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飞 全媒体记录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亚飞:行业慕课的发展趋势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4 12:17:15
分享:

6月20-21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的“2016中国MOOC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以“慕课中国标准引领未来新教育”为主题,聚焦中国慕课建设、应用、管理与运营实践。会上,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亚飞以中国高铁领域的慕课为例,深入探究了行业慕课的发展趋势。

2016中国MOOC大会现场

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亚飞

大家好!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关于行业MOOC的一点体会。我虽然来自于高校,但更多的时间在做面向铁路尤其是高铁的一些探讨和知识的搭建。下面我结合铁路的做法,对行业MOOC的发展趋势做一些分享。

我认为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将来会从MOOC到SPOC再到MOOR。所谓的R就是资源和研究,用大规模开放资源这个词定义将来的行业MOOC更为妥当和合适。

现在展现的是行业MOOC,国际上的一些小众平台。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更多提到edX、华文MOOC、学堂在线等,这些所有的MOOC都是基于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的教育。我这里提到的一些东西,包括Lynda、udemy和novoed,更多是面向职业和行业岗位上的人来做的小众平台的开发。底下的列表,是现在从整个国际上看到的一些趋势。

行业MOOC到底应该怎样定位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服务?我认为,行业慕课的本质是要解决行业本身的知识的传递、积累和传播问题。我现在分享的是4个方面的体会,一个是专业知识的沉淀,我们要通过行业MOOC把本行业的知识沉淀下来。第二个是岗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很多基层岗位知识。现在我们面临什么问题?师傅带徒弟,一个徒弟如果碰到一个好的师傅,那么他整个入门门槛就很高。反之,如果他遇不到好的师傅,或者这个行业内某一个师傅不愿意去传承的话,这类知识可能就会断代,或者说这个行业就容易断代,我认为行业慕课要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就是行业慕课的叠加,我们通过行业慕课、行业动态这种传播方式叠加下来。最后一个是岗位晋升的构架,通过行业的方式和手段帮助行业解决岗位晋升的框架及体系的搭建。

第二个事情,我认为从行业慕课来讲,应该构建本行业的“教-学-用”全链条的生态周期。对于职业教育来讲,老师更多是教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也希望自己学的知识将来能够有用武之地。怎么把这几方面连接起来?从行业慕课来讲,我认为是“教学用”全链条的覆盖。

说这么多,行业MOOC到底要做什么?我认为更多应从行业本身需求出发,并不是MOOC本身要给行业推动什么,而是行业需要MOOC做什么。下面结合我们在整个轨道交通领域MOOC的实践,做一下这方面的分享。

整个中国高铁到底市场有多大,高铁人群有多少?我现在说一个数字,中国以前的铁道部,现在的中铁总,包括十八个路局,从业人员有300到400万人,是非常小众的群体。同时,它的外延人群是庞大的,包括我们提到的中车、中铁建、中铁工等,还有我们中国对外做高铁输出的对外援建铁路从业者。

铁路从岗位、职业角度来讲,它的专业技能面临什么问题呢?第一,我用红字标出来,也就是从业人员极度匮乏。中国高铁发展迅猛、四通八达,但在基建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赶鸭子上架。没有高铁专业技能,但是为了铁路运营,必须从既有线上调集大量的人群放到高铁线上,现做现学、边工作边学习。尤其现在整个中国除了高铁建设之外,还在面向轨道交通、地铁、城铁等。从整个从业人群来讲,从业人员的供给不足是很大的问题。因此,从岗位上来讲,员工工作强度非常大,白天已经非常高负荷的工作了,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铁路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比如LED、列车的设计弧度等,看上去很普通其实背后有非常深的专业技能来支撑。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技术,有很多个专业技术组成,这些技能是入门门槛很高的,而且由于铁路涉及到安全,所以它相对来讲是垄断性非常强的行业。

基于我们现在的规模和岗位现状,以及专业特点,我们怎么办?我们的铁路行业师资严重匮乏,简单用线下的传帮带、做培训班已经满足不了铁路大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有一个模式的探讨,那就是利用简单方便和大面积普及的方式来做我们铁路的教学。这时候发现,行业MOOC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分析,基于铁路岗位的五个中心的探索,包括以岗位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专家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以社区为中心。基于经验,可以把社会上的MOOC理论和行业实践需求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在想,如果把MOOC跟铁路的行业结合在一起,能够用MOOC给行业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方式,帮助行业解决迫切的问题或者知识的传送?

