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无论民间还是早教领域,都会存在各种顺口溜。比较全面的包括: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抓五握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周岁会走叫爸妈。
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严格遵循这个规律发育的,他们中的有些会略过其中一个步骤,比如很多孩子跳过爬直接学会走。
看起来,这些孩子跟其他的同龄孩子并无区别,甚至还有的人会说这样的孩子更聪明,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而且,宝宝不会爬就会走,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一件好事。
根据早教专家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所做的调查数据,其中90%以上婴儿期都是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的。
而且,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就是爬行。爬得越多的孩子,身体各方面发育得越好,甚至有专家表示最好能让孩子爬够500个小时。
事实上,爬行对孩子来说真的挺重要的,只是父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时孩子趴在地上就哭,不肯练习爬行,妈妈一心软干脆就不让他学了,想着反正将来学会走路就行了。
但如果孩子没有在爬行敏感期学会标准的手膝爬行,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最明显的就是更容易感统失调。
01何为爬行敏感期?敏感期这词,最早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研究动物成长时使用的。
后来,蒙台梭利在进行儿童的研究时,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发育规律和现象,因此在幼儿教育领域也正式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
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地位想必也不用我赘述了,除了敏感期之外,还提出了吸收性心智的概念,如今蒙氏早教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蒙台梭利研究孩子的自然行为时,发现儿童在每个特定的时期都存在某种特殊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他对某项能力非常敏感,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赋予极大的耐心,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
孩子在0~6岁期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敏感期组成的,爬行敏感期就是其中一种。
爬行敏感期在孩子6~9个月之间,这是孩子学习爬行的最佳时期。
简单来说,家长如果能抓住爬行敏感期,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一定会事半功倍。错过后虽然可以弥补,但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02会爬行的孩子和不会爬行的孩子有何不同?事实上,爬行虽然显示的是四肢运动,但它也会同时对大脑和其他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
除了最显著的四肢灵活性、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之外,还会影响肌肉骨骼的发育以及语言思维想象力。
婴幼儿时期会爬的孩子,长大后一般具备这些特征:
手脚灵活,肌肉和骨骼的发育程度好,力气大,性格阳光自信,语言能力更强,学东西更快,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
而直接跳过爬行的孩子,长大后相对来说:
手脚要笨拙一些,抗挫折能力差,易否定自己,身体弱,更自卑。
这些看起来好像不相关,但其实是有道理的。
婴幼儿时期没学会爬行的孩子,如果后期没有补练或进行良好的运动训练,由于手脚不那么协调,成年后学习开车更容易忘记打转向灯,并出现把油门当刹车的错误。
而在学校体测中分数较低的孩子,小时候要么不会爬,要么爬行少,因此在运动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要比爬行时间足够的孩子稍微差一些。
那么,为什么发育过程中有的孩子学会爬行,而有的孩子则不愿意爬行呢?
03不会爬直接会走的孩子,多半出于以下原因1)家长抱得太频繁,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孩子学会爬行也是有条件的,那些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不给他们锻炼机会的父母,在孩子的大运动发育上通常也更加发愁。
孩子的爬行能力需要后天锻炼得来,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很好理解,家长给孩子的锻炼机会越少,孩子学会的可能性自然就越低。
2)给孩子做爬行练习,但方法有错
有的父母也知道爬行对孩子有好处,努力给孩子练习,放他在地上趴着,可问题是孩子一趴在地上就狂哭不止。
这可能也有上一点所说的原因,家长抱多了,孩子就不愿意自己趴着了。父母不忍心看孩子一直哭,又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引导,因此到最后仍是不了了之。
3)天气太冷或宝宝太胖
有时限制宝宝学会爬的在于外界因素,毕竟爬行本身是非常耗费体力的。
若天气太冷,孩子穿得衣服又过多,运动起来不方便,孩子的爬行敏感期撞上了这个时候,要学会爬行的障碍也就更多了。
还有孩子身体太胖,练习起来过于费力,也容易使其放弃。
会爬和不会爬的孩子,在运动姿势和运动偏好上是存在区别的。
既然宝宝不会爬,更容易感统失调,那么“爬行敏感期”我们就一定要利用好了。趁此时机多训练宝宝,对他身体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04如何把握宝宝的爬行敏感期?在早操、健美操甚至一些运动场合,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看起来动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有的就非常不协调了,甚至还会有同手同脚的现象存在。
后者很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做的爬行练习太少,或者没有学会爬行所致。
具体如何把握好宝宝的爬行期,使其克服外界条件或心理因素学会爬行呢?
1)遵循运动首尾规律、分为小步骤练习
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那样,孩子学会动作的大概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
如果孩子在爬行之前抬头、翻身和坐,这三个动作没有学好,那么学习爬行时就会遇到阻碍。
比如孩子到了8个月还不能自己坐稳,就说明他们的腰部可能没有力量,这时让孩子去练习爬行,他肯定会觉得艰难。
因此,要想让宝宝顺利度过爬行敏感期,之前的动作训练就要到位,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腰部手臂力量。
2)做亲子操
孩子出生后,家长可以学习被动操、主被动操的做法,帮助刺激孩子的肌肉骨骼发育。
被动操主要适用于0~3个月的孩子,主被动操适用于3~12个月的孩子。这就跟学习一样,基础打好了,问题就不大了。
3)制造练习氛围
孩子练习爬行时,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因此家长要尽量让孩子认为爬行是件开心的事。
为此,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爬行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让宝宝爬行必须选择他情绪正好、精力和体力正好的时候。
刚喝完奶练习容易吐奶,太饿了宝宝也不愿意爬行,最好选在两顿奶中间。若宝宝当天的兴致不高,也不要强迫他。
4)了解宝宝的爬行进度
宝宝爬行也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采取的动作也不一样,父母要注意观察,并给宝宝充分的帮助。
第一阶段:手腹爬行
孩子用手臂和腹部着地,在原地转圈或者往后退,缺乏脚趾蹬地板的助力。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用手抵住孩子的脚底,试着让他学会向前蹬腿的动作,或者在孩子的前方用玩具逗引,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每次3~5分钟就行。
第二阶段:手膝爬行
这是最累也最难的,因为宝宝需要用自己的膝盖和双手支撑起整个身体,对肌肉和骨骼的要求比较高。若宝宝有困难,可以采用浴巾托腹的方式,利用外力让孩子的手和膝盖着地,让他找到这种爬行姿势的感觉。
第三阶段:手足爬行
前两个阶段学会之后,孩子会自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只用手掌和脚底着地就能爬行。
其实,说到底想让孩子学会好好爬行,重点在于打基础示范和技巧。
若孩子有困难,可以通过抚触的方式锻炼,前面的动作都做好了,到爬行时宝宝仍然兴致不高,父母还可以通过找小伙伴或亲身示范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
平时多让孩子趴一趴,没准他自己就找到感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