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生平事迹 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16:49:02
分享:

文天祥生平事迹 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名人语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文学家。他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爱国爱民的一片丹心,永照史册。

  【名人历史】

  文天祥,字宋瑞,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人。作为南宋最后一位丞相,他在对投降派的斗争和对元军的斗争 中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宁死不从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品质令人钦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戎马倥偬,以其光辉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 伟愿望。

  文天祥的父亲喜好博览群书,收藏了许多书籍,他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请名师教文天祥学习。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 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知识学问增长很快。文天祥少年时在孔庙中看到先贤欧阳修、胡铨等人的塑像,非常仰慕,自发慨叹说:“我 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可见他年少时就有一番大志。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极端腐败、民不聊生的岁月中。在文天祥出生的那 一年,蒙古军对南宋屡屡侵扰。淳枯十一年,蒙哥即位大汗,在宋蒙边界地区屯兵置粮,蓄意南侵。宝枯元年,忽必烈率军 攻人云南,将南宋包围了起来。在这十分严峻的时刻,文天祥自然忧心忡忡,立志要抗敌复国。

  宝祜四年,文天祥赴杭州 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在殿试中,他做“御试策”提出改革方案,切中时弊,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是个难得 的好人才。南宋理宗皇帝亲自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开庆元年,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自此开始了他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

  公元1259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蒙古大军在灭金以后,继续攻打南宋。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之后,包围了鄂州。南宋朝廷为之震惊,当时在朝中掌 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提出迁都四明的主张。但是文天祥却竭力反对,他不计较个人安危写出了一篇《己未上皇帝书》冒死向皇上进谏。他在上书中请 求皇帝彻底悔悟,并郑重指出:“若听从董宋臣的建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天下。”他在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以 求救亡图存。文天祥的提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

  景定元年,文天祥上书辞去了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节度制官厅的公职。

  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改国号为“元”。建元之后,他便开始筹划灭亡南宋的计划。

  公元1273年春,屡遭贬谪的文天祥又被朝廷任命为湖南提刑。

  公元1274年,元军经过5年围城攻坚战,拿下了南宋的门户襄樊。

  当朝宰相贾似道荒淫误国,谎报朝廷,称“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沉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此后,元军在左丞相伯颜的率领之下,以2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分几路进攻南宋的首都临安。南宋朝廷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元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很就就打到了临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命令各地将帅起兵“勤王”,以解救京城之围。在危难之中,只有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来京城勤王。可见南宋朝廷已经失去了民心。

  文天祥当时担任江西安抚副使,他接到勤王的诏书后,立即把家产拿出来作军费,招募了1万民兵赶到临安。当时有人劝他说:“如今元军大兵压境,你用新招募 的民兵去迎战,就好像是把羊投进狼群里面,不是白白送死吗?”文天祥回答说:“我知道这样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我这么做,是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义士都起 来勤王,这样大宋的天下就有救了。”

  南宋一方面让忠臣义士来勤王,另一方面却在暗中向元求和。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谢太后甚至以南宋皇帝向元朝皇帝称侄或侄孙为条件。但伯颜执意不允。谢太后又表示愿意向元朝称臣,伯颜这才同意商谈。

  投降派的主张遭到了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强烈要求与元兵决一死战,但投降派代表陈宜中却代替皇帝起草了降表,连同皇帝的印玺一起送给了伯 颜。陈宜中私自逃走。张世杰看到朝中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临安守备非常虚弱,于是便到定海一带去招兵买马,以此举来壮大京城的守备力量。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