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质
1、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水占总重量的75%~90%
2、细菌的物理性状:
①光学性质,半透明,悬液呈混浊状态,使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可粗略估计细菌数量;
②表面积;细菌的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③带电现象;
④半透性
⑤渗透压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以简单无机物为营养物质
2、异养菌:以有机化合物为营养物质,分为腐生菌、寄生菌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1、水2、碳源3、氮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细菌生长所必须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2、酸碱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3、温度:嗜冷菌生长范围-5~30℃,最适生长10~20℃;嗜热菌生长范围25~95℃,最适生长50~60℃;嗜温菌生长范围10~45℃,最适20~40℃,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
4、气体:
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
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生长最好,无氧和高氧压时生长不良。
③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有氧存在时受到毒害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
5、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低盐浓度和低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安全。嗜盐菌在高浓度的NaCl环境中才能生长良好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繁殖速度----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约20-30min。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规律----生长曲线: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细菌的对数为纵坐标
迟缓期: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不分裂,菌数不增加。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一般为1~4小时。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此期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是典型。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活性的最佳时期。8~18小时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 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一、细菌的新陈代谢
是指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其显著特点是代谢旺盛和代谢类型的多样化。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㈠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㈡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
是细菌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用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革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
①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
②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营养基颜色不变。
4、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
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作用范围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含有多种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
2、增菌培养基: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某种营养成分。
3、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乱的标本中分离出来。
4、鉴别培养基: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㈠液体培养基:
均匀混浊状态;生成沉淀;形成菌膜。纯种细菌的增值或生化反应。
㈡固体培养基:
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菌落:将细菌划线接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3、粘液型菌落
㈢半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和菌种短期保存。
三、培养方法:
普通培养法;CO2培养法;厌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差异大的叫亚种,差异小的叫型。对来源不同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五、细菌的命名法:
①双名法: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人名或地名均小写。中文译名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
②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字母表示,如S. typhi;
③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在属名后加sp.或spp.;
④有些常见菌有习惯通用的俗名,如tuberclebacillus,结核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