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端午节。老师和家长总是给你讲一个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为什么我们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忠臣屈原,听说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瞿医生伤心欲绝,投河自尽。为了保护瞿医生的身体不被鱼虾啄伤,人们把粽子裹起来扔到河里。因此,端午节吃粽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习俗。这个传说大家都知道,甚至有好几个版本,但是屈原真的和端午节有关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顾颉刚教授等人发起了一场历史传说的调查,被称为“疑古史派”。他们发现很多熟悉的故事其实都是历史一层一层创造出来的。从一个民间故事,一代一代不断丰富,一代一代叠加,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全部。对故事的研究是最著名的论断,从齐妻哭到齐梁妻哭翻山越岭,再到哭翻长城,再到夹杂着姜媛的崇拜,最后成为哭翻长城的故事。其实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大致相同。据史书记载,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端午屈原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君写了一部奇怪的小说,名叫《齐和续》。故事里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忠臣,楚人用竹筒盛米,做成筒饺子,扔到河里祭拜屈原,每年都是这样。东汉建武年间,一个长沙人遇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说你每年都给我送饺子,我很感激,但是每年这些饺子都是先被龙吃掉的。下次再祭祀的时候,能不能用竹叶把竹筒封起来,在上面包点彩线,因为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开始在端午节用芦苇叶包裹粽子,并带来彩色丝线。
首先,小说等文学作品不被视为可信的史料,尤其是奇闻异事,相当于用聊斋故事来证明历史是一样的。只能说故事里的一些细节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习俗。“气和之续”也是如此。故事里说普通人做粽子祭祀屈原,但是屈原因为小龙的阻挠吃不下。这个不可信,但当时人们开始吃粽子,直到确定。在《齐和续》中,记载于《荆楚隋史记》:
夏至节吃粽子。周初叫玉米小米,人们用新竹当管子包粽子。练叶插彩臂叫万寿射线。
可以看出,在类似于美食记载的地方志中,当时的荆楚确实有吃粽子、穿彩线的习俗。但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原楚地区风俗中,吃粽子与屈原并无关系,不仅在南北朝时期,在以前的文献中也从未提及。即使在屈原生活的楚国老地方,秦、汉、三国之后,也没有人指出他和粽子有什么关系。可见《齐和续篇》中的怪故事被认为是屈原和粽子的始作俑者。之后,人们继续为这个故事添油加醋,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说法。
再者,从文献来看,人们不是在五月初五吃粽子,而是在夏至!粽子这个古老的称呼,《荆楚春秋》中提到过。西晋的地方风俗和东晋的王凡祖制中都有仲夏吃角米或端午节的记载。也就是说,早年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殊食物,夏至吃粽子更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