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编辑:
发布时间: 2020-12-12 22:45:12
分享:

1、超过九成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质量优于统考生。

2、名校接收推免生人数逐年攀升,但总体比例都控制在教育部要求的50%之内。

3、部分招生单位推免生占比有所下降。

4、双一流高校招收推免生比例远高于非双一流。

5、名校推免生源多数来自双一流高校。

6、推免生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招生单位更看重能力和知识储备。

以下为报告原文: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顶端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当年仅招生242人,到2018年招生85.8万人,增长3500余倍,招生人数累计达到近100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900万人,而从1981年开始招生的博士研究生到2018年招生人数累计达到120余万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飞跃。2015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在考生构成中,往届生、女性比例均不断提高。据调查显示,考生读研主要动机是获取研究生学历、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亦成为考生读研重要因素。“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双一流”高校不断扩张研究生教育规模。其中,推免作为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的一种方式获得了高校的普遍欢迎,并成为“双一流”高校重要的招生途径之一。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近七成统考生认为获得推免资格很不容易,整个过程是透明公平的。从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可以看出,考生在选择读研时更青睐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等社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报名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报录比差异明显。但从本科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社科类专业无论从就业率、薪资待遇方面,表现均不如工科类。显然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这也提醒高考考生,虽然文科学习难度低,相对容易获得高分,但目前的就业前景不好。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10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在2009年专业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自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非全日制生源不足是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两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现象。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的数据看,生源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认为非全日制社会认可度偏低。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和贯彻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线,高校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毕业方面的门槛,研究生毕业难度和延期率逐年提高,“严进严出”正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词。无疑,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将对国家“双一流”建设起到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的基础。

01

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

1.1研究生发展阶段特点自194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探索与发展的70年,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快速发展的过程。1999年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使我国迅速跨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201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85.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76.2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9.6万人。较1949年招生242人,招生人数增长3545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下,预计2020年招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回顾过去的7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初始探索期、恢复发展期、稳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内涵发展期。1949年至1977年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最初不足500人,在1953年招生人数达到近3000人后,1957年招收研究生方式由入学考试改为推荐。1965年招生人数为1456人,之后停止研究生招生长达12年。1966年开始,全国停止招收研究生,直至1978年恢复。

数据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1978年至1980年间小幅减少后,在1980年至1985年间逐年增加,随后在1986年至1988年三年期间招生人数逐年下降。197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1978两年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合并进行。在经历过1978至1979两年时间的恢复后,研究生招生人数自1981年起,连续四年逐年增加。截至198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978年的1万余人增加至3万余人。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1981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做好198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始招收博士生”。198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2名,1984年后博士招生人数上升。1988年招生人数达到3262人,较1984年翻了10倍。

数据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时期,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开始起步。1990年,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开展试点的专业学位。据统计,在1989年至1998年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989年的不足25000人增加至1998年的5.7万余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989年的2776人增加至1998年的1.5万人。

数据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

1999年至2009年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是这一时期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演进,本科招生的扩张必然促进研究生教育的相应发展。自199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09年达到45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在这一阶段趋缓,2004年,博士招生人数突破5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0年以来,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2010年的招生不足55万人,到2018年增至85.8万人。硕士研究生在2017年后由于非全日制纳入统考,招生人数出现明显的涨幅,2018年招生人数达到76.2万余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2018年为9.6万人,2019年预计为10万人左右。整体来看,2010年至今,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速度整体有所放缓,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阶段逐步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

数据来源:教育部

1949年到197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较为缓慢,累计为两万余人。1978年到2018年的四十年间,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累计达到992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为863万人。我国博士研究生从1981年开始招生,自1981到2018年,招生人数达127万人。1.2研究生毕业生总体数量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毕业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1949年到1969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数量呈现浮动变化趋势,累计达20943人。1970年开始,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减少为零,直至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在2002年后,增幅明显上升。2003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10万,到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50万。从1978年到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累计达712万余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

1.3各国研究生数量比较人口和经济水平是决定硕士、博士的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关系,达到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了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但从人口博士、硕士比看,我国人口博士比是发达国家的近5倍,人口硕士比是发达国家的近3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有质量的中高速发展将是常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影响下,我国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保障。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美国博士授予数来源于美国博士调查数据

