圣经不是包括救灵魂的必须全部真理”!真是本末倒置,是非颠倒。由此可见天主教把教会的权力放在圣经之上,以为圣经的真理还不够完全,从而擅自定规各种诫命。
请看圣经如何指出他们的错误来:启示录第二十二章第十八至第十九节说:“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豫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豫言上加添甚麽,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甚麽,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从启示录的末了给我们看见神的启示已经完全,人不能再在圣经以外加增甚麽启示,教会无权力设立圣经以外的真理,只可以照圣经真理来定规她的原则,指导信徒在信仰上和生活上实行真理。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注意:提摩太是从小明白圣经,不是作传道才明白圣经的,乃是在他还是一个犹太教徒,没有遇见保罗以前,已经明白圣经。可见早在使徒时代人人可以阅读那些远较新约难明的旧约圣经,任何基督徒可以藉着圣灵的教导领悟圣经的话,绝不是只有神父或圣品人才可以明白圣经的。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换句话来说,只有神默示的才是圣经,只有圣经才是神的启示,人不能在圣经以外说他得了神的启示。主耶稣在约翰福第五章第三十九节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可见基督徒是应该查考圣经的。
在旧约,摩西勉励以色列人要殷勤把神的律法教导他们的儿女,无论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繫在手上为记号,带在额上为经文,可见普遍的人当读圣经而明白圣经。
使徒保罗称讚庇哩亚人比帖撒罗尼迦的人好,“因他们甘心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可见照圣经的记载,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读圣经。
为甚麽天主教说圣经并不包括整个救恩真理﹖因为他们有许多规条是没有圣经根据的,是受异教影响加上去的,而且教会的权威实际上高过圣经。
五.大小罪与炼狱
天主教把罪分成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该死罪,使灵魂死的罪,小罪就是不致于死的罪。“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章说:“大罪也称为死罪,因它夺去成圣的恩宠,……亵渎圣神,杀人,纵火,抢劫,姦淫等都是大罪。小罪即可赦免之罪,意即易得赦免的罪。如不忍耐,小过错,不关重要的谎言等。”在“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七章又说:“在不大重要的事上犯了罪,便是小罪,或者有时虽在重大的事件上犯罪的人并未想到事情的重大,或未完全同意所犯的罪仍是小罪,如某人偷了一隻鑽石戒指,原意以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的罪便是小罪。”他们认为大罪必须藉着圣洗,告解、圣事才得赦免,小罪使人失去神的恩典。人若犯了小罪,还未做补赎的工夫便死亡,他的灵魂会下到炼狱,要迟一些时才能进天堂。这些教训完全没有圣经的根据。圣经对罪虽有轻重之说,对赦罪之道却没有大小之别。天主教以无关重要的谎言是属于小罪,但圣经怎样论到谎言的罪呢﹖圣经说:“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请注意这里说“一切说谎话的”没有说是紧要的或是不紧要的谎言,显然圣经认为一切说谎话的都该灭亡的。谎言的罪不是小罪,和其他使人灭亡的罪同样是大罪,主耶稣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圣经论到人因罪而灭亡的时候,没有分大小罪的。“罪的工价乃是死。”又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亏缺了神的荣耀”包括一切罪。
至于人死先到炼狱,为仍在炼狱之亲友多做功德,可使他们早升天堂,与佛教的念经、做法事来超度死人极为接近,与福音真理背道而驰。
六.神父赦罪
天主教对信徒犯了罪认为当向神父告解,藉着神父的宣告才得赦罪。他们主要的根据是在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耶稣对十二门徒所说的话。但十二门徒之中没有一个是神父。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的应许是为着向外传福音用的,却不是说门徒自己有赦罪权,或说信徒当得着他们的赦免才算得赦罪,使徒行传第八章使徒彼得遇到行邪术的西门,他企图向彼得买按手在人身上而赐下圣灵的恩赐,彼得对他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关无分,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请注意西门是在主的道上无关无分的人,却希望彼得求主使他不致于受刑罚咒诅。