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流感 疫情之下,别忘了韩国电影《流感》带给我们的启示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8 15:48:16
分享:

电影画面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一部医学题材电影再加上专业的解读,对于公民健康教育甚至可以起到“不是专家胜似专家”的作用。今天,我们邀请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万辉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彭骏,带大家一起分享韩国电影《流感》带给我们的健康教育启示。

是什么

认识病原体

面对一次新疫情,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是什么引发了这场大疫?也就是病原体的问题。韩国电影《流感》为我们描述的是一种变异后的H5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H5N1病毒,禽流感病毒的某个亚型,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但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确切证据。影片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将变异后的H5N1病毒打造成传染性更强的超级大boss,发病率更高,致死性更强,人群感染也更惨烈。

影片为我们详细描述了H5N1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患者流感样症状起病,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躁狂、谵妄等,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其中,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不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特写镜头,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幕婚礼现场,新娘宣誓的中途突然剧烈咳嗽、大量咯血,随即晕厥在丈夫怀中,雪白的婚纱沾满了鲜血,生命在最绚烂的时候猝然消逝,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新娘大咯血后休克

为什么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

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看见身边亲人一个个倒下,内心除了恐慌,恐怕问得最多的还是:他们为什么会被感染?也就是传播途径的问题。病毒的传播途径通常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医源性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等。

事实上,H5N1禽流感虽然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需有密切接触家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史,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确切依据。然而,影片将病原体处理为变异后的H5N1病毒,增加了呼吸道飞沫传播途径,从艺术加工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必拘泥于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问题,权当了解经过飞沫呼吸道传播这种方式,对于公民健康教育而言也是有益。

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谈话等方式排出携带病毒的分泌物和飞沫,易感人群吸入后产生感染的传播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飞沫接触。一次喷嚏,会喷出10000 个飞沫,最远可传8米,一次咳嗽,咳出1000~2000个飞沫,最远可传6米,即使是平静地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约500个飞沫。那些100 微米以上的大飞沫因为自重原因,会在10 秒内落地,而小的干燥的飞沫核,则会由上皮细胞蛋白质包裹着病毒一直漂荡在空气中。

以上关于飞沫的知识,仅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让我们真正去了解和认识,而电影《流感》就借助高速摄影、飞沫显影以及慢速播放,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飞沫传播的动画效果。

对于这些细小的微米级颗粒,尽管我们的肉眼无法识别,但是摄像机却能将其标记成一个个光点,让观众只看一眼就会立即被惊到:原来我们每咳嗽一声或者每打一个喷嚏,能释放出这么多飞沫,倘若携带病毒的话那会传染多少人?在电影《流感》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头是第一个感染者,他因咳嗽去药店买药,短短几分钟内传染了身边的药师、学生、孩子、母亲和老人等10余人,很快感染人数呈指数级上升,最终受累人群达到数万人,整个盆塘地区呈现出丧尸一般的末日气氛。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此时一个无声胜有声的镜头,胜过了任何说教,对于公民的健康教育而言,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医学科普课程。

一次咳嗽喷出的飞沫

怎么办

科学有效应对疫情

身处疫情当中,普通人能做的不外乎就是做好防护、注意隔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做好防护,最重要的就是戴好口罩。电影《流感》展示了多种口罩类型,从普通民众的棉布口罩到医护人员的防护口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第一例患者发病入院时,医护人员戴的还是普通医用外科口罩。这种口罩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可过滤超过80%的飞沫核,适合于医疗环境中使用。随后,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女主角发现其症状体征与猪流感类似,医务人员很快换上了N95医用防护口罩。这类口罩能够阻挡至少95%0.3微米级别的微粒,具有较好防护功能。

影片有一个bug,就是部分医务人员的N95口罩有呼吸阀。呼气阀的设计很精巧,吸气时关紧,呼气时打开,如果要维护一个无菌环境,使用有呼气阀 的N95明显是不合适的,因为佩戴者如果被感染的话极有可能呼出病原体传染其他人。

接下来,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医务人员除了帽子、口罩,又戴上了护目镜。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女主角佩戴的所谓“呼吸器”,其实就是一个雾化面罩,并不具备任何防疫功能。因为电影需要让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情,必须使用透明的“口罩”,所以只能采用一个雾化面罩作为道具,这种面罩由于下端和空气连通,未经过任何过滤装置,因此没有任何防毒作用。

不起过滤防毒作用的“呼吸器”

再接下来,经过媒体的新闻报道,普通民众也陆续戴上了口罩。不过这时由于资源有限,民众可选择的种类就不多了,比如女主角的女儿就只能戴上棉布口罩,这类口罩纤维孔径较大,只能阻挡80%烟尘粉末等10微米以上的大颗粒,对于1微米以下的飞沫核捕获率低于20%,防护功能实在有限。

注意隔离,除了自我隔离,必要的时候也会采取区域性隔离。对于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越早隔离,就能越早防止病情恶化和疾病扩散。隔离的本质是切断传播途径。虽然隔离的方法看起来不近人情,却是自古以来控制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措施。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隔离盆塘地区后的众生百态,国与国之间、军队与平民之间、医学家与政治家之间,上演了各种斗争和人性的考验。

对症支持。简单说就是没有抗病毒的特效药,主要是对症处理,比如当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或休克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除了加强营养、血氧监测和呼吸支持外,还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产生。如果病程在2周以内,及时给予患者恢复期血浆,有可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因此,影片最后设计了一个非常冒险的乐观结尾:主角为女儿注射了未经检测的幸存者血浆,小女孩最后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作为希望的种子,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客观来说,这个结尾有点儿理想主义。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自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包括检测、灭活、封装、无菌试验等一系列安全性检测和病毒灭活工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从采集血浆、检测合格到用于临床治疗,中间至少需要7天时间。

注射未经检测的幸存者血浆

电影《流感》拍摄于2013年,其中既有事实的影子,也有虚构的内容,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也有些情节还不够专业严谨。我们和大家一起分析这部影片的初衷,是想从医学的角度引导大家在观影过程中学习一些科普知识,避免我们在同样的地方跌倒第二次。同时我们也倡导利用电影等越来越鲜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使群众的健康素养快速得到明显提高。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其本质是人和大自然的赛跑。人类每发现一种治疗传染病的办法,就会催生一种新的病原体变异。传染病不会彻底消失,它只会隔一段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波动性出现。

因此,经历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加强传染病、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研究和投入。要知道,传染病防治就像修筑堤坝,只有不间断加固加高,才能迎接不定期的山洪暴发的考验。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万辉:海军军医大学教授

彭骏: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馆长

来源:健康报文化频道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