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 Briefcase
分析英文概念来源的思维角度:揭示 中文解释 不等于 英文表意
例如单词automobile,也许我们在讲解该单词的时候,通常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单词的中文解释是"汽车"。当然,有的老师在对较大孩子的教学中已经引入了"词根词缀"的概念,会告诉孩子所谓"automobile"其实就是"auto自动 + mobile移动",也就是"自己会动"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否从更深的层面考虑过,外国人在表达"汽车"这个概念的时候,为什么会用"automobile"这个单词来表示?或者说,当他们第一次使用这个单词的时候,他们所希望表达出来的最真实的"意思表示",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我们所谓的"汽车"吗?
其实,要想探究人们在使用单词之初最原始和真实的"意思表示",也许就要追溯到"汽车"刚刚诞生的那一时刻了。当时所有的"车"都是"马"拉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车"这个代步工具必须要有"马"拉才会"动",而第一辆"汽车"的出现,其实也就是把原来的"马车"安上了"马达",而抛弃了拉车的"马"。所以,在所有人的眼里,这辆和"马车"一模一样的"车"居然没有"马"拉自己就会跑。于是,这辆"汽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auto – mobile — 自己会移动"。也许对于当时的人而言,第一个叫出"automobile"这个单词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汽车"的概念,只是看到它"不用马拉,自己会跑",便不加思索的叫出"看:这个东西auto - mobile — 自己会跑…自己会跑…"。于是,由于"这个新产品"的最大特点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也确实是"自己会跑",大家也便顺理成章的接受了这个"叫法",慢慢的这个"东西"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作了"automobile"了。
看到没有,其实这个"自己会动"的概念,才是人们使用automobile这个单词真正的初衷和所想要表达的"第一概念",至于这个概念和我们所谓的"汽车"能够相结合和一致,只是因为这个"概念"和这件"事物"碰巧相合而已。其实,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谓的"词源",但从这一"词源"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词汇定义"其实最终还是根据我们最初的"思维"来加以定义的。就"汽车"这一例子而言,其实中文的词汇形成也无异于此。我们为什么管汽车叫"汽车",还不是因为这种车在我们眼里是"喷汽的车",而不像"马车 – 马拉的车"那样车尾没有任何气体喷出吗?
也就是说,其实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对词汇的定义,最初的作用其实无非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对世间事物的认知。而最为便捷的认知界定,就是我们对该"新兴事物"的首次接触的逻辑感受。要知道,语言最终还是人类自己定义,并用作相互交流的工具的。没有哪个人会创造出某个词汇,或是表达出某个语句,最终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困难的记住或表述某件事物的。人们创造语言都是为了便于使用语言来表达所指事物。所以,其实我们的词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必然是有着某种"逻辑关系"的,而这一"逻辑关系"的根源,最终还是源于"人的认知思维"
引出思维逻辑角度不同导致表意角度不同
然而,人与人的思维往往是不一样的。正如上例中"automobile – 汽车",我们东方人在最初看到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车后面会喷汽",而对于西方人而言,西方人看到这个东西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东西自己会动",虽然同样是对"同一事物"的第一感受,我们和西方人的观察和认知的角度却各有侧重不同。于是,也就造成了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在我们和西方人的表达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表述。虽然说无论是"automobile"还是"汽车",最终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但从人的思维根源上讲,这二者在一开始却是毫无关系的两个表述。应该说,当西方人第一次看到automobile的时候,他们也许只是注意到了它不同于马车的"自己会跑",而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新车"会喷汽"。而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汽车"的时候,也许只是注意到了它"会喷汽",而并没有想到拿它和原来的马车相比较来得出"自己会跑"的结论或说是感悟。也就是说,这两个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在人们认识该事物之初其实并没有直接经过碰撞,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而言,这两种表述如果没有"automobile – 汽车"这样东西作为中间媒介,其实本来就是完全不相干两个概念。只是由于这个"中间事物"的存在,"automobile"才被解释为"汽车",而"汽车"也才会被解释成"automobile"
Briefcase
英文思维本身与中文思维无关:故不能以中文解释为依据来机械理解英文单词