彼得告诉他,你当懊悔这罪祈求主。彼得要他自己祈求主,不是求彼得的赦免。此外,在使徒行传第五章,彼得曾使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在众人面前死亡,保罗在第十三章使以吕马瞎眼,他们运用的都是属灵方面的权柄,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人家便都得来向他们认罪,乃是他们自己有那种灵性的程度,便按他们的信心运用属灵的权柄。他们照神的旨意咒诅甚麽人,甚麽人便受咒诅,但现今的神父并没有彼得保罗的属灵权柄。彼得保罗运用这些权柄的时候,也不是要人向他认罪,乃是行出惩罚性的神蹟来。圣经也没有给我们看见信徒要向古圣徒认罪的例证。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说:“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要信徒向义者耶稣基督认罪。约翰壹书第一章第九节: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淨我们一切的不义。”
撒该悔改的时候,是向主耶稣认罪还是向使徒认罪﹖在主十字架旁的强盗并没有向神父告解,更没有从神父得着赦免的凭据,耶稣却应许他当天便可以和祂在乐园里了。
七.圣体和弥撒
天主教根据耶稣和门徒最后晚餐所设立的圣餐礼仪所说的话:“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捨的……这是我立新约的血,为多人流出。”因此他们认为圣餐的饼和葡萄汁经过祝福之后,便变成真的耶稣的身体和耶稣的血,而且还有耶稣的人性和神性隐藏在饼和杯里,这就是天主教变质不变形的讲法。并进而推论说,既然杯和饼经过祝福而成为主耶稣的圣体,饼和杯的任何一部也包括了耶稣基督的灵魂和神性人性的全部。在“我的公教信仰”一书中论及圣体还有以下的话:“念了圣体经,祭台再没有饼和酒的存在,因为饼酒变成了耶稣的圣体圣血,但是饼酒的形像却还存在,所谓形像便是饼酒的颜色滋味软硬、大小、轻重等,祝福过了的圣体,就表面与原有的麵饼完全一样,口味感觉也和原饼完全一样,但是它己经不是麵饼,因为它整个的本质已经变作耶稣的圣体。”又说:
“另外任何一部分麵形和任何一滴酒液内都有整个的耶稣存在,麵形可以剖分,耶稣的圣体却不可以剖分。原是完整地存在每一个最小的部分中。”另一段又说:
“耶稣既然确实在圣体中,我人该怎样恭敬圣体﹖”
“我人恭敬圣体当如对天主本身一样的恭敬朝拜。”
“祭台上的圣龛中几时供有圣体,前面使用绣帘掩任,并燃着一盏常明灯,我人在进堂和出堂的时候,常该向圣体曲膝请安,用表朝拜。”又说:
“为要表现我人爱慕耶稣和感恩的挚情,每天可以进堂拜圣体、望弥撒、领圣体。”
所以有些虔诚天主教徒的家中设有耶稣的像,也有“常明灯”;因为有耶稣的圣体在其中,要经常朝拜。由于天主教相信祝福过的酒和饼就是耶稣圣体本身──真正的耶稣,所以他们经常举行弥撒,把隐藏在酒和饼的耶稣当作祭物再次的献祭给神来为人赎罪,他们每一次这样举行弥撒,就是多一次把主耶稣重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天主教举行的弥撒和基督教守圣餐有不同的意义。天主教的弥撒是要将耶稣再献给神为人赎罪,使人得赦罪;基督教的圣餐是要记念主在十字架为我们受苦所付救赎之功,是记念的性质,而天主教乃是朝拜之意。
当逾越节的那一天晚上,主耶稣拿起饼来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拿来吃。又说,这是我的血,为多人流出来。”当主耶稣把饼和酒递给门徒的时候,是否这饼和酒正式变成主耶稣的身体﹖其实耶稣那时还站在他们面前,饼和酒都没有变作另一个主耶稣的身体和血,天主教就是这样咬文嚼字地按字面强解了圣经真理。
主耶稣曾说我是葡萄树,祂没有真的变成葡萄树。主耶稣说我是门,也没有真的变成门。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很明显说明耶稣所祝福的饼和酒是表明主的死。请看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二十六节:“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并没有说这饼就是主的身体和主的血,乃是要表明主的死。天主教把充满记念基督的爱和代死意义的仪式,作为信徒敬拜的对象。使人在敬拜独一神以外又敬拜一切代表独一神的东西,就是神所厌恶的偶像及其同类品。
希伯来书第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六节──“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进入圣所。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注意:这里明明说耶稣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乃是一次献上。
