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是一本由冯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9-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一):真正了解杜甫
相信杜甫这个名字,只要是孩子从懂事起就能够接触到,并且记忆终生。为什么杜甫的诗会如此有名,并且流传这么久,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故事。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古诗,这都是教育方式的错误导致的,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我觉得这本《杜甫传》很有必要得到普及,这是一本了解杜甫跨不过去的一个步骤。那么如果想要了解这本书,首先当然还是要了解它的背景,也就是作者冯至。
冯至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人物,这个人很不简单,书中有介绍他的背景,当然也可以上网去查到很多相关的信息。对于这本《杜甫传》可以说评价都是十分官方的,大可不必害怕绕弯路,这本书是能够给研究提供很多捷径的。杜甫和普通人一样,有风光的时刻,也有悲惨的经历。关于他的生活在书中可以了解得很详细,包括为什么最后会创作出这样的诗文也都有迹可循,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古诗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可能造就了很多伟人,但并不代表如今的人们敢于接受那些惨痛的代价,世界是公平的,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我们作为后人,有幸能够看到过去人们留下的思想与记录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我们没有办法去真正经历那些。对于诗文的评述我觉得很客观,如果不是对一个人有十分深刻的了解是不会对其作品产生共鸣的。
古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画面,这是作者当时所经历的,如果从中体会到了一些悲痛,那么作者肯定也是有这种感情在其中的。对于错中复杂的时间线的梳理,冯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故事线,包括与他有些交集的人也带过一笔。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轻松的应对未来给自己带来的挑战,这些态度的转变和我之前经历过的有些相似,这就是冯至笔下的魅力,能够让我学到很多。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我还会更加深入去了解冯至的其他作品,相信会学到更多。
《杜甫传》读后感(二):跟随诗歌的脚步 ——《杜甫传》,盛世的落幕
跟随诗歌的脚步
——《杜甫传》,盛世的落幕
这段时间关于三吏三别在网路上的争论让我有些想要回顾“诗圣”杜甫作为完整的人在历史上的形象。我们了解到的诗词比较有限,相较于一个在漫长的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的诗人,可能只有在课本和偶尔读到的选集当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杜甫的生平。
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则仿佛是一本评传,通过杜甫诗作跟随时间线的串联,平实的去讲述和尽量还原了一个人的形象。从一开始的“二代”少年,到丧母寄养,到初有声名,年少轻狂,他在“鲜衣怒马”的岁数,仿佛做了一场关于理想的梦。他一步步从朝堂走向普通人,又从普通人一步步的落拓,他跟随着战乱移居,颠沛流离中体会了苦难与辛酸。
从河南到四川,又返回故乡,又移居四川,再迭落拓,葬身湖北,许多年后,才由孙辈扶柩旧里。他似乎能够符合那课本上苍老、消瘦、凄苦的形象,惶惶不得志,奔波前年,但是却“国家不幸诗家幸”,他把遇到的那些苦难记述下来,成就了他的声名。
他为生活所迫的时候所写的诗词里面多使用了技巧,用繁华富丽的古典主义的声韵去为他的君或者主去描述功绩;但是当他远离庙堂,重回江湖,他又是那双在投宿的人家窗后落泪的眼睛,记述下强撸征兵的人伦惨剧。
这是一个人在时代的悲剧面前面对的恶。他似乎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肩负了家国的重担,却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自己。如果不选择物理上面的毁灭,就会在精神上迷失。我们就跟随诗歌的脚步,见证了盛世的落幕,见到了时代的洪流冲刷的精神世界。
写完本书的时候是1952年,冯至先生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他终于拥有了他的家园。于是他在最后写下:“现在,一切的情况与从前迥然不同了,我们的新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民的诗人产生,但是他们不会遭到像杜甫所经历的那样的命运,更不会得到杜甫那样的悲剧的结局。”那个时候,他充满了希望和理想。
y 林怿
2020-4-6 13:59:13
写于御庭园
《杜甫传》读后感(三):诗圣著千秋
在读这本《杜甫传》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冯至。杜甫何许人,几乎每个读过书的人对他的大名都如雷贯耳,因为从小到大,学过不少他的诗。而冯至又是谁呢?为什么他知道杜甫这么多的故事?
