锸怎么读 四声和入声辨别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7 09:35:59
分享:

高福林

一、什么是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现代汉语的四声则变为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没有了入声。然而,在许多方言里,都还保存着这个入声。许多人学了四声之后,以为汉语只有四声,其实汉语的声调远不止四声。只是普通话四声。许多方言的声调远超四声。如果方言的语调丰富,语言的变化和感受能力就强。广西博白话有十几个语调,王力是博白人,他成了著名语言学家,想来,也许是与他的语言环境有关。

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中古全浊上声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同时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阳平,中古次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去声。

依照传统的说法,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大概是: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尽管这种叙述不够十分科学,但是它也使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我们欲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其调值为55;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其调值为35;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其调值为214;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其调值为51。古代汉语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发生了很多变化,具体表现是: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大部分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但西南官话岷江片、常鹤片、丽川片全片以及黔南片、昆贵片、岑江片一些点还有独立入声调,岷江片大部分仍有声门关闭不严的喉塞音结尾。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入声的发音特点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发音短促,喉咙好像被阻塞了一下。若是粤语,存在有t,p,k三种韵尾,是入声的完整形态。若是吴方言、闽方言,则大多只保留有短促的特点,而韵尾消失,变为喉塞音。若是湘方言,则连短促的特点都消失了,只表现为一种独立调值。而在西南官话中,入声几乎全部并入阳平。在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分别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中。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些在现在读起来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当代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动物词,杀戮;去声,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的时候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二、四声在诗中的应用

唐宋以后的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绝句还要讲究平仄。所谓“平”,指的是平声;所谓“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的写作上,让这两类声调互相交错,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样就能使诗词语句跌宕起伏,形成节奏美。在这方面,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音韵也叫声韵。音韵的核心是汉字的声、韵、调三者的结合,和现代语音学里面的元音、辅音、声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认为,汉字的音韵美不仅仅表现在押韵上,很多汉语的句子本身就是由声调构成的美的旋律。例如,元代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句话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音乐中跳动的音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也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音韵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提高其艺术美感,如叠字、叠词或叠句,双声或叠韵,巧用声调等。

汉语的音韵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诗经》开始,到《离骚》,再到汉唐以降的诗词,直至今日仍经久不衰,创作者和读者对于韵律和谐、平仄有序的音韵之美有着极其执着的审美和坚持。这种文化底蕴,不仅有汉语的语音特征作为其物理载体,更体现出人类对于音乐艺术之美的永恒追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双声和叠韵的巧妙运用,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在外国人眼中,汉语是如音乐一般的语言。外语中没有汉语的四个声调,因此外国人听汉语音调的高低起伏,就如同欣赏音乐一般,觉得听说汉语是一种悦耳的享受,并深深为汉字的音韵美而着迷。

既然我们享受了音韵之“美”,同时也意味着当然要遵循音韵之“限”。“韵”作为开启中国古文化的钥匙,被认为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被列入语文教材的《中华字经》,以四字一句、八字一韵、分门别类、韵语连篇的形式,巧妙地串起几千个汉字。孩子们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抛开传统枯燥的拼音识字,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让汉字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

汉字音韵之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童谣、绕口令、唐诗宋词、歌赋名篇……不仅是学生时期的功课,也不仅是语言学家的专利。作为一个中国人,受惠于祖先的恩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汉语,在音韵美中进行着日常生活工作。那么,作为一个爱诗之人,能静下心来欣赏一下汉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学遗产中蕴含的音韵之美,从而,让它在我们的诗篇中发扬光大,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吧!

四声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趋向。我认为,平声是平缓、稳健的,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来抒发一些高亢、激昂、乐观向上的情感;上声多用于表达轻快、跳跃、灵动、婉转的感情;去声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对应的情感是清新、跳脱、轻快、活泼的。入声字有塞音韵尾,带噪音成分,念起来短促急收,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因此入声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则突显了类似情感的激荡。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在使用中除了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复合的、滑动的。比如普通话的去声,它的调值是51,我们念这个51调的时候并不是先单念一个高的5,然后再念低的1,而是从高的5开始,中间经过432,然后滑到1的。所以,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来标记,这是实验语音学证明了的。也就是说汉语的每一个字本身都有音高的变化。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构成方式是: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目前在句子层面上,有关语调和情感的研究还是比较成熟的。首先我们来看有关语调的两个定义:语调是指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语调是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在播音学中,张颂教授根据上述定义提出了一个播音创作过程中的技巧“语气”概念,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这里说的“语调”,认为播音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这样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语气”这一概念。一是具体的思想感情在语气中处支配地位,它是语气的灵魂。二是语气要通过具体的声音形式来体现。三是语气以句子为单位,也就是语气是通过一个个句子展现它的不同风采和个性特征。上述三个方面很好的说明了语气和感情的关系。那么,再往深处探究,缩小研究的单位到字,一个字的声调和感情是否也有一定的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从《声律学》有关知识中我们知道:“声律”的“声”,指语言的声调;“律”,指语言的韵律。“声律”即语言的声调韵律。每个声调不仅代表一定的字意,而且都有各自的发生特点。如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清代江永《音学辨徵》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木石。”这些论述均说明四声都有各自的曲折变化特点,会刺激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因此,古代的诗、词、曲、赋就根据四声的不同特点将其归为“平”“仄”两类:平声称为“平”,上、去、入称为“仄”。古人在撰写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都严格的按照平仄的搭配进行创作,才使得这些诗、词、曲、赋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正如明代王冀德《曲律》说:“字句长短平仄,若调配得好,令情义婉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那么,如何将古人的研究成果和当今的口语传播相融合呢?首先,口语传播是有声语言的研究,这是它的特殊性,要研究它的普遍性,我们就应该倒回到“语言”这一范畴。其次,根据《心理学导论》有关语言产生篇章的论述得知:语言产生的过程包括语言动机和意向、内部语言、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形成外部语言四个阶段,而语言产生的单位是词语,也就是说在语言产生的过程中,内部语言阶段主要是由片段性、压缩性的词语组成,那么,我们的落脚点可以缩小到“词语”。最后,结合上一部分所述的汉语声调,同时缩小关注的单位,把句子缩小到词。在此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汉语的四声与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关系。古人有关声音和情感的论述有:《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放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都说明不同的声音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既然声音和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下面我尝试着通过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经典作品的声调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四声与思想感情对应的趋向。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我的泪水就洒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镇日的忧伤不知去了那里,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这明媚春光正好返回家乡。

