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古代端午节诗歌赏析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划着船去追救。他们冲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后每年5月5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免得吃了屈原的尸体。跨族习惯盛行于吴越楚三国。
其实“赛龙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把独木舟雕成成龙的形状,玩一个种族游戏来娱神娱人,是仪式中一个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被各地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江浙一带的拖龙舟,有纪念出生在那里的现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灯光忽明忽暗,场景动人有趣。贵州苗族人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端午节”,庆祝插秧成功,祝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英雄颜洪武。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赛龙舟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许多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比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比赛。当时,台湾知府江在台南市霍克基半月池主持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有比赛。
此外,龙舟赛最早是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周边国家。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项目,每年都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第一届国际端午节在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的第二故乡——举行。比赛前举行了“领先祭祀”,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了曲子庙。运动员们“染红”龙头后,牧师宣读祭文并“点燃”龙头。然后,所有参加端午节的工作人员鞠躬三次,龙头被抬到汨罗江,直奔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可谓盛况空前空。此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2.端午节吃饺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米”、“通宗”。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叶(茭白叶)包裹成角,被称为“玉米小米”;用竹筒包装的米饭,密封烘烤,称为“筒饺子”。东汉末年,小米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后成为广东碱性粽子。
在金代,粽子被正式指定为端午节食物。这时候除了糯米,做粽子的原料也加了益智人,煮出来的粽子就叫“益智粽子”。《岳阳地方风俗》中记载:“风俗是用糯米叶包裹糯米,...烹调它,彻底地烹调它。5月5日至夏至,一个糯,一个糯。”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大米是用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混合而成的。,并且种类增加。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唐代粽子用的米“白如玉”,形状为圆锥形、菱形。日本文学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代就有“蜜饯粽子”的存在,就是在粽子里加水果。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见杨梅》。这时候也有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车马做成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很流行。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装材料由檫树变为竹叶,之后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添加剂材料有豆酱、猪肉、松子、红枣、核桃等,品种更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纪念屈原,粽子通常是前一天包好,晚上煮好,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里盛产的嫩苇叶做成的,也有竹叶,统称为粽子。粽子的传统形式是三角形,一般以内髓命名。糯米叫粽子,拌红小豆的米叫红小豆,红枣叫枣粽子。枣粽子的谐音是“初中学”,所以大部分人吃枣粽子,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中学吃。以前,进士们都要在科举考试的当天早上吃枣饺。到现在,在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日,家长们早上都要给考生包枣子饺子。
鸡蛋一定要在煮粽子的锅里煮,条件允许的话鸭蛋鹅蛋一定要煮。吃了蘸糖的甜粽子,应该吃蘸盐的鸡蛋。据说五月底吃粽子锅里的水煮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煮好的鸭蛋鹅蛋放在中午太阳下的粽子锅里一会儿再吃,整个夏天都不头疼。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人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做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料上看,北京大枣饺子有许多北方的小红枣;在南方,有许多馅料,如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其中,浙江嘉兴粽子是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3.佩戴香囊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包,据说这是为了辟邪和驱除瘟疫。其实是用来装饰脖子前面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用五色丝线将香囊串成串,做成各种形状和串,精致可爱。★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爱意。
