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直有人在追踪唐代大诗人的足迹,帮他们画旅行地图。确实,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本来就相辅相成,《红楼梦》里,写诗最好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从南到北的旅行经历,最讨人喜欢的薛宝琴更是“天下十停倒走了五六停”;相反,贾府三春一直闷在家里,才气自然单薄不少。唐朝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再安静的诗人,眼睛看到云水,心中也会涌起波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一作“临”。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清:指天空。
端居:安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先说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但在唐朝的时候,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超过鄱阳湖,是第一大淡水湖。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写洞庭湖的名篇很多。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当然,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孟浩然这首诗既然叫“望洞庭湖”,自然也是立足于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但这只是诗题的前半部分。诗题还有后半部分,叫“赠张丞相”。所谓张丞相,有说是张说,还有说是张九龄,都是辅佐唐玄宗建立开元盛世的名相,也都是一代文豪。孟浩然这首诗到底是写给哪一位张丞相,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这里不做分辨。但既然是“赠张丞相”,就意味着这是一首投赠诗。既然是投赠诗,就不是泛泛地写景抒情,而是专门赋诗送给某个人。至于为什么投赠,原因就各不相同了。比如李白《赠汪伦》,是因为汪伦请他喝酒,还给他送行,他要表示感激;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则是希望水部侍郎张籍能够在科举考试中替他美言几句。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投赠诗必须写出投赠的目的。那么,孟浩然投赠张丞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与洞庭湖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看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一联上来就不凡。什么叫“八月湖水平”?所谓“湖水平”,是指湖水与岸齐平。这当然是因为夏秋两季雨水丰沛,洞庭湖湖水暴涨。水与岸齐,本来就给人以开阔浩渺之感。那到底开阔浩渺到什么程度呢?看下一句:“涵虚混太清”。虚和太清都是天的代称。涵虚,是指天倒映在水里,水包含了天空;而混太清,则是指天水相接,水天一色。起首一联,就是时间、地点和一个整体描写,并不算头角峥嵘,但水平岸,天接水,茫无涯际,把洞庭湖写得极其浑厚阔大。
首联这样阔大,颔联怎么接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联,真是雄壮至极。所谓“气蒸云梦泽”,是指洞庭湖水汽蒸腾,弥漫在整个云梦泽上。那云梦泽又是什么呢?云梦泽,是先秦时期的江汉平原上一个非常大的湖泊群,洞庭湖只是它南部的一小部分。此刻,洞庭湖湖水浩渺,水雾仿佛已经笼罩了整个云梦大泽,这当然是极言其宽广。而下一句“波撼岳阳城”呢,则是说长风吹过,洞庭湖波涛汹涌,仿佛连它东北边的岳阳城也为之撼动,这又是极言其声势。这一联,不仅气魄雄伟,而且动感十足。“气蒸云梦泽”是水汽蒸腾,是垂直的动;而“波撼岳阳城”则是波翻浪涌,是水平的动。云梦泽何其广大,却被它笼罩;岳阳城何其坚固,却被它撼动,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一般人想到孟浩然,总认为他清淡飘逸,比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是清幽入骨;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是那么恬淡自然。可是,如果你以为那就是孟浩然的全部可就错了,这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气势磅礴,自古至今,恐怕只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可以与之媲美,但是,若论音节响亮,恐怕还是孟浩然更胜一筹。
首联起,颔联承,已经把洞庭湖写得气象万千,诗题之中的前半部分“望洞庭湖”已经写足了。颈联该转了,转到哪里呢?转到诗题的后半部分“赠张丞相”了。怎么转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从写景转到抒情了。抒什么情呢?先看前一句。“欲济无舟楫”,是说洞庭湖这么辽阔,我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船和桨。这真的是在说洞庭湖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在借题发挥罢了。表面看是说要渡过洞庭湖,去到对岸;其实是说,我想要摆脱在野之身,走向政治舞台。可是就像我渡水没有船和桨一样,我想做官也没有人接引,没有人帮忙。那如果我选择不渡过洞庭湖,就闲居此岸;或者按照它的引申意思,如果我就保持目前这种隐士身份,不出去做官,那就会遇到另一个问题:“端居耻圣明”。我又为自己辜负了这个圣明时代而感到羞耻。为什么圣明时代端居就是羞耻的呢?因为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按照儒家的观点,如果国家有道,君子就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如果他没有履行好这个职责,那就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想要出仕,没人援引;想维持现状,又自觉有愧,貌似进退两难,其实一片进取之心已经毫发毕现,“赠张丞相”的目的也呼之欲出了。什么目的呀?求援引,求推荐。所以这首诗既是投赠诗,又是干谒诗,是一首诗化的自荐信。这一联写得真聪明。聪明在哪里?第一,说出了自己不甘寂寞,出仕做官的愿望;第二,夸奖了天子圣明,国家有道;第三,又把张丞相比成了渡人过河的舟楫,夸他能量巨大。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了,求仕之意非常清楚,却又能和前两联的洞庭湖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不露痕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那怎么结尾呢?“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我坐在洞庭湖岸看着钓鱼人,真是徒生羡慕之心呀。这一联很微妙。一方面,诗人是在借用《汉书》中的那句名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我也想要鱼,可是却没有钓竿,只能望湖兴叹。这是在进一步表明无人援手的遗憾。另一方面,又把张丞相比喻成了垂钓者,希望自己能够像鱼儿一样,被钓起来。或者说,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张丞相的力量踏入仕途。这两种意思混合在一起,还是在进一步表达对张丞相的期望。但是,又时时不离湖水,写得含而不露,不失身份。
综合起来看,到底怎么评价孟浩然这首诗呢?毫无疑问,作为咏洞庭湖的名篇,这首诗的前两联气势磅礴,声调雄壮,堪称洞庭绝唱。作为投献诗或者干谒诗,这首诗的后两联也含蓄蕴藉,不露寒酸气。所以一写出来,就广为传颂,甚至连唐玄宗都知道了。据《唐诗纪事》记载,孟浩然在好朋友王维的办公室和唐玄宗不期而遇,唐玄宗对他也是久仰大名,就让他赋诗一首。孟浩然写的是什么呢?就是那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首诗好不好?不好,真的不好。一肚子牢骚,有点像怨妇。哪像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么含蓄清高!唐玄宗听了很扫兴,对他说:“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同时,还告诉他,你若是给我吟诵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多好!可见这一首诗的影响力。
不过,这首诗并未真的影响到唐玄宗,也没有真的影响到张丞相,孟浩然还是以布衣终老,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作为一首伟大的诗,它深深地影响了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孟浩然之后差不多二十年,杜甫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和孟浩然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样,杜甫也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很多诗评家都说,从整体看,孟浩然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不完全相称。前面壮,后面弱,未能做到情景交融,一气贯通。而老杜呢?单看前两联,和孟浩然一样阔大雄壮,功力相当。后两联呢?颈联写身世之悲,尾联写家国之痛,写得深沉感慨,跟洞庭湖的波涛一样奔腾澎湃,浑然一体。两相对照,就把孟浩然比了下去。是不是这样呢?我想说两点:第一,孟诗在前,杜诗在后,前人之功不可没;第二,孟诗本来以韵见长,而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却能写出壮气,出人意料,因此也足够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