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由来 《数字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0-12 05:56:29
分享:

  《数字起源》是一本由[美]凯莱布·埃弗里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起源》精选点评:

  ●数字起源,看不下去,不是科普,更像是人类学或者动物思维学

  ●补/1/人类借用手指,理解了数量,从而发明了数字。数字是人类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发明出来的工具。2/文字的诞生,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文化,可以得到储存和传承,这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几率和发展效率,这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研究方法比较值得看

  ●父子承传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十个指头发明数字

  ●170317 e

  ●故事很有趣

  ●人类拥有两种先天数感,一种是分辨1、2、3的精确数感(真正的自然数…),一种是分辨4以上大小比较的模糊数感,只有人类将两种数感结合,通过用符号表达出来后,形成了数字概念工具系统(4~∞),才关键性地影响人类认知与行为以及人类文明进展。不出意外的是,至少脊椎动物都拥有和人类类似的先天数感,当然它们没有能力和机会表达和发展。数学规律既然在自然普遍存在,那么唯有懂数学的物种能更好生存也是理所当然。此外补充下,人类对无穷和上帝的认识,也是将人类认知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总之,这本书没有违背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先导的历史规律,也没有证伪数学宇宙的可能(譬如假如数感是后天的),甚是欣慰。

  ●人类的数字意识是从何而来,本书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感觉内容压缩下可以给4星。

  《数字起源》读后感(一):“数字”冰冷的美丽

  对于一个习惯数字的我来说,我是无法想象没有数字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甚至都无法回答“你几岁了?”这样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数字的话。书上介绍在某些文化中,“你几岁了”这个问题对那里的人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无法用精确的词语表达“2”以上的数字,我们很多方面的生活基本问题,比如“你的工资多少”“你有多高”“你的体重是多少”。那些人要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在没有数字的世界中,上述问题是毫无用处的,人们既无法提出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数字也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方便人生活的。这些所谓的数字化,是我们终生都生活在数字中,从婴儿时期开始,数字的概念就通过父母的温言软语进入我们的心理体验。数字和语言一样,是我们人类在符号方面的关键性创新,二者是高度关联的。数字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拥有语言,但某些文化和族群中,是不存在数字的。本书告诉我们数字的重要性,数字的存在影响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体验,这种影响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这就是本书的核心。也告诉我们,数字的重要性。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其实有着神奇的作用,仿佛是一种冰冷的美丽,美化在我们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时间是怎么转化来的?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本书都有介绍,很详细很容易理解,也很神奇。数字起源是人类的一些有趣的发明

  《数字起源》读后感(二):数字之上

  我很喜欢这本书宏伟的主题:人类如何发明数字,数字又是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俨然这种主题是自己驾驭不了的。我博士阶段的的研究与Numerosity有关,即使接触这个领域许久,我仍不清楚这个词直接对应中文哪种翻译。但是在认知心理学界,Numerosity被认为是可以对数量进行估计的能力(此处该有很多引用)。对于一大堆,可以是一大堆人,动物,物品或者是其它东西,我们可以简单称其为“很多”(many),也可以用稍学术,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形容方式,称其为Numerous(大量的)。 而究其根源,Numerosity来源于哪里?人类如何获得这种能力?这些都与这本书中讲述的“数字”息息相关。

  准确得说,Numerosity和数字相差很多,人们对数字的加工和对数量的加工显然是不同的。但我关注的,确实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这个联系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明显,因为我们在进行对数字的加工时,关注于数字本身,可以数,可以查,可以用隐喻的方式去表征这个数字,所以是抽象的。而关于Numerosity,虽然也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对它的探究基于数字之上。简单讲,我让你判断100个苹果和10个苹果哪个多,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00苹果多。那是因为对于100和10这两个数字的概念我们熟悉了,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即使我想研究Numerosity, 可我得到的答案是关于数字大小比较的。

  可是这在一些民族,他们的数字语言只有1,2和很多的状态下,数字大小的比较和Numerosity能力的探究,就应该分离得多了。我们也基本不可想象,在没有数字基础下的Numerosity是什么样子的。