冯至老先生是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现代诗人、学者,他出生时局动荡,冯家是天津著名的盐商,冯至早入学门、所受教育颇丰,后来还留学德国,主攻文学、哲学和艺术史。回国后在多所高校执教,后在北大任教,著了《杜甫传》。冯至先生治学严谨求真,从他的著作《杜甫传》中可见他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连贯历史文典,时证、诗文一诮俱全。
之前,对杜甫的传记也罢、传说故事也好,只听得一二,而下,读冯至老先生的《杜甫传》,对杜甫这位众人皆知的“诗圣”的一生有了系统的了解。杜甫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但是他为人真诚,关切国家时政关心人民疾苦,无论他自己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失爱国爱民之心,这般高尚的人格、忧国忧民的胸襟,以及其精湛的诗艺,都为后人传颂。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杜甫传》中说,杜甫虽然年幼丧母,但是他有个好姑母,姑母的儿子和杜甫二人同时染上时疫时,姑母总是先照顾没有了生母的杜甫,后照顾自己的儿子,可能因为杜甫总是被优先照顾,照顾得更好些,所以恢复了健康,而姑母的亲生儿子后来却因病重而去世。
这场悲剧,让后来得知情况的杜甫心灵上有了负担,但是恰是姑母的无私、大爱,才有了后来这忧国忧民的杜甫。哲学中,凡事都有两面,承受着心灵负担的杜甫同样有着怜悯弱者、关心阶级社会底层民众的大爱之心。
书中有较多篇幅所及是李、杜二人的交集与情谊。而我印象极深刻的是写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的那段。草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也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在这里,他暂时有了让人看起来舒适的田园生活,写下了歌咏自然的诗文,如:《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舍》——”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等,但他并不是忘却国难民瘼。他从草堂遇疾风暴雨一事,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唱出了《茅草为秋风所破歌》,他写下民间给杨贵妃千里迢迢输送鲜荔枝劳民伤财之诗《病橘》,……等等,自然中的美好、社会里的病象,辛勤劳作的感悟、忠心赤胆的情怀,皆能在杜甫的诗文中找到踪迹。
读《杜甫传》认识这个鲜活的大诗人。冯老所写《杜甫传》行文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他撰述的《杜甫传》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有一次毛主席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今日我等有幸读到冯老的《杜甫传》,再来体味冯老字里行间的严谨与深情。
《杜甫传》读后感(四):少陵野老归野,浣花溪寺望春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19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
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
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
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冯至先生在前记中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段话让我由衷钦佩冯至先生,他坚守文人操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吟诵诗圣留下诗篇的同时,也可以走近诗圣杜甫的世界、品读杜甫的人生。。
《杜甫传》读后感(五):北京晚报 | 作家眼中的李杜情
大家小辑·冯至四种《杜甫传》 北京出版社
哈金原名金雪飞,因曾在哈尔滨读大学四年又非常喜欢这个城市,于是将哈金作为笔名。哈金1956年生于辽宁的一个偏远的小镇里,十四岁的时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队经常编写宣传材料,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哈金在一个偏远地区当了三年铁路话务员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又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哈金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波士顿大学任教。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词海》获得1997年海明威文学奖,第二部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2005年,哈金以其小说《战争垃圾》再度获得福克纳文学奖。
唐玄宗天宝三载的洛阳城是当时与长安并称两都的东都,其繁华盛景可以想见。诗人杜甫正在洛阳的姑母家寄居,但他并不享受此间的盛世氛围。
另一位诗人冯至在《杜甫传》中这样描述他的心境:洛阳是人文荟萃的都市,同时也是豪官富贾勾心斗角的场所,使他感到憎恶和厌烦,他曾用两句诗表达他的心情: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技巧。此时的杜甫三十三岁,怀抱理想却处处碰壁,游历四方却毫无实现政治抱负的希望。在诗歌创作上,他刚刚开始形成自我风格,已经写出《望岳》这样小有名气的作品,但大部分代表作还未出世,在名人辈出的盛唐诗坛算是默默无闻。这是他人生最黄金的时期,却过着穷困潦倒、无所事事的生活。
初夏的一天,洛阳城的文学圈奔走相告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令杜甫兴奋起来——李白要来洛阳了。此时的李白四十四岁,长杜甫十一岁,刚刚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等事迹传遍全国,此时的他也已创作出大量广为传诵的诗歌,却在最得意时被玄宗“赐金放还”。
