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民族 克罗地亚的叛离之路,斯拉夫人为何总是“抱团儿”失败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6 08:00:40
分享: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最终以法国队夺冠降下了帷幕,赛前同样大热的克罗地亚队只能屈居亚军。按理说,克罗地亚队怎么也算得上是八竿子子打得到的(可能自己不承认),斯拉夫人在斯拉夫的土地上作战,但却并未出现应有的“地利人和”,甚至他们还在跟东道主俄罗斯队的争夺四分之一决赛权时,就因为“喊口号”事件闹出了不愉快。到决赛时想必大部分的俄罗斯“体育爱国者”都宁愿支持法国队获胜,也不想让克罗地亚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因夺冠而再次“嚣张”。

好像斯拉夫人除非在一个国家之内,有时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只要分属不同民族就容易彼此看不对眼。不过的确,斯拉夫人本来就不是某个具体的民族实体,像汉族或蒙古族那样。在历史上,斯拉夫族群也从未建立过一个统一的国家。关于于斯拉夫人的最早记载见于罗马文献的描述,他们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地区以东的居民称作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后来日耳曼人受东北亚民族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转移,带动维内德人连锁移动,在这个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混入维内德人中间一起逐渐分化成三大族系,这就是后来的东、西、南三支斯拉夫的雏形。

斯拉夫人主要是指操同一印欧语系的族群,是不是斯拉夫人主要是由语系划分而非血统,东欧地区的日耳曼血统也很多。尽管这个语系其中还化分了十几种分支,有些相近,像中国的北方各地方言;有些相距甚远,比中国普通话地区的人听广东话或上海话还要一头雾水。尤其当欧洲基督教传入斯拉夫地区,伴随着东西教会大分裂,斯拉夫人从文化和宗教上彻底被割裂为两个阵营。东斯拉夫人属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而西斯拉夫人属于以天主教、新教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南斯拉夫人最分裂,分属两边。

十九世纪初期,随着东斯拉夫地区俄国的崛起,常年受欧洲各民族歧视压迫的斯拉夫人意识到民族强大的重要性,俄国战胜拿破仑提升了全体斯拉夫人的“斯拉夫信心”。最早,在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热衷于研究斯拉夫各族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的潮流,并试图通过各民族民歌、传说、方言考据出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这股文化思潮被称作是泛斯拉夫主义。

一些泛斯拉夫主义的狂热分子为了实现在中东欧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四处奔走,甚至还在布拉格召开了一次斯拉夫人代表大会,但在大会上他们才意识到他们根本找不到一种所有斯拉夫人都能听得懂的斯拉夫语言,最后只好用他们联合起来最想对付的敌人的语言——德语才能交流。而且这次大会还在他们的精神旗帜俄国那里遭到了冷遇,历代都患有“集地癖”的沙皇,却好像对东欧斯拉夫地区的土地没那么感冒,从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就有人建议他统一东欧,到了尼古拉一世他才在本国知识分子的蹿腾下终于同意跟泛斯拉夫主义牵手。

可泛斯拉夫主义到了俄国这里就开始变调,俄国之外的那些斯拉夫人一心想着背靠着俄国这棵大树好乘凉,在追求自身独立与自由的同时与其他斯拉夫各民族联合,想得倒是挺美,可这与俄国人所鼓吹的建立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斯拉夫联邦,由俄国人充当斯拉夫人的救世主和领导人的观念根本谈不拢,所以最后也只能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热闹一阵就过去了,但应该也为二战后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阵线打下了一定理论基础。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泛斯拉夫主义的确太乌托邦了,不要说是把东欧这三大支斯拉夫人都统一在一起,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小联邦国家南斯拉夫连本国的统一都那么难以维系。一提起南斯拉夫,很多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护萨拉热窝》。男主角瓦尔特据说是根据现实中的原型塑造的,有说是一位牺牲了的萨拉热窝游击队长,有说干脆说是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的缔造者铁托将军。

铁托本人是克罗地亚人,在电影中扮演瓦尔特的演员日沃伊诺维奇是一位塞尔维亚人,而南斯拉夫正是因为这两大族群主要参与的殊死争斗,最后导致由一个国家分崩离析为7个国家。历史上。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一直由奥地利统治,以信奉天主教和新教为主,属于狭义上的西方文明圈,一直亲欧,分家后的克罗地亚更是奋力摆脱斯拉夫干系。而塞尔维亚人跟俄罗斯人一样信奉东正教,所以比较亲俄。这就不难理解后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种种纠葛了。