  数字起源之奇妙,和数字之上的Numerosity,都是认知心理学界,甚至科学界中值得一直探究的课题。

  《数字起源》读后感(三):人类创造数字,数字成就人类

  作为一个对数字无感的女人,我读这本《数字起源》是有些吃力的,但是看着上一年级的孩子扒着手指头计算十以内加减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数字语言的重要。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部分讲人类为何能在进化中脱颖而出,点出数字工具的重要性,它对人类的经验祈祷根本性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讲人类经验中数字无处不在,主要讲解数字在过去、现在对人类的影响,数字也是一种语言工具,编织和铭刻着人类的生活。其中讲解古代人类探索数字规律的过程不禁让人新生敬畏。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两三岁就会在家人的带领下数数字,可是却对数字代表的意义知之甚少。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把数字从具象到抽象,让数字变成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工具,玛雅、奇普、罗马等数字符号的研究结果让人们对数字系统的知识更加丰富。数字系统种的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都有介绍,但是我国古代重量的十六进制却没有体现,“半斤八两”这么有意思的数字与语言的结合没有涉及,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或许中国数字起源应该单列成册,会更有趣。

  第二部分讲了一些没有数字的世界。在一些没有数字的族群,如亚马孙河畔的毗拉哈人,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体系,但多少仍有模糊的数量的概念,而且也没有妨碍其生存。在论述“数字概念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部分,徐飞和伊丽莎白的实验有利的证明了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已经能够模糊地区分较大的数量了。人类每个手上的5根手指,双手的10根手指,让十进制数字算法广为流传,这可能也是人类对数字方面的生物学优越性。

  第三部分讲数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字系统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不过我总觉得这部分放在第一部分讲或许更好。

  本书融汇了人类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进化论等多领域跨学科的新研究成果,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数字概念的由来及演化,令人们重新认识数字这一发明之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在本书的书写方式上,很有特点。书的写作风格有点像是论文,前面是各种探索发现、实验论述,后面是结语,很有条理。本书的叙述语言很简单,没有花哨的修辞,学术性很强,所以不是很通俗没有什么趣味性,需要读者耐心阅读理解。

  《数字起源》读后感(四):数字起源

  《数字起源》凯莱布・埃弗里特

  这其实是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一本书,易读性并不是很强,文中作者行文严谨,不仅仅是输出结论,更是把学术界的争议、争论的过程都一一展现出来。文中探讨的两大主题:

数字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是怎么拥有数字和为什么我们拥有的数字比其他的族群完善这么多。

  开篇就是叩问:人类为何能在进化中脱颖而出?之前可能会回答火、工具、思考、语言,以后所有的原因中肯定会有数字的额一席之地,当然数字也可以算作语言的一种,只是它在所有的语言里又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文明的传承,而传承就需要记录过往的知识,而这一记录并不是在某一人的脑海之中,而是在公共的网络之中。

  画谜原则 (rebus principle): 文字发展史很重要的一步,使得人们可以表述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定义是:用同样的符号来表示两个同音异形词或者读音相近的词。比如说我 (“I”) 最初很难用符号表示出来,但是后来人们选择用跟眼睛 (“eye”) 一样的符号,而后来两者的发音也是一致的。数字也同样收到这方面的影响,比如现阶段我们生活里会用到的 “2 good 4 you”,减少了打字的麻烦。最开始 “too” 和 “for” 因为过于抽象而没有对应的符号,只是为了实际的表达。

  数字的形成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跟人有五根手指密不可分,因为人最初在比划数量的时候,用手比划估计是最本能的选择。而 5 和 10 则是相当常用的,也许跟我们现在的十进制有密切的关系。而正是因为人的初步进化是能直立行走,从而解放了双手可以做别的事情,比如比划和沟通,这也推动着人类不断地进化和发展,谁又能想到直立行走和现代数学尽然有这样的因果联系。

  人类的基因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数字上的感觉:

