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画、油画、水彩画不同的是,先生的月夜版画不是用笔作为工具在宣纸、画布、水彩纸等相对固定的材料上绘画,而是通过在板上制作图像并转移到承印物上来完成版画。其中有木刻、金属板、石板、丝印板、数码板等板材,这些板材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语言完全不同,所以版画的外观非常丰富。想要欣赏版画,就要有一些相应的常识。
版画起源于印刷术的发明。版画,就像这两个字说的,是制版带来的作品,有多种存在形式,即有一个以上的原作,其印数由版画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纸张、油墨、雕刻工具和印刷工具是版画活动形成不可或缺的。不同的雕刻工具、印刷油墨、印刷工具产生不同的版画,不同的制作规则带来不同的欣赏角度。
在世界版画史上,东方和西方都有早期复制版画的历史。即模仿画家的画作雕刻印刷的作品。中国现存最早的确切年代的木刻版画是画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上的木刻,现藏于大英图书馆。高24.4 cm,宽28 cm。扉页右上角刻有“孤独花园唯一的树”的标题。在扉页的右下角,有一个“长老当菩提”的标题列表。木刻的风格是模仿中国画单线图的风格。整个画面几乎都是用正线雕刻,但近景组的公务员女士和罗汉脚下的垫脚石都是用凹版线来代表的。这说明在公元9世纪,中国木刻开始在版画的表现语言中同时使用男性和女性的线条,并结合具体的意象。在中国古代,以单线图为主体的临摹木刻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欣赏这种临摹木刻,几乎和欣赏中国线条画一样。除了评价立意,观察形状线条的疏密和组织能力,主要还是靠线刀的流畅度和稳定性来区分高低。到了明代,出现了模仿“端骨法”画风的水印木版画。这种印刷品通过分版分色的印刷方法,再现了丰富的油墨层次和色彩变化,其仿印效果几乎是假的。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等中国著名水墨画在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的精细水印复制版画。
欧洲向中国人学习造纸术和印刷术,早期的木刻版画复制也是中国古代版画的线描风格,但在华东木刻风格复制的影响下并没有停留很久。因为欧洲艺术家获得了透视和解剖的深刻知识,对光影对比的理解,获得了更多的方式来表现空的空间和体积。单线木刻很快转化为平线和明暗色调层次的交叉线,开始了木刻法的制作。这种木刻技术是以雕刻刀的锋利斜面,在精致坚实的木质表面上推进,以凹版为基本特征。这些杰出的雕刻技术和制造技术为后来的金属雕刻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公元1450年,左恩·约翰内斯·古腾堡在德国成功地发展了凸版印刷技术。1455年,他和福斯特完成了著名的42行诗印刷,被称为约翰内斯·古腾堡圣经,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使用模版雕刻图像作为书籍的插图印刷开始被广泛使用。许多艺术家利用这种技术制作作品,并从这种技术中发展出模版蚀刻技术,模版印刷就诞生了。
欧洲早期的许多金属版画都是根据壁画、油画、素描等作品的风格制作的,所以艺术语言和表达规则是一脉相承的。除了临摹绘画产生的金属版画外,还有很多画家为大型创作作素描,如丢勒、伦勃朗、左恩、德加、塞尚、高更、布莱克、毕加索等。这也是西方“创造版画”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796年,巴伐利亚的阿洛伊斯·塞内菲尔德发明了平版印刷术。1832年,平版印刷技术传到澳门和广东。这种将作品画在石头平面上,并可以通过水墨印刷轻松还原绘画效果的印刷方法,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并参与了这种媒体制作。平版印刷术诞生了,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早期的石版画中,油蜡笔或蘸有油墨水的毛笔被用来直接在板上绘画。印刷出来的作品可以达到精细的炭笔素描或带有痕迹的宿墨效果,但它们与纸素描和水墨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印在平版平整光滑的版面上的油墨会有细小的颗粒,线条和区块会有平整透气的效果,使平版获得丰富的造型语言和独特的品质。
丝网印刷技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的西蒙于1907年发明的。美国人保罗·姆尔斯沃斯开发了英国西蒙的技术,并成功地开发了丝网感应制版法。丝网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也成为世界各地艺术家广泛使用的创作媒介。丝网印刷中直接绘画的特点和感光制版的高质量还原性能,使丝网印刷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美丽外观。
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数字印刷技术制作制版和印刷作品,一些国际版画展览开始接受数字版画作品。
今天我们所说的版画,主要是指艺术家自己构思、创作、雕刻、印刷的作品,即版画。这些不同类型的版画,不再是艺术家创作活动史上描摹、临摹绘画的附庸,而是充分发挥版画的盘基、雕刻工具、印刷油墨材料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如木刻的圆刀、平刀、三棱刀刻在盘上时所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刀法;金属板雕刻线在不同时间长度的腐蚀带来的雕刻和蚀刻的有趣共存;丝网版画的笔绘带来的层次感美感和感光制版的多次曝光是当今艺术家创作版画时应该考虑的表现手法。同时,由于版画和印刷的基本特征,版画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精心组织画面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技法来表达对象。这些不同版本的优秀品质和艺术家独特艺术理念的呈现,成为我们欣赏版画最重要的切入点和衡量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