02

考研报名持续高温,考生盲目追求热门

2.1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相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加大,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许多毕业生加入了考研队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报名人数增幅达21.85%。继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打破纪录,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59%。

数据来源:教育部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渐完善,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从2016年到2020年,辽宁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从34.5%上升到41.8%。

数据来源:辽宁省教育考试院

从2016年到2019年,湖北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逐渐上升,从34.45%增加到39.43%。

数据来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2.2各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递增2.2.1各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上涨近年来,全国各省研究生报名人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20年,42.5万考生报考北京市硕士招生单位,较去年增幅达到11%,在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中约占12.5%。据统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7个在京招生单位报考人数过万人。

数据来源:北京市教育考试院

2020年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为11.9万人,较2019年增幅超过8.7%。同时,全国报考辽宁省域内45个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总数为13.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19926人,增幅为17.9%。

数据来源:辽宁省教育考试院

2.2.2硕士研究生考试弃考率居高不下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

数据来源:辽宁省教育考试院

深圳大学2019年网报确认16019人,实考14083人,弃考人数近2千人,弃考率达到12%。

数据来源:深圳大学研究生院

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一些报考者只是把考研作为选项之一,当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没有准备好,便会选择放弃考研。此外在职备考的考生也容易在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放弃考试。2.3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增长2.3.1“双一流”院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张“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计划招生人数较2018年4000人,增加了300人。在2020年,招生人数再次上涨200人,达到4500人。

数据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在2017年至2020年招生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0年招生数量达到5100人,比2017年增加了1100人。

数据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3.2各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幅存在明显差异近十年来,各学科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从各学科招生人数来看,与10年前相比,哲学、文学、军事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其他学科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数据来源:教育部

而历史学虽较10年前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仅为11.6%。教育学增长幅度最大,为294%;其次是农学,增长率达225%。医学、管理学的招生人数较10年前翻了一倍以上。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工学在各学科门类中招生人数占比最高,在2018年占比达34.29%。其次则是管理学,所占比例在2018年上升至16.01%。从变化趋势来看,工学、医学、艺术学招生人数占比变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占比从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农学、管理学招生人数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4推免生数量逐年增高,占比下降2.4.1名校接收推免人数逐年攀升 部分高校比例下降推荐免试是近年研究生招生中最成功的一种招生模式,受到广大高校与研究生导师的认可,也成为“双一流”学校重要的招生途径之一,推免生人数不断上涨,但占比总体都在教育部要求的50%之内。东南大学2015年到2020年接收的推免硕士生人数持续增加,2015年接收的推免硕士生人数为1281人,2020年上升为1859人,2020年较2015年增长了45.12%。

数据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兰州大学2015年到2020年接收的推免硕士生人数处于上升趋势。2015年接收的推免硕士生人数为403人,2020年上升为825人,2020年推免硕士生录取人数较2015年翻了一倍。

数据来源: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到2020年接收的推免生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接收的推免生人数为1572人,2020年上升为2190人,2020年推免生录取人数较2015年增加了618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2020年,推免生招生计划人数呈上升趋势,部分“双一流”高校推免生在招生计划中占比却在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2020年招生计划推免生占比较2019年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

但在高校内部,不同专业推免生占比不同,部分高校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大部分来自于推免。2020年,北京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物理、高等教育学、统计学、企业管理等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达到100%。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020年,暨南大学的西方经济学、新闻学等专业推免生占比高达80%,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招收推免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业推免生招生占比均超过60%。

数据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南京大学接收推免生的各学院中,部分学院招收推免人数占比超过60%,数学系、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等学院推免生占比均达到70%及以上。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2.4.2“双一流”高校推免生比例远高于非双一流2017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7年新增的54所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名单,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增至366所,相比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覆盖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

在有推免资格的366所高校中,所获得的推免名额差异较大,一般著名高校比例较高,普通高校则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推免率超过了35%;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推免率也较高,均超过了25%;而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免率则明显低于这些“双一流”高校。2.4.3推免竞争激烈,名校推免生源多数来自双一流高校目前,高校在校生要考取研究生,除了统考以外,还可以选择推免。但推免不仅需要所在高校具有推荐免试资格,还需要考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在名校的推免生源中,学校层次也会成为录取重要因素。根据北京大学公示的名单,2020年共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约1935人。根据统计,其中超过95%本科来自“双一流”高校,与去年基本持平。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