再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例来说明问题。单词briefcase,我们在词典中查得的解释为"公文包",难道这个单词的最初表意真的就是"放公文的包"吗?看看这个单词的词形,想想到底西方人为什么关"公文包"叫"briefcase"呀?或者说,但西方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所谓的briefcase的时候,他们对其的第一印象到底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人的表意中,case有"手提箱包"的意思。那么什么叫brief呢?在英语中,brief这个单词表示"简短地,一闪而过"的概念,由此概念便可以引申表示为"简洁、简明",进而可以表示"简单"的意思。那么brief - case顾名思义,也就是指那些设计比较"简单"的"箱包"。之所以说其"简单",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箱包只是用来放置"纸质公文",其间只需"简单夹层"便可,而不需要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于是,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第一个使用"briefcase"的人,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新型箱包"之时,他使用这个"称呼"想要告诉别人的,也许只是"这个case很brief"而已,而与这个箱包是否是用来"放置公文"的并无任何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单词"briefcase"的本意和我们心目中所谓"公文包"的这个概念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碰巧西方人说的"简单包包"就是指东方人所说得"放公文的包",这个"briefcase"才会被人为的"定义和解释"为"公文包"的。
所以,其实就"词汇表述"本身而言,我们所谓的"解释",无论是"中文解释"还是"英文解释",说到底都只是另外一种语言对"同样一件事物"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只是也许这两种表达由于人们的认识思维角度从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而导致其各有差异。也就是说,其实就语言表述而言,任何一方的解释都不应该是另一方语言的认知标准。或者说,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的最终目的和标准绝不应该只是背出其"中文解释",因为,其实"中文解释"对"西方词汇"而言,也许只是我们东方人"人为定义"的"意思表示",而并非西方人真正的"表述原意"。如果只是一味的浅层次的去机械识记或背诵我们的所谓"中文解释",也许只是在把我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强加到别人的"逻辑表意"之上,以取代他们最初的"表意目的",最终也便无法真正意义上深层次的通过"语言表述"去真正理解别人的"表意逻辑"和"表意目的",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的"真实表意"。
而且,从上例我们还可以看出,就人的思维逻辑过程而言,也许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思维角度,但无论是那种思维角度,其思维实质都是一样的,就好比西方人管"汽车"叫"auto – mobile"是因为看到它"自己会移动",而东方人管"automobile"叫"汽车"是因为看到这种"车"会"喷汽";同是一个"箱包",西方人会因为它"结构简单"而称其为"brief – case",东方人却因为它"用来放置公文"而叫它"公文包";bicycle。虽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我们对一件事物的命名,都是源于对其显而易见的第一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第一次使用一个"新词汇"来试图表达一件"新事物",这个"新词汇"必然包含着人们对这个"新事物"的"最初印象",乃至对这种印象的最初的"逻辑思考"。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所学词汇进行深入感悟和分析,揭示出其背后所透射出来的人们对周遭事物的最初"认知过程和思维逻辑",则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我们便都能触及到其表意实质,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该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表示了
于是,通过对上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无论是中文词汇还是英文词汇,其产生的过程其实都是人们对某个新生事物的认知的逻辑过程,而其所产生的"新词汇",其实也都只是以某种方式来反映出人们对该新生事物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所以,要想真正意义上了解和掌握一个单词,就必须要掌握其最终的"根本表意",也就是要了解这个单词在产生之初,其背后所隐含的人们对相应事物的"认知思维和逻辑"。然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角度毕竟有所不同,对于同样一件事物,自然会由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而产生不同的"用词表述"。虽然不同的"用词表述"所指"事物"最终相同,但却是源于不同的"思维逻辑和过程",其"思维本质"实质上并无直接关系。所以,单纯了解和记忆词典上的所谓"中文解释",绝不等于真正意义上习得"英文单词",那就是因为"中文解释"本身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东方人以我们的思维角度对"某一事物"所做的认知或描述而已。单纯的了解和记忆"中文解释",也许只是有助于你知晓"英文单词"最终所指那个 "事物",而对于真正意义上了解西方人对于这个"事物"的"思维认知和逻辑"其实并无直接的帮助和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掌握,乃至今后能够自如的运用所学的单词,我们就必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了解该"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还要学会思考和分析该"英文单词"为什么对应"中文解释"。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分析了东西方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思维差异",才能真正意义上认知和理解西方人的"思维逻辑",从而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这个单词的"真实表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呢?