能够精确分别 3 以下数量的区别;对 3 以上的数量有模糊的感觉,当区别较大时,可以分别不同。

  听到第一个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只有冠亚季军,而从来没有第四名一说。而现在人对于数字的学习过程,则是在这些已知的概念下,以类比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其他数字的概念,比如 6 比 5 大 1 就好像 3 比 2 大 1 一样。通过对已经存在的数词的学习,了解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些尚未掌握的精确数量概念。这不是一个概念标签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标签概念化的过程。

  很多动物在不同的程度上也有数字的概念,因为这种数字的概念对于生存来说也尤其重要。比如说通过选择数量更多的食物获取更多的能量,了解敌人的数量避免危险等。

  《数字起源》读后感(五):数字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我的外婆目不识丁,却认识数字。在我幼时,外婆屡屡扛不住央告,替我完成口算作业。我曾猜想,识数或许是因生活必须,得算清柴米、得分清钱币,不然如何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妇。

  数字固然重要,不过它的重要性是与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真在一个没有数字的社会,也未必就寸步难行。凯莱布·埃弗里特在《数字起源》一书中就介绍了几个没有发展出数字的社会(当然,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非常稀少),他们也生活无忧——虽然他们辨识大数的能力有限,譬如,他们知道1只苹果和2只苹果的分别,却辨不清7只苹果和8只苹果——无法借用数字工具思考,不代表一个母亲认不清她的七个孩子。既然如此,人类又是为何发明数字的呢?

  作者分析了多种文化中的数字,发现5、10、20举足轻重:玛雅数字中的竖排图案代表的是20进制,印加文化的绳结计数采用了10进制,曼福语更有趣,数字6直译就是“手抓住了1”,数字11则是“脚抓住了1”。于是作者猜测,数字的起源跟我们的身体有关,就像幼儿掰手指算算术,最早发明数字的时候,可能正是物体与手指偶然对应产生的灵感。发明了数字,一切才刚刚开始,人类的思考能力也随之改变。如同无数字社会中不能区分大数的人,被视为基础的识数能力,其实是通过文化和语言后天习得的。正因我们能将一堆苹果定义成“7只苹果”,而不是泛称为“许多苹果”,才能迅速将之与8只苹果区别开来。有了数字工具,高级的数字思维发展起来,人类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设计更繁复的机械,新的发明、发现应运而生。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数学思想,以至于我们把数字的应用视为像本能一般基础的东西,以至于没有数字几乎无以为继。

  然而,日趋复杂的数字的应用,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过于依赖数字会受其牵制,最终得到的数字并不如字面意思那样准确。科研工作者熟悉的P值即是一例,它最早是由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提出的,指的是原命题成立的可能性。P值若小于0.004,就代表在一千种假定情况中,只有四种以下的情况,原命题成立。学术界普遍认为P值越小,研究成果越有价值,且不评论p值的参考性是否被滥用,P值的标准就颇值得玩味。在某些领域,以P值小于0.05作为分水岭,评估结果的显著性。深植于文化中的数学思想让我们需要一个确切的数值来体现严谨,“较小的P值”听起来就不如“P值小于0.05”靠谱。那为什么不是0.03或者0.07呢?仿佛又回到了身体告诉我们的5、10、20偏好,看似严谨的数字,依然是人为界定的文化罢了。

  数字真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答案或许存乎自然中。作者写到,有一种周期蝉,每隔13或17年从地下钻出一次,而它们的捕食者多为2到10年的繁衍周期。试想,倘若蝉以12年为周期钻出,就会遇上繁衍周期为2年、3年、4年和6年的天敌。相比之下,以13或17年为周期的蝉,遇到的天敌要少得多,显然更有生存优势。蝉不懂数字,生存端赖本能。掌握规律的人类应当比它更擅生存之道,却切忌自作聪明——总结出生态的复原周期、动物的活动规律、经济的波动趋势,亦需善加利用,不为眼前小利所贻误。

  ——戊戌年读凯莱布·埃弗里特《数字起源》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