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六年内减少了8000多万贫困人口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脱贫取得显著成效。①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6年减少8000多万人,平均每年连续6年减少1300多万人。②832个贫困县中,2016年28个县不封顶,2017年125个县不封顶,2018年约280个县不封顶,目前正在各省评估。这样,832个贫困县有一半摘下了帽子。③2013年贫困村12.8万个,截至2018年底,贫困村仍有2.6万个。
相关建议
2020年后,农村扶贫需要从“扶贫”转向“防贫”
在与贫困的艰苦斗争的推动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2018年贫困人口比2017年减少1386万人。按照2012年以来年均减少1000多万的速度,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将在统计上消失。到2020年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从2021年起不再出现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即低于现行贫困线标准的群体,扶贫标准也具体是“两忧三保”的目标。因此,到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将是多维度的,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将真正成为历史。
但是,在现有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农村的减贫仍然非常重要。首先,人的存在是有基本的物质底线的,所以贫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解决基本生存贫困是一大成就,但在很多情况下贫困仍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贫困标准将不断提高。农村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减贫不能终止。其次,随着生存绝对贫困的结束,未来农村贫困将以相对贫困的形式更多地存在,这将主要反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贫困特征的变化必然需要考虑农村扶贫政策的相应调整。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启动。当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贫困程度大,贫困人口多,不可能通过工资转移的方式减少贫困。因此,支持穷人积极参与经济创收以实现收入增长,即通过发展帮助穷人,是当时的主要减贫战略。自本世纪初以来,转移支付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在农村扶贫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型扶贫一直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策略。也就是说,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机制一直以“扶贫”为重点。这种治理路径突出表现为贫困农民目标体系从区域目标向村级目标转变,再向精准扶贫“建档建卡”制度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农村的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已经贫困的目标群体,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扶贫目标到相应的扶贫措施的分配。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中央农村扶贫政策已经开始注重解决贫困带来的贫困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差、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农村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扶贫政策不断出台。特别是自实施反贫困攻坚战以来,农村扶贫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扶贫与防贫相结合的阶段。但是,无论从农村扶贫的总体战略还是扶贫资源的配置来看,农村扶贫的总体框架仍然是“扶贫”。
未来,随着农村绝对贫困成为历史,农村生存贫困将不再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除了少数特殊困难群体不能依靠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来摆脱贫困,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之外,农村地区大多数群体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也就是说,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还有少数扶贫对象,比如所谓的特困户,不应该有类似于现在的扶贫对象。因此,未来农村扶贫的总体战略需要调整。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现有标准下的消失,意味着农村减贫战略需要从“扶贫”向“防贫”转变。脱贫的成果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贫困人口不会重新陷入贫困,二是不会出现大量的“新穷人”。无论是减少贫困的回归,还是防止新的贫困人口的出现,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反贫困”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因此,有必要在战略和政策层面调整中国的长期农村减贫战略,以克服边生产边扶贫的局面。本次调整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相应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需要调整,基于扶贫的治理机制需要转变为基于预防贫困的治理机制。
第二,2020年后的农村减贫战略应关注贫困产生的机制。当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差距,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机会空,特别是考虑培育有利于穷人的全方位市场机制,都是从长远来看防止贫困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来农村减贫的关键。
第三,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缺乏和义务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教师的素质,是我国农村贫困再生产的重要原因,应该成为未来农村扶贫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贫困地区“山村幼儿园”建设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穷人医疗可及性差是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农村诊所的比例不到30%,几乎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没有合格的农村医务人员。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卫生设施和卫生人员短缺,严重影响了现行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有效性。农村卫生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应成为未来农村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防止贫困的重要机制,但也存在目标偏差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最低生活保障的普遍化。2020年后,要严格界定目标群体的标准,减少覆盖面,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关注容易识别、争议较少的特殊困难群体,让他们真正发挥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