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 【技巧】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7 07:29:34
分享:

考向一 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1.污染物:粉尘颗粒、有毒气体、光化学烟雾。

2.污染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条件:气温低,或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风力微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降水少,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沉降。

②地形条件: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人为原因:工业废气、农业农药、交通尾气、生活排放、工业、交通、建筑工地的扬尘。

3.影响危害

破坏大气环境: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等。

危及生物生存。

腐蚀各种事物。

危害人身健康。

4.防治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不断的监督管理。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绿色出行;限号出行。

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具体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清洗煤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减少交通拥堵。

②加强污染气体的净化;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加强城市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回收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覆盖阻挡;对地面的垃圾进行洒水、覆盖、遮挡。

④区域联合:跨区域的需要加强区域联合进行解决。

二、水污染

1.污染原因:排放多,吸收少,净化弱。

自然原因——自净能力:

水量大小、气温高低、流动快慢、水草多少、与外界水域交换的程度。

人为原因:

①工业污水:无节制或处理不到位、不彻底的排放。

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

③农业污水:被化肥、农业等污染的农田退水或随雨水入河。

④石油污染。

2.影响危害

影响饮用水安全、危及人身健康

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导致水污染,造成水资源缺乏。

3.防治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不断的监测、管理;

严禁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关停相关污染企业;

降低排放的毒性废弃物;

重复利用、循环利用;

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进行废水的回收利用;

提高工艺,净化污水,少排、不排废水;

完善城市的净化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

搞好城市绿化工作;

引水调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原因

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废弃物中可能析出污染气体、污水,从而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

2.影响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耕地;占用土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防治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强不断的监测、管理;

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如自带绿色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筷子、餐盒的使用等;

尽量回收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

焚烧法、填埋法、堆肥法。

考向二 生态问题

一、森林

1.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

稳定大气成分。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调节径流。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繁衍物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破坏原因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植被。

3.影响危害

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减少等。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不断的监测。

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区经济结构;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林;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二、草场

1.生态功能:同森林。

2.破坏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火灾。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3.影响危害

导致气候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场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土地荒漠化,形成沙尘天气。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不断的监测、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过度放牧和开垦。

实行禁牧、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合理放牧,严禁滥牧、滥垦、滥挖;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建立饲料基地。

三、湿地

1.形成条件

纬度高,或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地势低洼

来水丰富

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湿地的作用: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

①物质生产: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②大气成分: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成分。

③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④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⑤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⑥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3.破坏原因—湿地萎缩、湿地污染

自然原因: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冰川退缩,水量减少。

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排水开荒、各种建设占用、植被破坏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4.影响危害

气候恶化、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种类减少;矿化度升高,水质变坏。

5.治理措施

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停止围垦、退耕还湖或还沼、还林;疏通河道与湖泊;严禁各种建设占用湿地资源;流域上游建设水土保持林;引水入湖;严禁污染排放;治理污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严禁森林、草地破坏等。

四、沙漠化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②动力条件:多大风;③物质条件:植被少,土质疏松,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②过度樵采;③过度放牧;④过度开垦;⑤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⑥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2.影响危害

造成土地肥力退化,影响农牧业生产。 造成土地裸露,形成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掩埋村庄、道路、各种交通线及水库和灌渠,影响经济的发展。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治理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农作区: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

②牧区:减少水井的数量。③干旱区:加强水资源上、中、下游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Ⅰ绿洲外缘:封沙育草;Ⅱ绿洲前沿:乔、灌木结合;Ⅲ绿洲内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采伐植被。

②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法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田被风沙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成活。

还有石方格沙障法;建设阻沙工程——高立式挡风墙。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合理放牧;②适度开垦;③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推广省柴灶。

工、矿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③土质:土质疏松,或岩石破碎。 ④植被: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陡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

2.影响危害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蓄洪调洪能力减弱,进而诱发洪涝灾害;形成沟谷,破坏土层结构,影响交通和耕种;涵养水源少,水资源缺乏;影响航运;水质变差,水生生物减少。

3.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平整土地,改坡为梯,严禁陡坡开垦;也可以修建鱼鳞坑或蓄水池,减少流速,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沟谷处打坝淤地;修建排水渠等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等。

六、土壤盐碱化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或者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的海水入侵。

2.影响危害

河水、地下水、湿地咸化,盐度上升,水质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附近表土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减少;腐蚀各种建筑设备。

3.治理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拦水、防渗等。

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灌井排—旱季利用井水灌溉,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分降低;同时可增加地下水蓄水容量,有利于缓解夏季洪涝灾害;④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进行围垦养殖。

农业改良措施:改良耕作,轮作、间种套种、等高播种;地膜覆盖。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碱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种草。

七、石漠化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形崎岖,坡度陡;②降水量大且集中;③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土层薄。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结构;③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开矿、建厂、修路等各种建设。

2.影响危害:造成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影响农业产量与质量,缩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3.治理措施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禁陡坡开垦和过度砍伐;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生态移民;

土壤移置搬迁;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八、野生珍贵物种保护的分析思路

1.生态功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2.破坏原因

自然原因: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自然灾害、沿途某种地理事物的阻挡。

人为原因: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某种生产活动对野生物种导致栖息地遭破坏,供觅食、栖息的水域日益退化;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基因交流困难。

3.影响危害

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不断的监测管理;建立大自然保护区。专门留出或建立生态通道,以增加繁殖场所和交流渠道,禁止过度捕捞,实行禁渔期制度;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种苗等;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九、某区域生物入侵的分析思路

1.形成原因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性强,耐性强,入侵潜力大;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能力强;缺乏天敌;当地利用的较少。

2.影响危害

会挤占其他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资源,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会减少其他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分。

会妨碍其他物种的生长,导致物种结构变化。

直接或间接影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治理措施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公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清除或控制其繁殖。

把外来物种进行加工利用。

培育外来物种的天敌。

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技术,有效防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十、生态破坏的高考命题思路分析

1.命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破坏的原因和措施列举。

2.注意不同种类植被、湿地生态功能具有差异性。如橡胶林与热带原始雨林的生态功能差异;淡水湖与咸水湖的生态差异;人工林与次生林生态功能差异;灌丛草甸有与无的生态功能差异。

3.最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某区域人类活动具有特殊性的,要重点分析该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在全国进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生态修复成为高考命题着重点。

考向三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一、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思路

1.面临问题:耕地减少和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耕地资源有限,人口激增,人均耕地少。

人类各种建设占用耕地。

人类过度利用导致的耕地退化。

生态退耕。

3.治理措施

依法节约和保护好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

土壤移植和土壤修复。

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思路

1.面临问题:枯竭,供需矛盾突出;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2.形成原因

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①开采:破坏地表,引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堆放占用土地;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污染;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形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减少等。

②运输与存放: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破坏景观,影响人类健康及生物生长。

③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

滥采滥用,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3.治理措施

污染治理:隔段开采,及时回填;提高矿产开采技术;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运输过程中及时覆盖或者利用专门的运输通道;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加强土地的保护;搞好绿化工作。

应对枯竭、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四、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来源:湘说地理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