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 孩子是不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编辑:
发布时间: 2021-05-30 04:40:05
分享:

  林女士的孩子9岁了,他1岁多开始讲话,在家中与父母及其他亲人相处正常。但是他有点怕见生人,家中来了客人,总是一个人躲开或去玩耍。一开始父母也不以为意。但后来父母却发现孩子在有些场合显得特别兴奋,有点人来疯;在有些场合却显得落落寡欢,不太合群。

  上幼儿园后,孩子的不合群愈发彰显出来。在学校里从不与任何同学讲话,也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孩子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课进程,也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成绩也还不错。家访的时候,老师看到孩子的表现与在学校时不一样,就跟母亲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母亲跟老师说,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交流与玩耍,与一般孩子表现无异。但是在某些场合,孩子会表现得很兴奋,他们都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兴奋。

  其实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父母并不知道。如果他们亲眼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沉默,他们就会揪心,也许会早点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林女士孩子的表现是典型的选择性缄默,它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特殊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选择性缄默一般集中发生在3~5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这种缄默不语现象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会讲话,如对所熟悉的人讲话。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指在陌生的地方或在陌生人面前。选择缄默时,孩子一般会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是”等只言片语来表示。

  选择性缄默最早由科斯曼尔于1877年发现,直到1943年特拉曼才为其正式命名。这种病发病率非常低,女孩多于男孩。选择性缄默的症状在孩子上学前常常容易被父母忽视,当孩子不愿意在不熟悉的环境和陌生人讲话时,常被视为正常的害羞现象。更麻烦的是,由于此类孩子拒绝开口说话,因此心理辅导也无法正常进行。

  当孩子患上选择性缄默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由于孩子是因为环境和人群的关系表现迥异的,所以父母一般不会重视,还以为孩子是怕生、羞涩等不爱开口说话。长此以往,孩子的缄默症状就会加重,并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和其他消极心理。

  引发孩子发生选择性缄默的原因主要是:孩子自身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或者是孩子的父母有明显的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孩子虽然掌握语言功能,可因为其他问题,比如口吃,或者是兔唇等,让他们不愿意说话;孩子经受过情感创伤,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家庭环境突变等。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也有可能很少说话,这对选择性缄默的甄别造成了难度。对于孩子选择性缄默症状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不过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种表现时,父母就要当心了:说话挑地方,有的场合“不能”说话,有些地方说话正常;不说话的表现持续时间过长,超过1个月;无语言障碍,在发生沉默的同时伴随有其他事件发生,如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等;没有患诸如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心理疾病但不怎么说话。

  孩子的缄默症有很多细小的分类,也造成甄别的困难。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缄默症分为选择性缄默症、癔病性缄默症、紧张性缄默症、妄想性缄默症和抑郁性缄默症,各种症状的表现、影响和治疗都有差别,因此准确地鉴别它们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性缄默症,大多是源于敏感、羞怯的性格。癔病性缄默常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病前常有明显的情绪矛盾,具有突然发作、痊愈及易于接受暗示的特点;患有紧张性缄默症的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伴有拒绝、违拗、冲动等症状;妄想性缄默通常伴有其他明显的精神症状,如与外界接触不良、对任何人均缺乏感情、表情木僵及行为怪异等;抑郁性缄默有时会伴发阵发性焦虑。

  孩子的选择性缄默症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消除其紧张心理,分散其紧张情绪。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过分焦虑、紧张、恐惧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焦虑药。

  专家支招

  孩子一般会在陌生环境下表现得不怎么爱说话,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有意地准备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游戏,帮助孩子打消不适感和紧张感。父母千万不能用“我的小孩内向”“我的小孩比较羞涩”这样的理由来帮孩子作掩饰。这样会误导孩子,让他觉得缄默是他正常的反应,甚至会成为他拒绝跟别人交流和融入环境的借口。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