第一,基于岗位的晋升教育。也就是说,我可以通过线上或者大面积的科技教育主题,帮助铁路解决岗位教育以及岗位晋升的问题。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MOOC现代化教育,帮助铁路实现售后培训技术的普及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卖一个车出去,不可能把技术人员放到所有的岗位上或者由工程师做面对面的传授,可以把一些东西放到MOOC上来做。

第三,目前我们整个国家在推广“铁路走出去”,具体怎么做?难道说把自己的车开出去?或者说,派大量的销售人员出去宣讲?能不能用别的手段,帮助国家实现国家战略?我们认为MOOC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也就是基于市场推广的产品知识普及。

也是基于这个,我们做了一点尝试和实践。关于“高铁走出去”,我们认为“教育先行”是最好的在国际市场推广的方式。这样能够长期培育、长期获利,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友邦看到。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方就能够接受我们铁路知识、理念和技术,而不是简单的看到人家修铁路了,我们过去提供技术,现在基本上不是那个时代了。

我们做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基于MOOC的信息化,基于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在加州高铁第一站,开设了高铁课程。

我们为什么选择CSUB学校,就是因为它在加州州立大学——加州高铁的第一站,这个学校承载着为2029年第一条高铁线路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我们跟他们合作,从2012年开始跟他们去谈,到现在开了两个学位课程,第三个学位课程也收到了学期的规划。此外,这些加载行业课件同时推送。由于这个课,其实不仅仅我们看中了CSUB,整个铁路寡头都看中了,包括德系、西门子铁路、日系的日本联盟,都在CSUB开始布局。为什么我们可以,就在于我们学校对于前瞻性的把控。在2010年中国的高铁走入低谷的时候,我们学校领导说中国高铁的方向在于国际化,所以我们步入比较早一些。

第二,作为清华来讲,我们的优势在于在国际教育界有一席之地。我们跟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基于高铁的论坛或者沟通的渠道。这样的话,我们每个学期以中国的高铁技术为题,在他们本科院校上面去讲授交流,传播我们的理念和技术。

同时,斯坦福看到了我们在美国铁路的影响力,所以邀请我们专门为他们通信学院交通专业本科生讲授世界高铁这门课程。我昨天晚上收到斯坦福的回复,计划将在今年秋季授课,到时我们会带着最新的MOOC形式的课件做一些展示。

第三,俄罗斯高铁和中国的合作,我们也有一些尝试。因为从去年开始,中国高铁很热,我们受邀去了一趟俄罗斯,对圣彼得堡交通大学、莫斯科交通大学,应该是俄罗斯最有名的两所交通大学,进行了访问,也签署了合作协议。还与清华的姊妹校——圣彼得堡帝国理工大学进行了亲切交流,对方几次真诚邀请我们开设高铁技术概论这门课程。

通过三个线下的事情,我想说明什么问题呢?MOOC不是我们自己在这里说什么叫MOOC,我们MOOC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说MOOC能够帮助行业解决用其他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行业MOOC的一个真谛,也是行业MOOC的立足之处。

行业MOOC有了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它的精髓在哪里?我认为是课程。平台仅仅是实现课程的媒介或者推送工具。当然,平台本身加载了数据,但是就平台本身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从行业角度来讲,更多是课程本身。

这是整个高速铁路的课程体系,车务、机务、车辆等。

其实从行业的角度来讲,MOOC不仅仅是在课程的简单堆积。现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平台上的课程,都是堆积上去没人管理。从行业本身来讲,MOOC或者我们课程能够成体系、成系统,帮助解决岗位上面需要的问题。积木式的课程群能够解决1+X的课程,1是通俗的课程,X是某个岗位需要专门的课程体系,像机器猫一样,放在口袋里面,你需要什么就配送什么,这是将来行业慕课的发展趋势。这是基于VR3D的体现,放在可视化教学课程当中。

最后我说一下慕课的发展趋势。行业角度有三点,专业性、强制性和定制性。专业性并不是指你想进入到专业里去就能做MOOC,行业一定有行业自身的角度去发酵出来,MOOC只是加载的手段。关于强制性,今天上午汪诗林大校在演讲中提到为什么在军队推行MOOC,完成率远比我们开放式要高,因为军队是强制化、组织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行业之所以在岗位上去学,是强制化学习。第三个是定制性,哪怕一个知识点,面对不同的岗位都会有不同的深入讲解。

慕课的课程趋势,第一是可视化,第二是规模化,第三是标准化。从岗位人的角度,真正把课程掰开揉碎了看得见,这是可视化;第二是规模化,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积,而是要把某一系列的课程规模化地呈现出来,能够系统解决某一个岗位上的问题。还有标准化,在课程的内容和风格上能够形成特定的课程标准,指导行业内的课程制作和知识传授。

另外一个趋势是弱化的平台。平台是一个工具和媒介,从行业来讲,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平台,而是要操作简单、流程完备,并且考虑到位。从行业来讲,更注重管理的数据,能够看到所有受众人群的数据是什么样子,对年度考评进行打分,对他的晋升有一些参考。

最后,刚才说的行业MOOC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大学开放式的MOOC不同。我们的MOOC是广义MOOC,结果不能把自己真正放到MOOC本身来讲。但是我认为,随着MOOC在几年之后的发展,一定会实现从小规模定制化B端用户到大规模通用性C端用户的全周期过渡!

这就是我对于行业MOOC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亚飞在2016MOOC大会上的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整理:中教全媒体 李莎

版权声明:中教全媒体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