根据清华大学公示的名单,2020年共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约1744人。根据统计,和往年一样,今年推免清华的本科生超过95%来自“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占比不足5%。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共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约3524名,其中有2700多名本科来自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达到77%。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以上推免生认为自己需要努力才能争取到推免资格,近四成左右的推免生认为难度不是很大。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关于获取推免资格难度的问题,近七成的考研学生认为,推免生现在要争取到推免资格很不容易,仅有32%的考生认为获得推免资格的难度不大。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2.4.4推免生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招生单位更看重能力与知识储备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半数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与统考生的质量差异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在选拔推免生时,招生单位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招生单位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同时,超过五成的招生单位认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层次、竞赛获奖情况这些也很重要。近四成的招生单位比较看重读研目标、本科成绩。与这些因素相比,本科专业、笔试面试成绩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关于推免生较统考生的具体优势,近八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基础普遍较统考生更扎实;超过七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往往主动意识更强烈,在本专业坚持下去的概率更大;超过六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学习能力更强;超过三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科研经历更丰富,学术研究潜力更强;同时,近三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学术兴趣更加浓厚,乐于发现探究知识;也有两成的推免生认为,推免生的创新意识更强;不足一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较统考生往往有着优良的学术道德。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2.5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考研主要动机近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多种因素促使考生报考。调查显示,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相较以往调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为第三动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两成考生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一些帮助,但作用不大。另外有两成考生认为视专业而定。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考研热连年升温,报考人数屡破纪录,但在弃考率居高不下的同时, 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也受到争议。调查显示,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论及研究生学历贬值的原因,考生认为最大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多,其次是研究生“注水文凭”层出不穷,第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质量要求不严格。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考研热趋势下提高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招生单位新的课题。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2.6研究生报考热度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2.6.1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报考热度成一定相关性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考研人数激增,这与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是密不可分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来看,在1999年至2018年间,我国GDP增长率大致在6%至14%之间,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大致在-6%至36%之间。其中,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了20年间的最大值,约为14.20%,但我国200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增长率却几乎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6.4%。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并在2008年降至最低;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快速上升。目前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长也是考研群体增加的重要推手。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近20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

2.6.2研究生女性占比持续上升 中西部省份比例普遍高于东部现如今,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在读群体中男女比例已基本持平。在2002至2018年间本科阶段,女生占比持续增长;硕士研究生女生占比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53.14%后,在2017年经历了短暂下降,并于2018年上升至51.18%;而在博士群体中,男女所占比例差异较为明显,从全国近几年博士招生来看,女生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18年,女博士占比上升到四成左右。

数据来源:教育部

近年来,在我国招收的研究生中,女性占比明显呈上升趋势。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占比首次超过50%;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占比首次超过40%。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5年到2014年,美国注册研究生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8%以上,基本保持稳定。我国与美国的研究生女性比例差距在逐渐缩小。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从全国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读情况来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其中宁夏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为63.48%,青海、新疆、内蒙古的比例也高达60%左右,吉林、山西和贵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而大多东部沿海省份或发达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为42.79%,江苏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间。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

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女性读研产生一定影响。从区域分布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自由,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相反。另外,女性占比与当地高校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占比仅为42.79%和47.99%,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类院校集中在这两个省份有关。2.7考生报考更青睐社科类专业 但就业不及预期2.7.1高校专业报考热度差异明显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使得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在高校的报考热门专业中,社科类专业常常占据前列众多席位,而工科类专业寥寥无几。湖南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其后依次是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等专业。而在这前十专业中,理工科类专业仅有两个,即计算机技术和化学专业,其余8个专业皆为社科类专业。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

暨南大学2019年报考热度最高的前十专业中,金融专业的报名人数最多,达到1290人。新闻与传播、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仍然榜上有名。只有计算机技术是工科类专业。

数据来源:暨南大学

苏州大学2019年报考的热门专业中,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两个专业是法学类专业。十个专业中有两个是理工科类专业,即化学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其他为社科类专业。

