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设计:shing
出柜,指性少数群体向亲友公开性倾向的过程。柜子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指代那些由于社会的歧视和误解,让人不得不选择性的戴上面具、关上柜门,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本文讲述了一名双性恋者出柜的真实故事。
父母,否定了我存在的意义
同性恋出柜的故事听多了,我来讲一讲自己的真实故事。我是一名双性恋者,或者说,我的爱情与性别没有特定的关系。
几年前,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妈妈出柜,她的第一个反应是,“双性恋很正常的吧!这个世界上应该很多人都是双性恋啊!”正当我为妈妈的包容而窃喜的时候,她又说到,“这跟你结婚没有冲突的!你可以有很好的姐妹,而且还能结婚!再说了,你不是能喜欢男的吗?”
是的,这就是双性恋出柜的时候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同性恋朋友们出柜不同,双性恋者们的出柜在这个异性婚姻崇拜的中国社会里,似乎不痛不痒。
同性恋亲友会的第一条策略就是,通过告知同志家长们孩子性倾向是先天并且无法改变的,以此倡导家长不要逼迫孩子们进入异性婚姻。很多同性恋的家长们似乎把孩子当作得了一种难以治疗的“病”:既然治不好了,那就勉强接受吧。
可是,双性恋却不能“怪罪于”基因,因此出柜时往往会面临更多质疑。
出柜之后,我和父母的关系陷入了冰点。当我的妈妈发现我已经有了女朋友之后,她最后一丝侥幸的希望破灭了。我不愿意面对我的父母,也不愿意回家,因为家里的气氛非常压抑。我遭受到的更多的是精神暴力和情感绑架。
我的妈妈不止一次说她觉得她的人生完蛋了,甚至活不下去。她悲伤地说,“为什么我对你的这一点点要求,你都无法做到?!你太自私了”。每次,我试图掏心掏肺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痛苦,他们似乎都冷眼相待。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不值得痛苦。我的父亲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这样做让他没有脸面面对父老乡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有抑郁倾向,觉得生无可恋,伴侣关系也非常糟糕,因为我最在意的生养我的父母,否定了我存在的意义。
柜子是什么?
柜子是什么?柜子从何而来?我们对柜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我相信,柜子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指代那些由于社会的歧视和误解,让人不得不选择性的戴上面具、关上柜门,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中国,亲密关系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柜子:早恋的少男少女隐瞒自己的恋情;男生与比自己大的女生交往需要欺骗父母;同性恋在公司上班要假装异性恋;双性恋者在同志社群要假装自己是同性恋不要让别人以为自己是叛徒……
我从自己出柜后得到的反应中,了解到双性恋在社群社会中面对的真实困难。双性恋者被夹在了尴尬的中间,要么方便一点进入异性恋的婚姻,要么在同志社群里面做一个同性恋。
麻烦来自于双性恋者的“流动性”,一旦双性恋者偏离原来的社群,做出了与原来不一样的选择,ta们大多数受到的是歧视和谴责,特别是在同性恋的社群里面,典型的是,很多T会说P最后是会跟男人跑的。
双性恋有必要出柜吗?这是最常听见的问题。很多人说“双性恋没必要出柜,看最后跟谁在一起,如果是异性就更不需要”。但是,为什么人把结婚/稳定伴侣关系当作人生的最后归属?在离婚率和单身率都在上升的中国,离婚和关系破裂的例子不在少数。
人一生的关系是多么的丰富和多元,只以“最后一个伴侣的性别”来讨论应不应该出柜,根本不靠谱,也站不住脚。
与婚姻直接挂钩的爱情观,导致同志社群的分化和不同的策略,也让大多数的双性恋如此困惑。对我来说,直面生命中的偏见和歧视,真实对待不同的关系,尤其重要。
双性恋,甚至比同性恋更不可见
很多人不理解,相比起同性恋者惊天动地的出柜故事,双性恋者这点麻烦算得了什么呢?
