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时,各地会举行龙舟、放纸鸢、悬挂艾草菖蒲等节日庆祝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端午节、正阳节、玉兰节、天中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起源于神仙崇拜,从古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节,黑龙升至正南中间七宿,是龙飞的那一天,即《易经》第五卦讣告所说:“龙在天上”;此时龙星既“中赢”又“右赢”,处于最佳位置。恩施溥也很有名。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代占星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多种民俗融为一体,节日习俗内容丰富。蒸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礼仪习俗的两大主题,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从未间断。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祖先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族祖先的节日。因为战国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时跳汨罗江自杀,后来人们就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语录。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龙图腾祭祀,在夏季注入了“祛病防病”的季节性时尚,把端午节视为“邪月邪日”,始于北方,并附有纪念屈原跳江自杀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最终形成了今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也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它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被选为世界遗产的节日。
为什么会有端午节?
端午节端午节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部和树枝的历法以及半夜南方黑龙七夜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占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演绎出完整而深刻的观星文化。古代占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春秋生活序》:“天地开,万物浑,懵懂无知;阴阳,天体始于北极的荒野...太阳和月亮在五个纬度转动;皇帝出去了...天空的形象,法律和土地的工具,并做了一个干燥的支持设置日和月。”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划分为28组星星,俗称“28夜”,按东南西北方向划分为7夜,即“四象”;东方七星形成完整的龙形星象,称为“黑龙七夜”。黑龙七夜的周期和一年四小时的周期是一致的。
在传统文化中,地点和时间与八卦是相关的。先天八卦以干坤为南北之阶,南北为阶,以天为上,坤为下;正南是先天八卦的官位,代表天。仲夏正午,月日,黑龙中的第七个夜晚运行到正南的日中(干)位置,也就是龙升天的那一天。《易经》和《甘瓜》的讣告中阐述了黑龙星一年四点的运行情况和事件规律。仲夏端午节,黑龙运行到正南和正午的位置,对应第五爻的讣告,“天上飞龙”。《易经》中,在八卦的基础上,两两重叠,形成六十四卦;重卦干由上、下干卦重叠而成,其卦由六阳卦组成;是从下往上数,杨毅叫“九”,所以从下往上数第五个叫“九五”;“九五”卦在上甘卦中占据中间位置,称为“中胜”。从一般卦来看,是奇数位,而杨幺是奇数位,这叫“胜权”。所以“九五”卦既是“中胜”,也是“中胜右”。
盛夏的端午节,黑龙里的七夜飙升到南方的中部。易经称之为“飞天龙”。此时龙星处于“中正”的位置,既有“中胜”也有“中胜右”,是一个大盛的形象。古越人视龙为部落的守护神,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他们不仅有“剪发纹身”以“看起来像龙”的习俗,而且每年仲夏的端午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天象“天上飞龙”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了龙族祭奠龙族祖先善良、压制邪灵、祈求幸福的端午节礼仪习俗,演变为“端午节”。端午节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注重适应时地、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端午节还有什么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