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人自称“蒙古”。意思是“永恒之火”。又称“马背民族”。
蒙古语有自己的语言。蒙古语有三种方言:内蒙古语、卫拉特语和巴鲁布利特语。13世纪初,通用文字是用维吾尔字母创造的。13世纪初,蒙古学者楚吉乌尔对原始文字进行改革,成为通用规范的蒙古文字。
一:纳达姆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每年七八月份在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这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娱乐会议。“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在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钦佩的射箭、竞技象棋和迷人的歌舞。在代表大会之前,男人、女人和孩子骑马,穿着节日服装,不管距离有多远。大会的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爬上马靴,下身穿宽丝摔跤裤,上身穿“昭德格”(一种皮马甲)。脖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饰品“江歌”,模仿古代骑士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比赛开始时,骑手们排成一排,每个人都戴着一条彩色的腰带和一条彩色的毛巾,充满了青春活力。赛马的开始和结束都插着各种各样的彩旗。号角一响,骑手们就会飞到马鞍上,鞭打他们的马,红色的毛巾就会像箭一样飞起来。首先到达终点的人成为草原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射箭比赛也吸引了很多牧民。那些技术高超的人可以尽一切努力赢得观众的掌声。“那达慕”大会也是一个农牧业材料的交易会。除了工农业副产品,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制品、奶酪、奶粉、奶油、奶块、奶豆腐、酸奶等。
二: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口酒为主要内容,以此命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持续一天。为了庆祝丰收,互相祝福,除了准备足够的口蜜酒外,还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举行赛马活动,邀请民歌手唱祝福语,给老蒙古医生送礼。据说那达慕事件就是源于此。
三:元宵节
每年农历10月25日,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点亮黄油灯庆祝。如今,布夏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蒙古族大多没有过元宵节;乌苏市的蒙古人在元宵节不点灯超过一天,而是使用各种形式的娱乐。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骆驼赛、摔跤、射箭、拔河、民族歌手弹唱、演奏《》和民族舞蹈。土尔扈特蒙古舞蹈包括群舞、独舞、男女舞蹈和伴舞。舞蹈优雅大胆,表现出草原民族的独特特征。
四:过年
在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新年视为“恩吉”,即新年。还有俗称的“白节”或“白月”,与牛奶的白度密切相关。关于蒙古春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第一,根据五世达赖喇嘛的《黑白清点答问》一书,“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取西夏首都,设宴隆重庆祝,并以此为蒙古历法之始,星月以正月命名”。星月是农历的12月16日至1月15日,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从鄂尔多斯地区继承下来的蒙古历法,是用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录月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蒙古历法的开始是农历的四月。据史料记载,从元朝开始,蒙古人就接受了汉历算法,所以蒙古白月与汉初一春节重合。这就是蒙古族人过春节的由来。临近年底,无论是农村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支起灯杆。到第三十年,要打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小坛,坛上要放煮熟的大块羊肉,以供乳制品和加工水果食用。除夕之夜,将举行祭祖仪式。过去,在祭祖仪式中,也进行过锻铁活动。蒙古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铁打成山”,被认为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夜晚灯火通明。有的还邀请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无厘头》(蒙文本)。年轻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唱歌跳舞的女生聚在一起玩“Shaha”(Galaha,。人们有一个普遍的习惯,就是把自己的老年一直保持到午夜。
近年来,虽然蒙古春节总体上与汉族保持一致,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了许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抓肉”以示家人团聚。
元旦,全家人都要穿节日的衣服,聚在一起过年。首先从最年轻的一代开始,给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磕头,同行请安;打包香烟,烤面包和礼物。长辈收到礼物后,要向兄弟、侄子、子女、孙子表达祝福。祝福后,给孩子一些礼物和“压岁钱”。黎明时分,家人朋友和亲戚开始互相拜年。所有远行的人都要骑马或开车。叩节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前结束。
