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革命 中国唯一一位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外交家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3:27:36
分享: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现在的中国人,只能通过史书、图片等了解当年巴黎公社的斗争情景。

然而,清末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碰巧在巴黎目击了这一伟大事件,并留下了宝贵的记述,此人名叫张德彝。

“巴黎公社”最早的译名,是出自清朝外交家张德彝《三述奇》一书。

张德彝是辽宁铁岭人,清道光二十七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他自幼家境贫困,在舅父的帮助下读了一点私塾。但他"性聪颖......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读书刻苦,锲而不舍。

在十五岁那年,张德彝凭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考上了当时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是这所学校仅有的十名学员之一。经三年苦读,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张德彝

1866年,清同治五年,是中外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年,张德彝19岁时被清政府委派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去欧洲观光。他随团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饱览了世界风情。

在闭关自守的清王朝之外,竟有如此文明开化的另一天地!这活生生的现实使张德彝大开眼界。

本来这次派人员出国,清政府目的是为了了解洋人内情,"探其利弊",但是张德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泰西新奇文化的观察上,其中对戏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回国后,张德彝写出《航海述奇》,详细记载了他的观察见闻,许多戏剧活动的记载形象记述了欧洲戏剧活动盛况。他是我国第一个介绍欧美戏剧的人。

1870年六月,中国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在列强的压迫下,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前往法国赔礼道歉,张德彝作为翻译随行。

1870年11月16日,他们从上海出洋到法国后,正赶上普法战争。法国政府无法接待他们,他们只好在马赛等着。

1871年3月15日,崇厚派张德彝前往巴黎打听时局。3月17日,张德彝到达巴黎,正好赶上巴黎工人将于18日举行巴黎公社起义。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中国还处于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外交流极少,在中国国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反映。但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前一天,恰好张德明进入巴黎,成了这场社会变革的目击者。

3月18日,张德彝记下了梯也尔召开军事会议,派遣军队进攻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巴黎城北蒙特马尔等处的事件,以及政府军在人民力量的感召下倒戈,活捉泰康特将军等高级官员的情景。

3月19日,张德彝记下了巴黎工人起义后,梯也尔逃奔凡尔赛的情景。他尤其记下了巴黎公社起义者被俘后,视死如归的情景,感人至深。

3月20日,张德彝赶到凡尔赛目睹许多起义群众被押往凡尔赛。他记载道:“其中有女子两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

6月3日,张德彝又从凡尔赛到巴黎,目睹了反对派追捕屠杀起义者的情景。他在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有1800余起义者被押向刑场,其中妇女有百余名,虽被手臂被缚,而气象轩昂,无一毫袅娜态”。

此外,张德彝在这一时期的日记中还描述了巴黎街垒的情景:“在小巷口,往往有石头、松土、桌子、木箱、塞满零碎杂物的篮子筑成了围墙,子弹穿不透”。他描述军人把被俘的公社战士“用黑带蒙住眼睛枪杀”的情景尤其使人惊心动魄。

张德彝一生到过欧洲和美国,在外国度过了整整27个年头,并写了大量日记。他把这些日记命名为《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一直到《八述奇》,总字大约200万字。

其中《三述奇》中大量记载了巴黎公社的史实。

张德彝作为一个中国人,以客观的笔墨描写出巴黎公社起义的伟大壮举,成为东方人记载巴黎公社的不可多得的史料和见证。

1876年,张德彝随公使作译官驻英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公使;

1887年,张德彝任随员又去法国;1896年任参赞到日本;1902年受赏二品官衔,出任英国大使,1906年功告回国;

1904年,张德彝代表清政府在英国伦敦签定《保工章程》,没有给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惊奇的是,张德彝还曾任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

辛亥革命以后,张德彝于1918年病故于北京,享年72岁。

张德彝无愧于十九世纪的旅游家,作家,书法家,外交家,翻译家称号,他留下的许多历史珍贵史料值得大家去研究,去学习。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