数据来源:苏州大学

南开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金融学院报录比14.1:1,法学院报录比为12.7:1,经济学院报录比10:1,而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报录比6: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4.1: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3.5:1。

数据来源:南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相对薄弱,但仍然出现了类似现象。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建设工程学部3.3:1,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报录比2.8:1,能源与动力学院报录比2.6:1,相比之下社科类学院报录比更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7.3:1,外国语学院6.2:1,管理与经济学部5.3:1。

数据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安全工程学院报录比2.9: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7:1,矿业工程学院2.1:1,而管理学院报录比达到了5.5:1,公共管理学院4.5:1,马克思主义学院4.2:1。

数据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云南大学2019年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社科类院系的报录比明显高于工科类院系。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录比1.2:1,建筑与规划学院报录比3.6:1,软件学院报录比4:1,社科类院系中的法学院报录比8.1:1,公共管理学院报录比7.5:1,经济学院报录比更是达到10.6:1。

数据来源:云南大学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校专业的报考上明显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管理类、法学类等社科类专业的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增长,报名录取比例也随之拉高,体现了考生报考专业的较强趋同性,喜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2.7.2社科类专业分数线上涨幅度高于工科类专业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增长而招生计划增长稳定,使得分数线整体呈上涨趋势,而相比之下工科类专业的分数线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2015年至2019年,社科类专业分数线全部上涨了5分至25分不等,其中历史学上涨了25分。工学分数线从2015年起逐年下降,2019年虽然相较有所增长,但整体看近五年间下降了10分。2.7.3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社科类专业就业率均低于工科类专业虽然社科类专业的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但整体看实际就业率低于工科类专业。根据重庆大学公布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100%,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本科及硕士毕业率均在95%以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及硕士毕业率高于93%。而新闻学院本科就业率约91%、硕士就业率95.5%,艺术学院本科及硕士就业率低于90%。法学院本科和硕士就业率相差较大,本科就业率为74.4%,硕士就业率达100%。较高的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及硕士就业率在95%以上,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就业率91.9%、硕士就业率97%。

数据来源: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化学工程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等本科及硕士就业率大多都将近99%,报考热度较高的经济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本科及硕士就业率虽然都达到95%以上,但整体看仍与工科类学院有所差距,其中法学院就业率明显不如其他工科类学院,本科及硕士就业率都在90%以下。

数据来源:四川大学

吉林大学各学院中,汽车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本科及研究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而社科类学院中本科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的有管理学院,商学院、行政学院虽然本科就业率超过95%,但从研究生就业率看,商学院91.6%、行政学院87.8%;法学院本科与研究生就业率相差巨大,本科90.5%,研究生为73.3%。经济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就业率在90%以下,差距较小。

数据来源:吉林大学

广西大学工学学科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0.3%、92.8%,与其他学科就业率相比均位列第一。其中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其他学科毕业生相比有不小差距,本科就业率为56.9%,研究生就业率为64%。哲学、教育学、农学本科就业率高于研究生,在哲学学科上体现尤为明显,哲学本科就业率为85.4%,研究生就业率为46.9%。

数据来源:广西大学

从毕业薪资看,工科类毕业生整体高于社科类毕业生。浙江大学2018届毕业生暂定年薪中,信息学部多数在19万至30万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部,工学部在17万以上薪资的毕业生也几乎占据一半比例,而社科学部、人文学部、理学部、农生学部薪资水平大多在7万至15万之间,医学部薪资大多在9万至11 万水平。

数据来源:浙江大学

近年来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稳增不降,与本科阶段社科类专业就业情况不及预期相关,但无论是本科阶段或者是研究生阶段,在就业率还是毕业薪资方面,工科类毕业生都高于社科类。目前考生读研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就业动机相关,在选择专业方面还需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好混的专业。

03

研究生招生国模扩大背后专硕受追捧,非全日制收缩。

3.1专硕全面招生实行十年变化显著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中的占比持续增大。3.1.1专硕招生规模赶超学术型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占比仅15.9%,其后在2017年实现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硕招生人数占比达到近58%,专硕招生规模正逐年增长,已经超过学术型硕士,占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一半以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数据来源:教育部在社会对专硕认可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比例持续增加。湖北省2015年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人数为45819人,在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占比45%,2019年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人数为86934人,占到了报考硕士人数的60%以上。

