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分析某件事的过程做一个比喻:好比你上班,假设你上班可以选择坐公交、做地铁、开私家车、乘出租车这四种通行方式。我们从一个普通收入的人的角度,以我个人的视角做一个利弊分析。
通常情况下选择坐公交和坐地铁的人较多,那么这两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这样:公交有座的几率高一些,但是行驶速度受到地面交通情况的制约较严重;坐地铁人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行驶速度远快于坐公交。
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不考虑私家车和出租车?
第二,这两样交通工具我如何选择?
第一,我们上下班做通勤,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人以节约资金为先决条件那么开车和乘坐出租车很明显违背了这一基本需求。
第二,如果你的所在城市路况较好,或者你上班时间较为灵活,并且你乘坐的公交车上车有座位的几率偏高那么我就建议你选择乘坐公交车;如果你乘坐地跌比较便利上下班地上交通拥堵严重,并且你以节约交通时间为先,那么考虑地铁。
现在停一下,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在讲什么?
我们分析一件事情,分析他的成因和可推导出的结果,分析他的利弊关系,分析他的影响,首先要先看清楚他的条件是什么。比如上文中我们的问题是“选择适合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那么你的明面条件就是这四个:公交,地铁,家用车,出租车。
好,条件出来了,我们最先排除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作为个体而言最需解决的要素,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是物质要求:因为是上下班,在没有特殊情况外以节约金钱为先。那么家用车和出租车就被首先排除了,那么第二要素是上下班过程的要求,比如我要求1有个座位2我上班时间较为充裕等等,那么我首选公交车,以此类推。
那么这个选择是否具备决定性呢?比如我选定公交车这个解决方式,是否这个方式就是绝对适用于我呢?
我们继续以上文的例子进行说明。
好,我现在选择公交车了,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公交线路改道,要走路的时间多了,那么这个时候我就选择地铁了。又或者我的公司开始为我提供车马费了,我开车的资金成本没有劣势了,那么我可以选择开车,又或者今天我挺着急的,而且去的地方较远我不太熟悉路况,同时公司能够报销我的车马费,这个时候我可以选择出租车。
可是,我做地铁我也不着急,而且我讨厌人多,公交车站虽然能走点路但是走路锻炼身体,更何况一上车我就有坐,那我还是坐公交划算。开车的话我不好停车,而且我要是开车了同事该蹭我车了我不喜欢这样。打车不错,不过我有地图导航也挺方便的。
你又一想,我不开车不打车,我车马费不就花不了了吗?
二次暂停,上面的内容又在说些什么?
当我们选择了确立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后,在反复思量或者问题本身发生了新的变化的时候,最先应该面对的就是新情况下的条件变化和更新。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关注变化和更新的这些条件,对我们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的权衡。
比如条件1公交车是我们先行选定的条件,1发生不利改变是变道,造成的影响是上下班时间延长这个就是变化。条件2的地铁可以弥补不利影响即:不会缩短上下班时间,那么这个影响对我们本身重要吗?
这就要根据你个人的需求而定。比如条件1虽然有了不利影响,但是条件1的优势是有座位,条件2的地铁尽管弥补了条件1的不利影响,但是同样也无法否定条件1的优势即:有座位可以坐。
那么,你的需求首位是舒适?还是便捷?这是你要思考的关键点。
我们上文刚才提到,条件1234对应的四种交通工具是明面条件,那么上文中括号内我还提出了隐含条件,即:特殊的适用性。比如上文提到的车马费的问题。
条件1和2不能完全发挥车马费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公交车还是地铁对于车马费的支出比例远远低于条件3的自驾车和条件4的出租车。请注意这里有一个限定性的条件就是车马费的最大报销比例。我们下文假设这个报销比例满足1234的要求。
那么,我们在文章最初所提出的“以节约资金为首要条件”的需求就发生了质的改变!
特别注意这里!当你的附加条件影响了你的主观选择时,务必要把附加条件的意义最大化,即:如果我不花钱上下班,那么开车和打出租车哪个更适合我呢?
我们继续这个例子。
条件3的自驾车和条件4的出租车成为了我们角逐出行问题的关键,那么开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下班的时候多去几个地方,或者体会驾驶的乐趣,又或者可以去接自己的伴侣孩子。而如果乘坐出租车,不需要我们关注路况问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放松精神。
好了,关于条件3和条件4的取舍,其实反倒是简单的多。
这就取决于你主观意愿的决定和你客观要求的实现。比如我没孩子没爱人,我也懒得开车,那很明显选择4。比如我有爱人有孩子,但是我懒得开车,那么就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上面这篇两千余字的分析,传达了我向诸位建议分析一般问题的三个步骤:
1、明确选择的条件和其实用性的取舍,取舍的标准是利己为先。
2、条件的变化要考虑其特殊性,对于变化的情况要重新评估对自己的影响。
3、尽可能缩小选择的范围,并最终确立多个条件,按照实际需求分门别类的进行选择,尊重特殊性的出现,同时时刻观察问题本身的变化。
以上是我对一般问题有关分析上的建议,我个人认为具备一定的适用性。关于特殊问题和比较复杂的问题的分析,我会根据诸位对本文的关注程度,再行考虑是不是要继续分享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