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连载张召忠的专著《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
战争形态的本质性区别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理论,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入手,来分析机械化战争与信息化战争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把握两种战争形态的本质性区别。总的来看,这些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作战要素的评估。在生产要素方面,工业时代多依赖土地、劳力、原料和资本等有限的物质资源,而信息时代则转向数据、信息、图像、符号、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资源。
如果把生产要素比作战斗力要素,那么机械化战争中主要依赖于坦克、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以及火炮、导弹、炸弹等火力杀伤武器,而信息化战争中则转向C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平台,知识成为提高战斗力的核心和关键性要素。
信息化战争中,毁灭的要素以知识为主,知识的标志是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具备发射后不管和自主攻击能力巡航导弹,能够把人的智能、谋略、思维与目标特征、飞行路线的选择、沿途防御点的规避等综合嵌入弹体计算机系统,把知识转化为火力和摧毁力。
信息和知识具有无形的价值,以信息为基础的武器减少了弹药消耗,提高了命中精度,节约了物资投入,增加了破坏威力,这样的作战效能是难以量化的。
作战效能的度量。在价值度量方面,工业时代的建筑物、机器、股票和库存物资是衡量价值的标准,而信息时代衡量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策略和经营,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头脑和数据库中的观念、洞察力、信息及公司控制的专利权。
如果把价值度量比作作战效能,那么在机械化战争中,衡量作战效能和战争胜负的指标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数量,摧毁敌人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和舰艇的数量,攻占敌人阵地、防线和城镇的数量等等,这些数量越多,作战效能越高,战争就越能获取胜利。
信息化战争则不同,强调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通过震慑而达成作战目的,强调斩首为主而不再是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再把攻城掠地、摧毁敌人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作为战争胜负和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关键性指标是攻心夺气,通过信息战、心理战改变敌人的认知体系,使之不战、少战或小战而胜。伊拉克战争中的巴格达之战及后期的地面作战,突显出这方面的特征。
力量标准的界定。在生产模式上,工业时代往往是把人员和机器都集中在厂房内进行大规模生产,主要是依靠人类的体能、低技能和机器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的相互替代性较强;而信息时代则倾向于非大规模化和多样化生产,主要依靠人员的智能,相互之间难以替代,花费和投入也相应增大。
如果把生产模式比作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运用,那么,在机械化战争中作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战斗员和武器装备数量的多少,人员对武器装备操作和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兵力机动和集结的状况。
步兵对于枪械、机械手对于机器的掌握和控制可能并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凭着自己的勇敢无畏和敬业精神,在数量规模占优势的情况下,照样能够打赢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中的步兵不再是扣动扳机那样简单,他们是用单兵防护系统、单兵进攻武器系统、单兵侦察监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武装起来的数字化士兵,只有体力没有头脑不会操作计算机的勇士在信息化战争中将成为危险的目标,不要说打仗连生存都很困难。
能够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无人机是在地面人员的操控下完成任务的,战斧式巡航导弹是预置攻击程序和嵌入式软件之后才具备自主式攻击能力的。所以,信息化战争中的战斗员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要求他们应该具备科学家、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因为知识成为制胜的关键。
指挥体系的构成。在组织机构方面,工业时代都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具体表现为大而全的官僚主义体制;信息时代则是全新的矩阵式结构和特别项目小组等,呈现扁平化趋势。由于生产要素、生产模式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从根本上加速了运营和交易的步伐,速度经济代替了规模经济,时间更加宝贵,边干边作决定已经来不及,实时决策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把组织机构比作军队指挥体制,那么在机械化战争中,则表现为纵向树状体制,烟囱林立,程序复杂,臃肿不堪,活动笨拙,效率低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和树状体制是一种上下贯通、基础雄厚、根系发达的纵向体制,信息按照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纵向模式传递,逐级指挥成为机械化战争的典型指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