数据来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河北省2015年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人数为34151人,占比42%,在2019年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人数为85580人,占硕士报考人数的59%。

数据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3.1.2专硕各学科招生比例参考往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工程专业学位在招生规模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工商管理,第三是临床医学,此外,教育、公共管理、法律、会计等热门专业学位均榜上有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6》3.1.3考生倾向于选择专硕原因根据调查显示,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比例达到57%。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考生倾向选择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原因是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第二原因是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小。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考生愿意从学硕调剂到专硕,考生对于专硕的接受程度较高。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3.2 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以来 多数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3.2.1非全日制招生“遇冷”,招生规模呈缩减趋势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从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录取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均无人上线,公共管理、软件工程专业录取人数远高于上线人数。

数据来源: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网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从部分高校2019、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来看,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里缩减幅度较大,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非全日制计划招生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降至1800人。而在非全日制首次纳入统考的2017年,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

数据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在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的2017年,湖南大学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人数为2400人,2018年减少了700人,2020年降至1300人。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研究生院3.2.2冷热不均,部分专业非全日制快速增长自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不同专业的招生热度呈现出明显差异。管理类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报考人数较多,而工科类非全日制虽然开设专业数量较多,对考生的吸引力仍远低于管理类。在南京大学2019年部分非全日制招生专业中,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等专业均超额完成招生计划;而工科类专业如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录取人数远低于招生计划数。其中光学工程、材料工程招生人数为零。

数据来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尽管招生条件较为严苛,学费较为昂贵,各大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报考热度仍然较高,多数高校都能够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校录取人数超过计划人数。四川大学2019年计划招收550名非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实际录取658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也超额完成非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数。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从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工程类专业学位录取情况中,同专业非全日制报名人数较少,远低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工科专业报名人数较少,最终录取人数为零。

数据来源: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3.2.3担心就业问题,多数考生报考意愿低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从调查来看,对于非全日制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七成以上考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不考虑非全日制,14%的考生认为影响很大,导致不能报考非全日制。也有11%的考生因为是在职定向报考,非全日制改革对其影响不大。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除此之外,超过半数的考生不愿报考非全日制的原因是非全日制学费贵,基本没有奖助学金。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3.2.4招生政策调整,对考生身份明确要求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3.2.5事业单位招聘在放宽对非全日制学历要求在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之初,教育部就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由于大部分招生单位对于非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都还在摸索中,加上社会对在职研究生的以往的认知,依然有很多企业和单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不如全日制。并且,根据调查,造成非全日制招生缺额的主要原因也是考生担心非全日制学历不被社会认可。但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逐渐成熟,招生单位也在逐渐提高对非全日制的认可,在招聘过程中放宽相应要求。北京市民政局于2019年8月7日发布的《关于2019年北京市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公开招考工作人员的补充公告》提出: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市民政局研究决定,将本批次报名条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调整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淄博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于2019年9月10日发布的《2019年淄博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专技人才补充公告》提出:2016年12月1日后被国内高校录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取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后,在应聘此次高层次紧缺专技人才招聘岗位时,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资格。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于2019年11月11日发布的《2020年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公告》提出:报考条件为:2020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东莞市教育局于2019年10月24日发布的《东莞市教育局赴华中师范大学公开招聘2020年公办学校事业编制教师补充公告》指出: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东莞市教育局赴华中师范大学公开招聘2020年公办学校事业编制教师公告》的报考条件作出以下修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人员具有报考要求普通高等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的岗位资格。

04

“严进严出”严控质量关

4.1考研报录比创历史新高近几年虽然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增幅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2019考研报名人数增加到290万人,报录比预计为3.6:1,较2018年明显提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共计 341万,报录比预计为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近三年,各大高校的报录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上海财经大学从2017年的5.6:1上涨到2019的7.4:1,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报录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4.2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4.2.1研究生预计毕业人数与实际毕业人数差距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却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03年预计当年研究生毕业生数为13.1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11.1万人,近15%未能按期毕业。到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从2003年至2018年,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生数增幅较小。2003年硕士预计毕业生数为96231人,实际毕业生数92241人,延毕率约4%,到2018年,硕士预计毕业生数为604003人,实际毕业生数为543644人,延毕率上涨到近10%。