在偏远的农牧区,正月十六凌晨太阳还没出来,经常会用“哈巴德”(打黑墨水的习俗)一起嬉闹。就是对方睡觉的时候偷偷抹额头,涂的大多是锅底灰。
五:火日
火祭日,又称拜火节。主要来源于古代蒙古人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在农历12月23日晚上举行。可能是受汉族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的影响。然而,蒙古自古就有烧火的习俗,这是农历新年的前奏。火祭开始前,全家人都到院子里(有的在火塘和火炉前),祭司长(家里的长辈)要放祭品烧香。然后拿一捆柴火烧了。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放入火中。在长辈的带领下,全家人磕头赴汤蹈火。神父也祈祷说:——感谢火神的加持,2010年有不洁之物被扔进火里。请火神原谅,祝福明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幸福。
六:牺牲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牧民们每天成群结队地去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放置佛像,竖立祈祷旗,并在敖包前供奉牛、羊肉和奶制品。然后,喇嘛们烧香点灯,诵经诵经,祈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到右围着敖包转了三圈,希望迎来畜牧业丰收的一年。
七:迈德尔节
迈德尔节是纪念弥勒的节日,在正月十五这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那天,每座黄庙都挂着弥勒佛的雕像,附近的牧民来到庙里献祭、烧香和礼拜。庙里有活佛就有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就有大喇嘛主持。拜佛后,大家由谷子达(旗手)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跤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八:元宵节
元宵节被蒙古人称为“祖乐”。它在农历的10月25日,是一个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色宗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天黄昏,家家户户在高坡上搭起木架子,挂上自制的灯,灯芯是芨芨草做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决定的,芨芨草被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覆盖。点灯后,人们从左往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就由喇嘛带领),然后洒酒拜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祖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里,用面团做成的小油灯整夜亮着,象征着世界将永远明亮,人们将长寿。
九:塔克勒坎节
蒙古人每年夏天都会举行以部落为中心的大型敖包节。敖包通常放置在水生植物丰富的高山丘陵上。祭祀敖包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山祭,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拜敖包时,同部落的牧民骑着马和骆驼,带着酒和肉,来到敖包所在的山上。那时候人们会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带领人们在敖包周围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与),祝愿旧日赐福人间,给人平安;万一干旱,祈祷下雨,这样地球就会盛产水生植物,牲畜就会兴旺发达。敖包祭祀后,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开始。
蒙古风俗中需要注意什么
骑马或坐车到牧民家时,不能通过户门或“马尼洪”杆中间,也不能越过挽具杆。快到业主家的时候,慢慢走,下马,早点下车。一是尊重主人,二是不打扰羊群。马绊子要仰着头挂在马鞍上,马鞭不要带入屋内。进蒙古包前把马靴放在门外。进包的时候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边上。
蒙古牧民更喜欢一对而不是一对。因此,如果他们给主人送礼物,最好是每种物品配对。去牧民家,请先和主人打个招呼,再问天气和牲畜的情况。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说吉利的话。不要一进门就坐在炕桌前。如果主人谦虚,当然不用太客气。但是,你必须跷着二郎腿坐着,即使这种坐着对你来说很不舒服。切记不要坐在锅台上,即使冷,也不要在炉子或灶上暖脚。主人敬酒时,要双手接过。不要用左手把东西传给主人。在宴会上,无论是接酒还是敬酒,你都应该放下卷起的袖子。
离开包的时候走同样的路。告别主人时,主人在上车或上马前回到蒙古包。主人端茶时,客人应俯身用双手接茶。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如果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绑一根绳子,绳子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招待客人。你不能用烟盒或手指指着别人。蒙古包西北角禁止蒙古族人坐。蒙古妇女被限制在家里,不能在满月前回家。他们在门口所做的记号是:生一个男孩,用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像弓箭一样)挂在门的右边。如果是女生,是挂在门左边的红布。禁止客人打骂狗。用红布绑着的动物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要注意:不要鲁莽干预;来访时,不评论,不吵闹;不模仿;不抽烟,不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