或者说,如果"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告诉我们西方人在表述这个单词时的"真实所想",我们又何以才能真正知晓和了解西方人在表述这个"英文单词"时,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英文单词本身就能呈现出表意逻辑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虽然说英文是表形的语言,但英文单词本身的构成却依然是出于人们表意的需要。前面已经提到,没有哪个人会创造出某个词汇,或是表达出某个语句,最终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困难的记住或表述某件事物的。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为便利,词汇或语句的构成必然会符合人们自身的"思维逻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对单词本身的认知和感悟,而不再是通过完全单纯依赖"中文解释",来真正逻辑的感知和察觉到这些表达背后所隐含着的人们的"表意逻辑",进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语言背后表述者的"真实意思表示"。
review / return
视词汇本身 – 感悟逻辑表意
就好比,我们都熟知单词return和review,我们也都知道这两个单词的"中文解释:return返回、恢复、归还…和review复习",但有谁想过这两个单词为什么是那样的解释吗?或者说,我们能否从单词本身,而不是从其中文解释中体会出,人们在使用这两个单词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要我们做什么吗?
return
先说return,我们都知道单词turn最根本的意思表示是指"转向",那么什么叫return呢?re-turn就是指你turn了一下以后return一下,那请问是不是又"turn回来"了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return有"返回、恢复、归还"等意思。说到底,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其所表示的意思最终无非就是指"回到变化前的最初状态"而已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词根词缀"的表意作用。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应该说我们早已熟悉,也已经在词汇讲解中引入了这一概念。然而,我们目前对于词根词缀的讲授也许依然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只是就词论词的告诉学习者词根词缀的表意存在和外在机械构成。
就如同return,我们只是告诉学生return有"返回、恢复、归还…"等表意,最多通过该词汇,告知学生"词缀re -"的表意含有"重复、再来一遍"的意思,而很少会有深入的分析为何return会因为有这一"词缀re -"而能够表述"返回、恢复、归还…"等意思的逻辑上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对词汇的理解或讲授,其实还并未真正意义上涉及如何透过词根词缀,来揭示出词汇背后的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的"表意逻辑"。而事实上,"词根词缀"的这种构成,其本身就能告诉我们单词最根本的"逻辑表意",对于我们而言,根本不需要去通过"中文解释"来认知词汇,而完全可以直接通过对"词根词缀的内在逻辑"的分析来真正"逻辑的理解词义"。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对词根词缀的深入逻辑分析,来真正意义上揭示出词根词缀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的"表意逻辑"。我们能否透过词汇的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来真正体悟到单词的"内在表意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词根词缀"这一结构的表面认知和讲授
review
再来看单词review。这是一个对于这个我们的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的单词了,我们每天都在要求学生review我们所学过的课程。然而,我们却只是告诉学生:review是"复习"的意思,有谁想过,review为什么是指"复习"吗?
首先,通过之前对return的逻辑分析,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到"词缀re-"有"再一次…、重复做…"的含义了,我们同样也已经知道单词view有"视野、观看"的意思表示。那么,什么是review也就自然显而易见了。顾名思义,re — view,是不是叫你"view完了一遍以后re- view一遍"呀?那么这个"再view一遍"的概念用在学习上,是不是指"让你复习"呀?
其实,这就是所谓对词根词缀的"表意逻辑分析"。在单词的构成中,之所以会出现所谓"词根词缀",就是因为每个单词的形成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源于表述者的"逻辑思维"。。而通过"词根词缀"这一构成方式,词汇便可以以最为简明的方式,将其背后"表述者的思维逻辑"得以更为直接的呈现出来。对于西方人而言,其实"词根词缀"的概念就犹如我们中国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一般,对于词汇的表意起着逻辑认知上的"表意指引"作用,并能够以此来有助于我们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更为直接的进行"互通思维"。
discount
真正理解语言内在表意逻辑的作用:有助逻辑运用
在英语中,类似这样有着的"偏旁部首"的"合体字"是很多的,例如单词discount。如果我们单纯背诵其"中文解释:打折、折扣",那么对于该单词而言,其实我们并未真正意义上理解其意思表示。其实,所谓discount,就是dis— count。于是,当我们在表述"打折"的含义时,中英文的"表意逻辑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从语言背后人们的表意意图和思维角度而言,中文表意中所谓"打9折",其实是要告诉你这件商品要收取90%的价款。而英文中表意中的所谓"10% discount"却是侧重于告诉你,这件商品的10%的价格discount了。于是,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西方人在表达discount时的最终"表意目的"和"思维逻辑"后,试想我们的学生还会犯"打8折 = 80% discount"这样低级的逻辑错误吗?