仿佛已经过巴峡又穿过了巫峡,直下襄阳尔后奔向了洛阳。

该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作品抒发了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共56个字,平声26,出现频率46.4%。上声6,出现频率10.8%。去声18,出现频率32%。入声6,出现频率10.8%。按照律诗的格律,平声和仄声应该各有28字,杜诗实际使用平声26,仄声30,这是因为格律允许的可平可仄之特殊字位。在使用入声字方面,一首七律原则上不超过7个,这首诗实际用了6个。试想,假如没有这几个声调的交叉转换,怎么可能表达出这么激奋狂烈的思想感情呢?

三、如何辨别入声字

四声中最困难的当属入声字,尤其是北方人和西南地区的人们。《平水韵》书中,有17个入声韵部,分别是: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入声字1870余个,其中常用的仅为五六百个。这五六百个中,诗词中最常用的只有二百多个。我们这样把它们分成了最常用、次常用、不常用三个等级,与英语单词按出现频度分级是一样的道理。在普通话里,已“入派三声”了,即入声字分别转入了平声、上声和去声。在西南话里,入声字一律转入了阳平。入声字转为今上声和去声的,古今音基本上都为仄。比较麻烦的是那部分转入今平声的入声字,今音为平,古音为仄。

要辨别和正确运用入声,大家可以用以下方法:

第一,按照声、韵母识别入声字

现代汉语没有了入声,我们只能大致说,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有把入声字识别出来,才能更好的区别平仄。

  凡b、d、g、j、zh、z六个声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凡d、t、L、z、c、s等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现代汉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凡k、zh、ch、sh、r五个声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现代汉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凡b、p、m、d、t、n、L七个声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现代汉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例如:

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凡d、g、h、z、s五个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现代汉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凡韵母读ue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ˊ,「靴」xue三字除外。例如:

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汉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第二,按照肯定和否定法去识别入声字

肯定法

1.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

2.声母为d、t、n、l、z、c、s,韵母为e的字,都是入声字。

3.声母为k、zh、ch、sh、r,韵母为uo的字,都是入声字。

4.声母为b、p、m、d、t、n、l,韵母为ie的字,都是入声字。

5.韵母为ue的字都是入声字。

6.fa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

7.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凡声符为入声字的,大部分也是入声字。

否定法

1.凡是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字,不是入声字。

2.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3.读u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4.读ua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5.声母为m、n、l、r,而读阴平、阳平或上声的字,不是入声字。

6.韵母为er的也不是入声字,

7.韵母为ai、ei、ao、iao、ou、iou的字,大多数不是入声字。

只记派入现代汉语中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

由于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也是仄声,所以并入其中的入声字是哪些可以不去管它,只需把混入平声字中的入声字掌握就行了。现在,我把《混入普通话平声中的入声字表》附单如下。

附:派入平声中的入声字表

B:八捌,拔跋魃,白,薄雹,逼,荸,瘪鳖憋蹩,别,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柏泊箔博搏踣拨剥;

C:擦,插锸,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鞑耷褡妲怛靼,纛,得德,滴,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跌,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督,毒笃独髑读犊黩渎椟,咄掇,度铎夺;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服伏袱弗拂福幅蝠;

G: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木鬲]膈嗝,刮聒,郭,国蝈虢;

H:哈,蛤,喝,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黑嘿,忽惚,滑猾,豁,活;

J:疾迹积激击唧缉绩,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吉姞殛亟戢,夹浃,铗颊,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掬鞠,菊桔局跼,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桷觉谲爵噱攫;

K:嗑瞌颏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铩煞,勺芍杓,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秫,刷,说,俗,缩;

T:踏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隰檄,侠狭峡匣狎辖瞎黠,挟叶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鉔,凿,则责帻箦泽择,贼,炸铡闸轧扎札,摘,宅翟,着,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斫濯。

注:本表所收基本是全部并入平声的入声字,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常用的,除去这些,记忆量就小了很多。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