地缘政治、人文结构以及贫富不均是导致前南斯拉夫最终的分裂的主要祸端,前南斯拉夫的崩裂还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果,让素有“欧洲的巴西队”之称的南斯拉夫足球队,从此成为历史,巴尔干半岛上诞生那些足球的天才之星只能散落于不同的国家球队,战斗力一度被肢解了不少。前南斯拉夫足球队最后一次出征世界杯赛场是1990年的意大利之夜。

前南斯拉夫主帅奥西姆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常常幻想在1990年的世界杯上,如果我们赢了阿根廷,南斯拉夫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打进了决赛或是半决赛,南斯拉夫又会怎么样。也许如果我们拿了世界杯,就不会有战争了。可能即使我们拿了冠军,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会幻想它会发生,即便它根本不可能发生。。。” 。那一场让前南斯拉人热切期盼的,可以凝聚民心、增强国家荣誉感,从而可能避免战争的胜利并没有适时地出现,他们在四分之一决赛时被阿根廷点球淘汰了。

98年从前南斯拉夫分裂出的克罗地亚队第一次登上世界杯的舞台就夺得了季军,为这个新国家打出了一支强劲的广告。尽管克罗地亚喜欢号称自己不是斯拉夫人,但是他们喜欢将体育与政治或是更宏大的概念挂钩的习惯还是暴露了他们的斯拉夫特质。对于法国队来说,足球冠军可能更多还是足球范畴内的事,而对克罗地亚队就绝对不仅于此,哪怕不再需要拯救自己国家了,声援友国的事也不能停,反正总得找点事,让比赛有所“附丽”赢得才更有价值。然而更想赢往往就过犹不及,也是一种比赛的宿命。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最终以法国队夺冠降下了帷幕,赛前同样大热的克罗地亚队只能屈居亚军。按理说,克罗地亚队怎么也算得上是八竿子子打得到的(可能自己不承认),斯拉夫人在斯拉夫的土地上作战,但却并未出现应有的“地利人和”,甚至他们还在跟东道主俄罗斯队的争夺四分之一决赛权时,就因为“喊口号”事件闹出了不愉快。到决赛时想必大部分的俄罗斯“体育爱国者”都宁愿支持法国队获胜,也不想让克罗地亚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因夺冠而再次“嚣张”。

好像斯拉夫人除非在一个国家之内,有时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只要分属不同民族就容易彼此看不对眼。不过的确,斯拉夫人本来就不是某个具体的民族实体,像汉族或蒙古族那样。在历史上,斯拉夫族群也从未建立过一个统一的国家。关于于斯拉夫人的最早记载见于罗马文献的描述,他们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地区以东的居民称作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后来日耳曼人受东北亚民族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转移,带动维内德人连锁移动,在这个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混入维内德人中间一起逐渐分化成三大族系,这就是后来的东、西、南三支斯拉夫的雏形。

斯拉夫人主要是指操同一印欧语系的族群,是不是斯拉夫人主要是由语系划分而非血统,东欧地区的日耳曼血统也很多。尽管这个语系其中还化分了十几种分支,有些相近,像中国的北方各地方言;有些相距甚远,比中国普通话地区的人听广东话或上海话还要一头雾水。尤其当欧洲基督教传入斯拉夫地区,伴随着东西教会大分裂,斯拉夫人从文化和宗教上彻底被割裂为两个阵营。东斯拉夫人属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而西斯拉夫人属于以天主教、新教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南斯拉夫人最分裂,分属两边。

十九世纪初期,随着东斯拉夫地区俄国的崛起,常年受欧洲各民族歧视压迫的斯拉夫人意识到民族强大的重要性,俄国战胜拿破仑提升了全体斯拉夫人的“斯拉夫信心”。最早,在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热衷于研究斯拉夫各族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的潮流,并试图通过各民族民歌、传说、方言考据出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这股文化思潮被称作是泛斯拉夫主义。

一些泛斯拉夫主义的狂热分子为了实现在中东欧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四处奔走,甚至还在布拉格召开了一次斯拉夫人代表大会,但在大会上他们才意识到他们根本找不到一种所有斯拉夫人都能听得懂的斯拉夫语言,最后只好用他们联合起来最想对付的敌人的语言——德语才能交流。而且这次大会还在他们的精神旗帜俄国那里遭到了冷遇,历代都患有“集地癖”的沙皇,却好像对东欧斯拉夫地区的土地没那么感冒,从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就有人建议他统一东欧,到了尼古拉一世他才在本国知识分子的蹿腾下终于同意跟泛斯拉夫主义牵手。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