又第十章十至十二节──“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这里一再的强调主耶稣只一次献上身体,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现今我们每逢多得一次赦免,并不是说耶稣又多一次为我们钉在十架上。乃是根据耶稣那一次为我们在十字架献上自己为祭,赎了我们的罪,那一次的功劳存在到永远,我们是继续的支取祂那一次的功荣而得赦免,却不是把耶稣不断的一再拿来献祭,好像天主教所说饼和酒经过祝福,及唸圣体经以后便成为有神性人性全备的耶稣圣体,然后把圣体献祭给神再一次为我们赎罪。这正是希伯来书所说的,是将耶稣重钉十字架上,明明的羞辱祂。
八.功德赦罪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义上和信仰上最大的不同是基督教是因信称义,凭恩典得救;天主教是凭功德赦罪得救。天主教的一切仪式和重要礼仪都一样有功劳,使信徒可以减轻罪孽而得若干赦免,对他们的得救更有助益而已。在“我的公教信仰”一书中论及圣体和终傅,就是临终圣事第十五面中有一段关于终傅的讲解如下:
下面的一段经文是附有临终大赦的,经文是:“吁,我天主我今准备甘心领受尔手赐我之任何情形之死亡,及一切烦恼、愁苦及病痛、如尔圣意。”又说:
“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告解领圣体后,发爱天主的心情,诵念上面的经文,可得一个全大赦,并有临终大赦的效力。我们该知道,妥善得到一个全大赦,可使死后直升天堂,为此我人该怎样热切辅助病人,为得到这样的神恩呢﹖又说:
“假如我人把这些浪费的金钱用到弥撒和行哀矜等善功去,那对死者的灵魂会有更大的益处。”
这些都是将功赎罪的方法,是世人自己设想的方法,并不是圣经中凭恩典得救的原则。
又如洗礼,他们称为圣洗,基督教的洗礼是见证现在的我不再是我,已经归入耶稣基督的死,与他同死,同埋葬同复活,天主教的洗礼却是除罪功效的仪式。“我的公教仰”中关于洗礼如此说:
“圣洗是吾主耶稣亲立的圣事,为消灭求进圣教人的原罪本罪,并一切罪罚,使成天主和圣教会的义子,也就得到领别件圣事的名分。”
论到圣洗的效能又说:“圣洗是唯一的赦免原罪的圣事,它赦免我人的罪和本罪,并赦免罪恶所当受的暂罚。”
又如天主教相信唸经有赦罪的功效,天主经就是主耶稣教导门徒祷告的祷文,圣母经是马利亚受圣灵感动所称颂主的话。他们以为唸圣母经,由圣母转达他们的祷告而得神的恩典和赦免。他们唸经的时候手拿一串唸珠,一面唸一面算,唸珠中有大珠,也有小珠。数小珠的时候便唸圣母经,数大珠的时候便唸天主经,每逢唸了五十篇圣母经,五遍天主经,便算为一份玫瑰经,他们以为玫瑰经附有许多大赦,如果教徒拿着附大赦的唸珠来唸玫瑰经,每逢唸一次天主经或圣母经,或是圣三光荣颂,便可以得着三百日大赦。凡是这一类的事天主教都视为十分隆重的仪式,完全是用功德叫人得赦罪的原理。但是圣经告诉我们得救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出于神的恩典。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至九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天主教这一切的仪式是和圣经的明文完全冲突的,虽然天主教也讲信心和恩典,但他们却把信心也看作是行为的一种。圣经却告诉我们得救的信心“不是出于自己,也不是出于行为”。天主教的恩典是用工价得来的,但是圣经说:“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
九.圣体游行
天主教有每年例定的若干日子为“圣体游行”典礼: 在“游行队的前面常用苦像引导。两旁一对蜡烛,有时也张打旗帜等。 除了圣体游行外,通常要捧圣像等。”
“圣体”游行,特指抬耶稣像游行。“在游行中,司铎恭捧着圣体,供在特备的露天的祭台上,供人朝拜。”
事实上天主教除了抬耶稣的“圣体”游行之外,还另有不同的节日“恭捧”其他古圣徒的像游行。而游行的目的是在公众前表现他们所信的,并联合众人的祈祷恳求天父的仁慈。这类事跟拜菩萨的人在菩萨节日抬偶像游行,以宣扬他们所信的偶像之灵验,并求菩萨保佑赐福的用意相同。
十.圣徒神化
中国人民间迷信所拜的神明,不分儒、释、道,多半都是本国历史上的圣人,英雄……被人升格为神,而成为众民敬拜的对象,由于这些由人升格为神的神明愈来愈多,所以通常拜偶像的人仅特选一二或三数个神明作为特别虔诚膜拜的对象。天主教则把圣经或教会历史中的人物神化,并教导信徒恳求圣徒代祷。“我的公教信仰”第三册“敬礼圣母和圣人”一章中说:
“……当我们领洗的时候,要取一位圣人的名字作圣名;年中每日都要纪念一位或数位圣人。圣堂中悬挂着圣人们的圣像。此外在弥撒中、祷文和公共祈祷中,常在呼求着圣人们的代祷。
在一切圣像中,我们首先敬重苦像,那是我人得救的象徵…… ”
“公教人临终时,手中要捧苦像。这苦像要陪他到坟墓中去。每一个公教家庭,都应该有一尊苦像,供奉在适宜的地方。”
总括来说,天主教的教义和基督教的教义不单不相同,更是相背。天主教的原理和中国人拜菩萨的原理相似。虽然天主教用了圣经的人物和名词,却是民间迷信的原理,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完全两样的宗教。
有人建议天主教和基督教合一,这不是从信仰的立场提出的要求,乃是按属世利益方面或对世界政治影响力方面而提出的主张。从信仰立场来说,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应当分开的,绝不应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