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曲 波尔卡舞曲 幽默曲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24 20:31:58
分享:
波尔卡舞曲,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这种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常用三部曲式写成。速度较快,音乐性格轻快活泼,优美生动。1830年前后起源于捷克民间,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风行于整个欧洲。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均作有著名的波尔卡作品。《闲聊波尔卡》〈唧唧喳喳波尔卡〉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58年。全曲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愉快地闲聊的情景。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2/4拍。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旋律。这一用倚音构成的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刻画了一群唧唧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的音乐形象。在接着的其他段落中,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使乐曲显得细碎活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同时,乐曲还采用顿音、重音等演奏法,进一步突出了妇女们说笑声中各种不同的特点。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愤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三分钟。〈安娜波尔卡〉作于1852年。其父亦作有一首同名波尔卡。乐曲采用带引子和结尾的复三部曲式。由于主要主题出现次数较多,乐曲还带有回旋曲式的特点。在四小节的引子之后,是乐曲的主要主题:采用先紧后松的节奏,使乐曲充满了轻巧的活力和活泼欢快的情绪。随后是由短促华丽的倚音和生动活泼的跳进音程写成的旋律,音乐情绪具有欢快而又诙谐的色彩经过四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再现主要主题。乐曲的第二部分是采用两个新的音乐素材写成的二部曲式,音乐性格有所不同。然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最后以轻松而热烈的结尾终曲。演奏时间约4分钟。《电闪雷鸣波尔卡》是作者一生所作一百多首波尔卡舞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1868年为狂欢节而作。题献给维也纳艺术家协会。作者采用标题性波尔卡舞曲常用的描绘性的表现手法,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突出了舞曲的标题形象。乐曲采用ABA的三部曲式。4小节引子之后,出现了快速的主题。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和不稳定音的运用,以及运用附点和休止符组成的同音反复的音调,使乐曲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这一主题的发展中,时而响起定音鼓奏出的低沉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远方的雷鸣。然后出现另一段强而有力的音乐。经过4小节过渡后,乐曲出现中间部的主题。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曲,作于1858年,管弦波尔卡舞曲。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快板,2/4拍。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这一用倚音构成的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之后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氛中结束。舞曲旋律波尔卡是十九世纪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民间舞。波尔卡在波希米亚语中是“半”字的意思,说明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活泼欢快的舞蹈。《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来自民间,经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为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受到人们欢迎。从技巧上看,它并不难,但能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因此,不论是专业或业余的单簧管演奏者都喜欢演奏它。《单簧管波尔卡》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单簧管独奏曲。本曲为回旋曲式,在钢琴奏出的三个响亮有力的和弦之后,单簧管以坚定明亮的音色,快速地奏出这第一主题:1=bB2/4旋律先以主和弦上行的琵音进行,然后以属七和弦下行的琵音结束,使音乐非常有生气。在这个主题反复一次后,出现了第二个主题。1=F2/4这个主题的调性从bB大调转到F大调,在旋律上虽然和第一个主题没有十分明显的对比,但三连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更加活跃。按着第一个主题再次反复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主题1=bE2/4这个主题曲四个乐句组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在调性上也从bB大调转为bE大调,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第一主题又一次出现,结束乐曲。全曲轻松活泼、情趣诙谐、旋律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特点: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单簧管—别称:黑管,或克拉管,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常见的调:降B调和A调。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实用音域:小字组D-小字三组F。实用音域:小字组D_小字三组。结构组成:哨头,小筒,主体管,喇叭口,和机械音键系统。乐器特色: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单木管乐器的一种,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是可装拆的喇叭口,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在吹口处固定一个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簧片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号角和风笛,一般认为是从一种类似竖笛的单簧片乐器芦笛演变而来。现代的单簧管是德国笛子制作人约翰·丹纳)在1690年发明的,此后屡经改进,最终由德国长笛演奏家特奥巴尔德·波姆定型。单簧管除降B调外,常用的还有降E调小单簧管和音区向下延伸的中音单簧管、巴塞特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和最低音单簧管等。传统上,单簧管是木制的,考究的单簧管一度是用象牙制作的,但如今已普遍采用塑料制作。单簧管的性能十分灵活,可以轻松地演奏掠过多个音阶的长音,且以能连续吹出琶音著称,用于独奏极富表现力。莫扎特是第一位在交响乐中采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他觉得这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最早为人所知的单簧管音乐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罗杰出版的曲集内。从大约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弦乐队采用。现代单簧管则是在1800-1850年发展而成的。单簧管族的其他乐器有:最高音单簧管:有F、bE、D3种调,比常规bB调单簧管分别高五度、四度、三度,以bE调为常见,在军乐队中它是必备的乐器。中音单簧管:有bE与F调。另约制于1760年的巴塞特单簧管,改良的巴塞特单簧管为F调,比bE调单簧管高一个音,外形很略小的低音单簧管,喇叭口朝上。低音单簧管:比单簧管低八度,外形似萨克斯管,哨嘴管弯曲,喇叭口朝上,记谱用低音谱表。Л.И.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中有出色的谱例。倍低音单簧管,bB调,比低音单簧管低一个八度,是军乐队的标准乐器。小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w0537hsk997.html幽默曲: 幽默曲又名滑稽曲,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精致的器乐曲。其性质与戏谑曲相似,但节奏不限于3拍子,它也是器乐独奏曲的体裁。R.舒曼的降 B大调《幽默曲》和安东·德沃夏克的八首《幽默曲》都是钢琴作品。安东·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作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此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内拉霍奇夫斯镇,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全名《e 小调第九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第4交响曲》、《第7交响曲》、《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阿米达》,以及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等等。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q0168lzdakn.html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