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诗集,手写的报纸和图片:诗歌的基本介绍
它以高度简洁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愿望的文学体裁。《毛诗词歌赋·序》中写道:“诗人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心为志,言为诗”。南宋严羽的《沧州施琅话》云:“诗人吟诗作赋。”。语言表达的唯一艺术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愿望的文学体裁。毛的《诗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心为志,言为诗”。南宋严羽的《沧州施琅话》云:“诗人吟诗作赋。”。语言表达的唯一艺术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快乐的叫诗,快乐的叫歌,快乐的在现代一般叫诗。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和节奏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虞舜时期有相关文献。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据说是孔子整理的。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在汉魏六朝经历了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汉书·礼乐》:“若难成结缘之言,则来自吟诗,钟石作揖弦。”岳的《韩吉辉地记》是一首“诗”。唐代韩愈《西州西塘诗》序:“思唐之作,虽谓有言,而无诗,非取公德,取他国之民于道也。”王明《真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深严,见诗者多。”鲁迅《写给窦尹福的信》:“诗虽有两种,不如研究后一种。”空雨《隋县文史资料·袁氏地园》:“袁氏地园在鸣凤门...每逢良辰吉日,全州的学者和名人都聚集在这里。背诵的诗后来被收集成册,命名为《蓬莱集生》
起源
在古代,信息技术在古代不发达,所以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非常不方便,所以他们把写好的诗编成歌曲,这些诗是从人们的嘴里传递的。诗歌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是由劳动生产、两性爱情和原始宗教产生的有节奏、有情感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唱词,声是永恒,法与和。”《礼记·乐记》记载:“诗,抒志;歌,唱出它的声音;舞,动其容;三者在心中,然后器械随之而来。”在早期,诗歌和歌曲与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诗歌是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伴随着音乐和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独立发展,成为独立的成年人。不管你喜不喜欢音乐,你都能区分歌曲和诗歌,你喜欢音乐是不是歌就是诗。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由歌曲衍生而来的,而歌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学。《诗经》唱成音乐,严格来说是一首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们称为中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色的文体,起源于古代的劳动号子和祭祀悼词。诗词是诗词歌赋的总称。诗歌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体,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和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诗歌起源于古希腊的荷马和莎孚,古罗马的维吉尔和霍勒斯。
一个完整的诗集,手写的报纸和图片:诗歌的表达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中国最早流行并沿用至今的传统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一为风,二为赋,三为比,四为兴,五为雅,六为颂。”其间有一首绝句叫《三光日月四诗风雅》。在六义中,“风雅颂”指的是《诗经》中的诗歌类型,“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傅:这是一种直接表达事物的方式。宋代学者朱在《诗集传》注中说:“赠赋者,应直言。”比如《诗经》中的“葛覃”、“菱角”就是用这种手法。毕:比喻形容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而比较是什么意思?以意盖物,以斩物相威胁。”朱说:“你比较一下,就把这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比较一下。”比如《诗经》中的《李四》、《说书》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邢:就是让事情开心的方法,就是用一件事情的开头,引起事情被描述,表达思想感情。唐朝孔英达在郑毅说:“盛者初起。举个比方,介绍一下班级,开动自己的心,养树养鸟养动物看意思的诗和诗词都是快乐的。”朱更明确地指出:“如果你快乐,你就应该先说说别人引起你唱歌的话。”如《诗经》中的《关雎》[3]”《姚涛》等篇,就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达方式,一直流传下来,往往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对历代诗歌创作影响很大。诗歌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历代以来不断发展创造,灵活运用。夸张、重复、重叠、跳跃等等都很难描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来说就是“象征正义”的意思,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是作为灵魂的直接形象来表达的,这一点要注意。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诗歌中意象的创造主要有三种方式:
比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喻是“或声之喻,或貌之喻,或心之喻,或物之喻。”这些列在我们面前的诗有很多例子。类比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拟人”:用事物模仿人,或者用人模仿事物。前者如徐志摩《别康桥》:我轻轻离开,/正如我轻轻来到;/我轻轻挥手。/告别西方的云。/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海浪中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把“云”和“金柳”当人看。人们模仿事物,比如爱情的《因为风》:……我的心/像你窗前的烛光一样明亮/微微暧昧/不可避免/因为风/……用全部的爱/点亮一盏灯/我是一团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把“我的心”比作烛光,把我比作一盏灯。当然,归根结底,本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要描绘的东西放大,像电影里的“资本”和“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深千尺,不及王伦对我的爱》,《流下三千尺,我疑银河落九天》,其中的《深千尺》和《三千尺》不是真相,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也可以信服和惊讶。但这种夸张一定要艺术美,不能太荒诞,不能太真实,不能太俗。打油诗是街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比如有一首描写棉花大丰收的打油诗:“一个棉花包/把卡车压得头朝上/头朝上,三尺高/看起来像高射炮。”看完之后让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了美感。
转喻
就是拿这个东西代替那个东西。类似于类比,但又不同。区别在于:类比一般比较,被比较的事物具体可见;但转喻一面具体,一面抽象,架起了具体与抽象的桥梁,使诗歌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引起读者联想。这就是艾青说的“给思想插上翅膀,给感情插上衣服,给声音添上色彩,让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人得以固化。”要塑造诗歌的形象,不仅可以用从视角拍摄的材料来描述画面,还可以用从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的材料来多方面体现形象,从而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唱着“鸟在池旁树上,和尚在月下推门”,却觉得“和尚在月下敲门”还行。不管是“推”还是“敲”,他都拿不定主意,于是就用手故意陈述。没想到,驴挡住了一个大官的去路,他就是大文学家韩愈。侍卫把贾岛牵到马背上时,贾岛如实告诉了他,韩愈想了半天,说还是用叩字比较好。因为“叩”的声音,山上月夜有一两声叩,使得场景“活”了,环境更加寂静。前面提到的枫桥附近的一个夜泊中的“黑乌鸦”和“钟”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琵琶行》里的音乐描写,那一段“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很传神,很精彩!现代,如的《晨歌》:“还有礁石/倔强地倾听/外面的风雨/隐约/黎明明/灵泉寺的晨钟/宛如鼓山涌泉/远方的回应/隐约的叩击/几颗稀疏的星星/冉冉升起的红花冠/雄浑的鸡鸣/仿佛隔海而来/照耀一日/如潮。这首诗写得也不错。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用声音创造图像的技巧,就会为诗歌创作开辟更广阔的领域。无论是类比、夸张还是借代,都取决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说,无论浪漫还是现实,没有想象力,你都不可能成为诗人。比如以天马行空著称的李白,想象力丰富,诗风瑰丽,而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甫,也写过“安得广厦湾……你是什么时候突然看到这个房子的……”和“云发香雾,玉肩寒月”之类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再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等等,想象力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