人权运动组织的研究表明,由于遭受到社群的隔离和歧视的压力,双性恋者有很高的风险患上抑郁症、癌症和性病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医疗工作者只根据求助者当时的伴侣来判断性倾向,双性恋者可能会遭遇到直接的歧视,这导致一部分双性恋者在求医时隐瞒自己的性倾向,而无法得到准确全面的咨询和治疗。
据我观察,在关于性少数群体的文件中,总是包括LGBT的双性恋群体,可是,这些文件中只是将双性恋者当做一种名词的装饰,并没有关于双性恋者的研究和数据。谈到双性恋者面临的具体问题时候,总是一带而过,或将其等同于同性恋者。
据了解,无论在亚洲国家的同志社群,还是欧美国家,关注双性恋者的组织或者双性恋的具体议题的机构寥寥无几,可同时,认同自己是双性恋或者双性特质的人却是同志社群中最多的。
在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里,双性恋者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不成熟的和不可靠的。双性恋者被夹在单一型向的人群里,既要受到异性恋霸权下的压力,又要面对同性恋的正统性的侵害。这些基于单一性向的霸权中,继续固化着人们对于性与性别的想象,甚至在社群中制造新的不平等。
出柜指南
到底,出柜还是不出柜?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蔡康永在《奇葩说》流泪说的那段话——因为人生是很复杂和不易的,个人去对抗社会的阻力有时候不一定能保存自我。然而只有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同志的模样,大家才了解同志并不是什么“妖怪”。蔡康永说的话真切,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共鸣,包括坐在电脑前看直播的我,泪流满面。
我认为,出柜是完全个人的选择,没有人可以用任何的理由劝你“出”,还是“不要出”。出柜在中国很多时候面对的最大阻力常常来自父母。就像我在出柜之后常常要去面对来自父母的精神暴力和情感绑架。
同语的《亲密关系暴力调查报告》里面指出,拉拉们遭遇来自同性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暴力要低于来自父母的暴力,且大多数暴力发生在出柜之后。
但我并不后悔出柜的选择,因为我们出柜,不是为了逼自己的亲友接受——他们有不接受的权利、你有出柜的权利;我们出柜,是为了表白自己,对自己的亲友卸下最坚厚的盔甲,给他们一次了解你的机会,为爱勇敢地尝试。
做个阳光好同志?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会跟我说,不要着急出柜——要等自己经济独立了、工作稳定、能够承担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才去跟家里出柜,因为自己已经能够承担自己的生活了,才能让家人不要担心。
这个逻辑在中国家庭是很站得住脚的,也是很多人欣赏的做法。不只是对于同志群体来说,异性恋们想要好好谈个恋爱,也要受这样的正统性的束缚。亚洲人要“面子”、对于生老病死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观念,让很多同志觉得,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好”同志,就没有资格出柜。
有伴侣=好出柜?
我的很多拉拉朋友,有了伴侣才会考虑出柜或者形婚,来调和家庭的矛盾。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大家还都是向往一对一稳定的伴侣生活,如果没有找到觉得值得托付的伴侣,大家觉得没有出柜的必要和承担风险,因为会遭到的质问就是如何能够过上、起码接近父辈期待的稳定有人照顾的生活。
对于中国的子女来说,他们以为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有人照顾晚年、有幸福的生活——有些父母的确可以接受。但实际上,父母认为晚年幸福生活的保障是子嗣。所以,中国的同志子女还要解决父母这样的期望,也许通过形婚或者别的方式,但是父母可能不会接受非异性恋婚姻里面抚养的小孩。再怎么说,父母的期待,我们是永远满足不了的。
伴侣也许是我们出柜的重要信心来源,但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出柜的唯一动力。出柜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已经有了伴侣,而少一点来自父母的挑战和反对。
干货!到底怎么样出柜?
+出柜禁忌+出柜推荐书物/电影
出柜支招:
1.可以给父母铺垫同志父母的故事,推荐范坡坡的纪录片《彩虹伴我心》,多使用亲情故事感动人,不要讲科普知识和大道理,父母理智上和情感上恐怕都不能接受;
2.跟父母讲自己的生命故事,从小说起,眼泪哗哗的,一定要哭;
3.如果直面父母很困难,用写信/家书的方式也许会是一个好办法;
4.出柜期间,需要陪伴父母,在他们的身边关注他们的情绪;
5.没有别的招儿了,其实出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清楚地认知你自己并且接受自己,父母接受与否是其次!
出柜禁忌:
1. 离家出走或以死相逼
2. 把男/女朋友直接带回家示威
3. 在父母家不关门OXOX
4. 忌一句话出柜,讲完就算完了,不陪伴不引导父母,任由父母去痛苦,去挣扎
出柜问题请咨询以下机构:
同性恋亲友会2008年6月28日由同志母亲吴幼坚和同性恋者阿强发起成立,为中国的LGBT群体和亲友提供支持服务。同性恋亲友会是一个独立的草根组织,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分部。
网址:http://www.pflag.org.cn
地址:广州天河区天河北路175号祥龙花园晖祥阁2401房
电话:020-38462399
出柜推荐书物/电影:
范坡坡,《彩虹伴我心》
《天佑鲍比》
藕姨,《我的那些同志孩儿》
--------------
作者:焦彤,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