4.暂停艾叶菖蒲
正如民间谚语所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是一扫朝廷,用菖蒲和艾条插在门眉上,挂在厅里。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舟花做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它们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而芬芳,女人们竞相佩戴它们来驱除痢疾。
艾,又名艾、艾叶。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艾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具有调理气血、温宫散寒祛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窄叶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提神、壮骨、消积、杀虫、杀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菖蒲防病。端午节也是一个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健康节”。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刺激浑浊,去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采药是我国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习俗。
5.挂钟肖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在城镇和房屋里驱邪。唐明帝开元,从历山回宫传授武功,得了大疟疾。他梦见两个鬼,一个大,一个小。小鬼穿着大红无裆裤,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成祖的玉帝,在庙里乱跑。大鬼穿了一件蓝色长袍,戴了一顶帽子,抓住了小恶魔,割下了他的眼睛,一口吞了下去。明成祖吼他时,大鬼说:“臣姓钟馗,即愿替陛下驱邪。明成祖醒来后,疟疾痊愈,于是请画师吴道子画一幅梦中所见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叫天下人在端午贴出来驱邪。
6.挂上钱包,系上五色丝线
应绍《关隘》记载:“五月五日,臂上系彩丝,以长命雷,一命雷,一命雷,一五色雷,一朱锁,兵鬼,命人不得患病。”。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为吉祥色。因此,在节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绑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儿童说话。五色线不宜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进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安全健康。
孟渊《东京梦录》卷八,记载:端午物件,百锁,艾花,银鼓,花巧扇,香糖果,小汤圆,白丸子。紫苏、菖蒲、木瓜等。都是切碎的,混合着芳香的药物,并包裹在梅红盒子里。从5月1日到端午节前一天,桃、柳、葵花、蒲草、佛道爱都有卖。第二天,家家户户都摆在门前,用五色水球和茶酒撑着。再把艾的人钉在门上,给他们设宴。
陈世岭《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指的是一种“断物是红白两色,以彩线穿入,扭成花状,或带或钉于门上,红口白舌,亦谓之抽动钱”。而另一种“蚌粉钟”:“取蚌粉入帛五日,以绵缀之,若数珠。让孩子们出汗。”这些包包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蚌粉、驱魔咒、铜币、驱虫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包,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类似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游百病:贵州端午节盛行这种习俗。
7.给孩子敷雄黄
给孩子画雄黄图利驱邪。这种习俗在城市里很少见到。雄黄酒市面上有,但我们没喝过。
端午节古诗赏析
1.浣溪沙端午节
[宋]苏轼
明端午蓝芳,碧湾微汗。行香满青川。
彩纹淡淡地缠绕在红玉臂上,小字斜挂着绿云欢。美女相逢千年。
翻译
微微汗湿透蓝丝,明日端午节沐浴香草。阳光普照的河面充满了像葡萄酒一样的芳香洗澡水和油腻感。
五彩的花线温柔地缠绕在红宝石色的手臂上,小符号(或红色的符咒)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永远和朝云一起过端午节,一起变老。
2.“还有端午节”
[宋]
种族深感千年悲哀,忠诚的灵魂去了还能回来。
世上除了离骚什么都没有。
翻译
赛龙舟是为了深切悼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几千年后的忠勇精神还能回到哪里?
我们现在还能有什么?唉!世上只剩下离骚,永恒的绝唱!
3.三个端午节
[宋]赵凡
说着把诗扔给他,他在那里溺死在米洛的河里,现在是谁,谁对这条运河感到高兴。
尽量给艾仁成最好的祝福。
忠告不一定要沉死,才能得到文章和明星。
多喝点什么意思,给你敲一首龙歌?
每年的端午节风雨似乎都在为屈原的过去报仇。
我要向谁许下诺言,我就放弃南方和北方。
翻译
都说是送汨罗江当礼物,今天高兴也是无奈。听说在木雕造像里祈福,想办法保佑艾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没有被楚王采纳,他最终死在了河里,但留下的文章像星星一样不朽。再倒一杯昌邑酒?为屈原鼓掌唱歌!
每年端午节都下雨刮风,仿佛是为屈原呐喊。我想和一个人聊聊这些烦恼,和只在房子南北的鹳一起玩。
4.小钟山端午节
[袁]舒迅
艾比斑疹伤寒到处都很忙。凡有共同女儿者庆端阳。丝状五色臂很长。空惆怅,谁要挂袁翔。不要衡量过去。一千年的忠诚和忠诚,阳光普照。《离骚》看完总疼。没有人明白,树在下午变凉了。
翻译
到处收集艾蒿蒲草,忙的不亦乐乎。谁家的青年男女为端午节做好了准备?五色丝带缠绕在手臂上唱歌跳舞。我的心是忧郁的。端午节还有谁在悼念屈原?
不要去评判和衡量过去。屈原的忠义可以和日月相提并论。看完《离骚》总觉得心酸。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在树荫下乘凉。
5.“端午节”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给了我一片苦艾。
死人看不见,新朋友在远方。
过去能忠于国家的,现在都是灰头土脸了。
我想从屈原身上获得希望,湖南相距遥远。
翻译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给了我一片苦艾。死人看不见,新朋友却在千里之外。
曾经忠于国家的人现在都是白发苍苍了。我想从屈原身上获得希望,因为三相相隔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