作家哈金在《李白传》以一个创作者的敏感体味着这两位诗人各自的心情——李白“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于是他没有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第一站是洛阳。”而杜甫如同将要见到偶像,“又激动又紧张”。杜甫想去参加李白到来洛阳的盛大接风晚宴,虽充满忐忑,“但他还是决定去参加聚会。杜甫又想也许自己不必在李白面前表现得太过谦卑。”哈金这样的揣测合情合理,他在书中称此为“两位巨星的相遇”。
历史无法假设,但在这一年两位伟大诗人相遇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文坛佳话。诗人闻一多用太阳与月亮的相遇形容李杜之间的感情,郭沫若也专门详细考证过李杜之间的故事。
冯至先生甚至梳理了他们此前的多次擦肩而过:“他们的晤面本来可以更早一些,可是他们在这以前并没有得到碰在一起的机会。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经过太原到了齐鲁,杜甫游历齐赵时,李白又在江南,随后杜甫回到洛阳,李白在742年才从剡中北上长安。”
哈金描绘了两人相遇的场景:
晚宴在洛阳市中心的一家饭庄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灯笼。来了几十位客人。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白只交谈了几句。李白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李杜的性格可以说处在两个相反的极端,一个傲气,一个谦卑;一个放浪形骸、诸事不萦于心,一个如苦行僧般谨小慎微,但他们的经历和观点却不乏相通之处。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也写过不少关怀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悲天悯人这一点上,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是精神相通的。他们都对当朝政治不满,尤其李白因李林甫嫉妒贤能被排挤,许多有才之人被雪藏。
两人每每聚在一起喝酒时,积极谈论政事,对时局有着深深的危机感——此时离安史之乱爆发只有十年左右。冯至想象,他们把酒临风赏月时,对着眼前美景,“谈到近几年玄宗好大喜功,边将们专门用立功边疆来夸耀成绩,以博得皇帝的欢心”。士兵的生命有如泥土,他们内心都充满着矛盾,既满怀保家卫国的壮志,又对连年战争造成的伤害心痛不已。正是这些拉近了两人内心的距离。
在相遇时,李白对杜甫的了解显然是不如杜甫对他的,但这不妨碍他们畅谈。哈金相信李白给杜甫背诵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杜甫对此“受宠若惊”。在“得知杜甫祖父就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白更加高看这位小兄弟一眼了”。哈金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杜甫对李白如此热忱的推崇,在他看来,李杜的关系中,李白是相对低调的那一个,而杜甫则对李白充满着“深深的依恋、崇拜、敬重”,哈金猜测这是因为杜甫“从小缺少父爱”,又或者是李白具有杜甫向往而自身缺乏的那种自由的气质。拥有无拘无束气质的人总能轻易吸引谨慎自律的人。
冯至则用社会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这次相遇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在盛唐时代的诗人中,杜甫原是“另类”,唐代因数十年的富庶丰饶的生活,四通八达的交通,各民族交融的文化,令诗歌中产生了一种浪漫的风格,而李白就是这种风格的巅峰和代表。这种自由豪放的文风关注两个主题:游侠和求仙,这两个主题在李白的许多名篇中都能找到。与推崇仙风道骨的道家思想的李白不同,杜甫祖代世代为官,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代表,故他的诗句中充满忧国忧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冯至看来,游侠和求仙这两种生活对于杜甫来说都很陌生,也罕见于他的诗句,“可是只有在和李白在一起的这个阶段里,他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住了,他受了他的影响,他看见了游侠,他也亲自去求仙访道……而且还和李白约定,一起到梁州(开封)宋州一带去采折瑶草”。
此后他们又遇到诗人高适,三人度过了一个浪漫的秋天。再后来三人纷纷离开洛阳,轨迹分开又重合,在齐鲁再次相遇。三人骑马打猎,游玩中喝多了就醉倒路边。哈金在杜甫此时写的“痛饮狂歌空对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中读出了担心和心疼:“李白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杜甫还是细心体察到了李白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晚上,他听到李白叹息,甚至在梦中惊叫。”传为佳话的一段故事,也是在这时发生的——两人认识了济南城郊一位叫范十的乡绅,便去拜访。居住在范十家中的这段日子,他们白天朗诵诗歌,夜晚醉酒共被酣睡,杜甫在诗中记录了这段时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这样的日子不多,李白和杜甫很快便分别了,杜甫要去长安,而李白想重游江东。两人在兖州石门,李白写道: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那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程中又遇见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里出现;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冯至在《杜甫传》中这样写。
两位诗人再没有相逢,此一别即永别。
本文首发《北京晚报》 作者陈梦溪 大家小辑·冯至四种《山水》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辑·冯至四种《伍子胥》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辑·冯至四种《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