数据来源:教育部与硕士相比,博士延期毕业生数增幅较大。在2018年,硕士实际毕业生数是博士的将近9倍,但博士延期毕业生数超出硕士47939人,达到10.8万人。

数据来源:教育部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正常毕业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延毕率持续增长。可见研究生毕业标准愈发严格,并且博士研究生延期问题不容忽视。4.2.2博士研究生延期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延毕率远高于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0年至2018年,学术学位博士延毕率保持在将近60%以上,而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最高在2017年达到40.7%。其中,受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招生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学位博士延毕率从2013年的近3.6%直升到2014年的34.1%。

数据来源:教育部博士研究生2018年各学科的延毕率中,管理学延毕率最高,为78%,第二是军事学,延毕率达到76.8%,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延毕率都在65%以上。医学延毕率最低,为36%。此外,农学延毕率为63.7%,理学、艺术学延毕率则在55%浮动。

数据来源: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增长,反映出“严入严出”现象愈发普遍,博士生培养质量越来越受重视。作为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研究生分流成为招生单位的重点实施工作。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其中指出,要畅通博士研究生向硕士层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基于现状,研究生分流的有效推行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今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越来越难,影响博士毕业难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博士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也很重要。4.3高校加大对不合格研究生清退力度研究生规模要适当增长,但是质量问题更要引起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强调: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今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对超期研究生予以退学:近日,延边大学发布了一条《研究生退学决定公告》,对该校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书,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其中,博士14名,硕士122名,有的近15年没有毕业。http://grad.ybu.edu.cn/info/1080/2288.htm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布《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退学决定公示》,对该校12名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http://www.gs.fudan.edu.cn/18/75/c12939a202869/page.htm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布了《2019年秋季学期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公告》,涉及研究生共计44人。http://seit.sysu.edu.cn/node/1584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决定书显示,44名研究生未能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被予以退学;http://gs.gzu.edu.cn/2019/0705/c11820a119147/page.htm西南政法大学9月发布的公示显示,研究生院拟对1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http://yjsy.swupl.edu.cn/ggtz/270713.html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2018年超期研究生退学处理的通知》。https://gsnews.swjtu.edu.cn/info/1062/3967.htm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的;后勤服务也由高校提供,如果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高校的服务压力会很大。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首先就要落在研究生教育上。现在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出口是最后一道关,但从进到出有几年时间,关键要把好培养过程的质量关。清退超期研究生是控制研究生质量的主要方式。同时还应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

05

数据调查

从本科院校来看,报考的考生中,83%左右的考生本科院校为非“双一流”,只有不到两成的考生来自于“双一流”高校。在考生群体中,以非“双一流”考生居多。

从报考的专业方向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报考的专业方向与本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其中,近六成选择了报考本专业,近两成考生选择了相近专业。

从考研选择专业的因素来看,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大部分考生都会考虑的因素;其次考虑较多的是对该专业感兴趣程度;第三则是该专业考取的难易程度。

从考生了解考研信息的渠道来看,网络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则是老师和学长学姐;参加辅导班、现场咨询会等线下活动、书刊等也是获取信息的来源。

在考研的备考方式上,超过七成的考生选择了自学,不到三成的考生选择了报辅导班。

关于考生对考研辅导班的看法,近六成考生对考研辅导班持保守态度,认为是否报考辅导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成左右的考生则认为,没有必要报考辅导班;超过一成的考生认为,辅导班对备考有很大帮助,自己会参加辅导班。

从参加考研辅导班的费用来看,花费在1000元以下的考生最多,占比约48%;其次则是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比约22%,在辅导班的费用超过了1万元的占比约16%。

从考研备考的复习时间来看,45%左右的考生备考时间在6至12月之间,约37%的考生备考时间在6个月以内,也有18%左右的考生备考时间超过了一年。

从调查结果得知,如果这次考研失败,29%左右的考生会选择脱产考研,42%左右的考生会考虑边工作边考研,也有29%的考生选择全职工作。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在线,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孩子 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