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文明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三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攻略1
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左右。中国习惯在立春时用它作为节气。
雨水:公历2月19日左右。这时,农村开始准备耕种。
刺痛:每年公历3月6日左右出现刺痛。“斯汀节过后,春耕永不停歇”。中国北方被蛰,春耕开始。
春分:春分的定义是每年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在黄道上到达0的时间。这时太阳直接照在赤道上,南北半球的日照是平均的,所以昼夜长短几乎相等。
清明:清明是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黄河流域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回升,雨量增多,春暖花开,天空空晴朗,正是春游好时节。清明节活动也很受欢迎。
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左右。“雨生百谷”讲述了《谷雨》节气的由来。谷雨是中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和出苗的季节。
长夏:中国习惯于把长夏作为立夏,一般在公历5月6日左右
小满: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左右。顾名思义,小满的意思是夏收作物的种子会饱满成熟。小满之后,北方各地的小麦都会成熟,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则会用镰刀收割。
莽种:莽种是指小麦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左右。
夏至:每年夏至在6月21日左右。夏至表明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也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
夏季炎热:每年7月7日。一般夏热后会有几伏,所以夏热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来了。
大暑:公历7月23日左右。顾名思义,夏季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左右。中国过去常常把这一天作为秋天的开始。
暑假:每年公历8月23日左右。暑假是反映温度由热变冷的节气。
白露:每年9月8日左右,白露表示气温下降,露珠出现。
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左右。秋分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
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寒露一到,华北就开始进入深秋,元夜金黄,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而东北地区正值初冬,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依然郁郁葱葱。
初霜: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初霜说气候越来越冷,北方已经出现或开始出现霜冻。
立冬:立冬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左右。立冬是一个表示冬天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即将结冰。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左右。这意味着是时候开始下雪了。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大雪一下,黄河流域的冬小麦就进入休眠期。
冬至:冬至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冬至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这是最短的一天,最长的一夜。冬至后是“数九”。
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左右。这时,在“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严寒期。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节气与公历密切相关。中国有一首流行的民歌《节气歌》:
“春雨让春光和晴空谷天惊喜,而夏天则是满芒和夏天相连。
秋天,秋天霜落,冬天有微寒。"
二十四节气二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定是开始,立春是立春。
雨水:降雨开始并逐渐增加。
刺痛:刺痛意味着躲藏。蛰是指春雷突然移动,将蛰伏在土里冬眠的动物惊醒。
春分:春分意味着平分。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植被茂盛。
谷雨:雨造就了每一个山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漫长的夏天:夏天的开始。
小满:小麦等夏收作物长满了。
许多种:小麦和其他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夏天热:夏天热意味着热。当气候开始变热时,会有一点夏天的热度。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夏日炎炎:留下意味着停下来躲起来。夏天意味着炎热夏天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很冷,会结冰。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冷。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被雪覆盖。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