这就是所谓"语言背后人的思维逻辑"对于认知和理解语言表述所起到的作用,只有当你真正意义上感悟和体会到这一"人的思维和逻辑",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乃至掌握"人的语言"。就好比最典型的"合体单词bicycle",如果只是单纯背诵"中文解释:自行车",对认知该单词的"本意"表达其实并无多大益处。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单词本身的"词根词缀",来认知该单词的"最初表述意图"仅是指"两个轮子",我们就能真正意义上认知和理解这个单词为什么会解释为"自行车"了,因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是真正领悟到了语言背后人们的"所思所想",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单词的"根本表意"。
其实,从根本上讲,"人的语言"来源于"人的思维",而又成形于"人们思维的逻辑"。因此,语言的这一"内在逻辑"现象,不仅对于真正理解上述这些有着的"偏旁部首"的合体字的"表意成形"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掌握前例中类似auto-mobile和brief-case那样的"非词根词缀"类的合体字也同样会产生其自然的效用。而且,由于类似单词classroom这样的"组合字",其构词最初的"逻辑来源"本来就只是简单的将两个已有的"表意词汇"根据"思维逻辑"直接机械的前后搭配,组成一个新的表意词汇。所以,此类词汇,其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表意逻辑"其实会更为直接和明显。关键依然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透过其"词汇外在构成",来感悟和体会到其真正的"词汇内在表意逻辑",进而真正了解到说话人最初的"表意目的"。
copyright
如何从词形感受分析揭示表意逻辑:不考虑中文解释 – 真正了解其意
其实,只有运用这样的"逻辑分析"方法来认知和理解我们平时所学的词汇,才能真正意义上揭示其语言表达背后人的"逻辑思维",也才能真正意义上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语言表述最终所要表达的"根本表意目的和实质"。就好比另一个熟悉的单词"copyright"。如果单纯背诵"中文解释",我们都知道copyright是 "版权"的意思。可是,又有谁能够确切的体会到copyright这个单词究竟是在表述一个怎样的"概念"吗?。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方式来对copyright这个单词进行注解和诠释,但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和体会copyright这个单词本身,就不难会有所感悟。所谓copy-right,不就是指能够copy的right吗?而有了对某本著作或作品的"copy的right",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所谓对某本著作或作品有了"版权"了吗?,
这就是所谓对语言表述背后人们内在的"思维"及其"逻辑"进行实质性分析的方法,其实有的时候词汇本身的构成就已经显示出其内在的这种"表意思维和逻辑"了,只是也许我们没有所察觉,或者没有将着眼点侧重于其上而已。我们的学习或教学,也许只是贪图一时最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 – 查字典-记解释"而忽略了这一所谓"解释"的真正来源 – 词汇表意背后人的"思维和逻辑",而导致我们最终只能死记硬背,却并未得其"表意实质"。试想,如果能够认识到copyright这一单词的"内在逻辑表意实质"其实只是指"copy的right",如果某人问你"Do you have copyright?"时我们能够体悟到他的问题最终只是在问你"Do you have the right to copy?"时,我们还需要去记忆和背诵copyright的中文解释是"版权"吗?
进行如此分析后,不知道大家对copyright这个单词的理解是否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也许其表意依然能被解释为所谓"版权",但我们换了一个思考的角度,换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就会对这一单词有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而且,由于每个词汇的表意最终都是源于人的思维,所以其实无论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有着词根词缀的"合体字"或是"组合字",还是我们下面将要提到的所谓"独体字",都无不能反映出其背后"人的思维逻辑",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其背后语言的这些"表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