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年,即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有两种活动:扫年和祭灶。扫年,也就是扫灰尘,其实是把家庭环境卫生做的很好。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为“扫房”;南方人把农历二十四月作为小年,叫做“除尘”。这一天,明家家户户起床,打扫房屋,擦窗户,洗衣服,刷锅刷锅,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清洁。据《回忆》记载,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的汉族祖先驱赶疫鬼,祈求安康。其后“尘”与“陈”谐音。
祭灶,就是祭送灶神上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视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以为灶神会在新年的晚上去玉帝那里汇报工作。玉皇大帝对这个家的赏罚都在灶神的报告里。厨房最民俗的祭祀是“唐瓜”。当说唐瓜甜的时候,灶神只能在玉帝面前说甜言蜜语。据说蜜饯有粘性,能粘在灶神的牙齿上,听不到他的恶语。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雕像取下焚烧,视为祭天。至今人们仍有“蜜饯祭灶,新年来”的说法。
2.除夕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夜”里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的一年在这里结束,新的一年从明天早上开始”,所以这一段时间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去旧换新,祈福降灾。除夕主要有三项活动:吃团圆饭、献祭和守除夕。最有特点的一个就是保持年龄。
守岁俗称“熬夜”,就是除夕熬夜。传说古代有一个凶猛的妖怪,名叫年,在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出来,吞食人畜,危害人民。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怕声,于是在除夕夜,人们彻夜不眠,点起一堆火,烧起竹子,让它们爆炸。2000年,这个怪物不敢出门作恶。从此,除夕夜熬夜打炮的习俗被抛在了脑后。但是,守年夜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包饺子,还要包素馅的饺子,才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净平安顺利”。还有人把糖、花生等东西放在饺子里。吃糖的人意味着甜蜜的生活,吃花生的人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禁止扫地。早些年,平时很难够到的角落要清理干净。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即使地面一片混乱,也习惯性的认为会“破财”。比如禁剪刀,说“不”,都是人们期待好运的心理反映。
3.春节
元旦到元旦是一般的春节,各种民间节日在这五天里充分展现。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看看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样的,它的演变和轶事是什么。
饮食习惯
不过过年饮食很讲究。北方民间谚语说“第一天饺子,第二天面条,第三天受精卵,第四天煎饼鸡蛋”。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物之一。除夕夜除了吃饺子,正月初一和初五也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方式却大不相同。除夕夜吃的饺子一定是素馅的,说明来年平安素面,饺子不能一下子全熟;第一天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夜留下来的,寓意不止吉祥喜庆;第五天吃饺子,一定要做成“花边状”,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防止小人来年调侃是非,发大财。
春节的另一个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为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是蒸炒的,多是甜的。南方年糕是切片煎,汤煮。味道也是又甜又咸。因为年与粘糕之间的谐音,吃粘糕包含了一年一度的高,也就是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久而久之,黏糊糊的蛋糕就成了新年。
房间布局:
春节的卧室布置要贴四贴:春联、年画、祝福、贴窗花。
贴春联:
起源于明朝以后,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人在春节贴对联,歌颂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为驱鬼辟邪,在门两边悬挂桃木板。《宋史·蜀家》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春联、余庆和甲节
粘贴新年图片:
从内容上看,迎合了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的心理,丰收、多子、多福、长命是马谷的生日礼物、美少女的散花、麒麟的松滋、钟馗的付伟等主题。中国年画的著名产地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坊。
粘贴祝福:
俗称“祝福语春节”,是祈求新的一年天气好,生活富足。贴祝福的时候要把祝福倒过来,谐音祝福要倒过来。这种习俗仍然盛行了很长时间。
粘贴格栅:
窗花是用来装饰客厅的,通常是窗花、信纸、壁画、鼻烟等形式。,形状各异,自由创作。他们的题材也很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都是结婚十几年的。但是,使用的材料非常均匀。红纸配少量金铂金,彩纸。这种习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已经传了几百代,至今仍在延续。
春节期间的团拜活动:
根据传统习俗,春节团聚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元旦,邻居或亲戚通常互相拜年;第二天,已婚子女带丈夫回娘家拜年;第三天,堂兄弟姐妹下面的子侄们互相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者很难见面的亲朋好友,也可以送去年卡。这种习俗始于汉代,清朝康熙时期定制。叫做年贴和贺年片,上面写着节日的祝福语,亲戚朋友们在一起走动的时候,要给未成年的、失业的孩子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每个星期五用来交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