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圣经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新约圣经简介
一、作为经书的新约
新约一词通常用来指称《圣经》中的第二部份。新约包含了27件正典作品,即:四部福音书、〈宗徒大事录〉、21件书信、〈若望默示录〉。这些作品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写,而是在1世纪中后期陆续完成之作,作者有早期门徒、宗徒,与宗徒门生。最早成书的是保禄书信,之后是福音书、牧函、其他书信与〈默示录〉。这些作品成书后迅速流传各地教会,并被刻意抄录与保存,供聚会及礼仪中诵读使用。因此尽管在初期它们尚未被称为经书、而称为「宗徒们的记忆」,但由于初期教会的礼仪实践──在礼仪中公开诵读先知书与「宗徒们的记忆」,以及作品本身的宗徒权威性,因此从2世纪起,目前新约中大多数作品都已被视为与以色列经书具有相同的权威性。
新约正典化是冗长的过程,并且是为了因应时代需要与各种严峻挑战所作的回应。2世纪起,由于各地教会对于信仰的教导不一、大量基督徒作品出现、与犹太教的冲突加剧、犹太教的经书正典化加速进行,因此基督徒作品正典化受到教会内的重视。正典原系希腊文κανών,原意是尺规,引申意为衡量与判断的标准。2世纪初马西翁主教首度提出「基督徒经书」的看法,但他的标准与编纂的经书未被接受,殉道者犹思定就拒绝,他并主张「七十贤士译本」的神圣性不应被否认;依勒内主教接续宗徒传统,赞同犹思定,更称「七十贤士译本」为「旧约」,基督徒有自己的「新约」,即:保禄宗徒的14封书信、四部福音书。〈若望福音〉被依勒内纳入正典是一件具有大公意义的举动,因为〈若望福音〉是当时通行于埃及与小亚细亚教会的福音书,罗马教会并不熟悉,因此他的做法是为了包容而不是排斥。依勒内的做法旋即受到东西方教会的接受。撒尔德的迈里多主教也称「七十贤士译本」为「旧约」。
戴尔都良赞同依勒内,并将新约作品翻译成拉丁文;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亚历山大的克来孟、罗马的希波律。奥力振是第一位撰写释经作品的神学家,他表明「新、旧约」均是神圣启示的经书。亚大纳修曾列正典经单,内容与今日大多版本的新约内容一致。但在他之后的抄本,正典清单仍不相同,《何而马的牧者》、〈若望默示录〉、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主教书信、罗马的克来孟《致格林多人前、后书》、《巴尔纳伯书信》等作品数度进出正典清单之列。
君士坦丁大帝下令教会制作五十本《圣经》用以通行全国,迫使主教们尽速决定新约正典的内容。安瑟伯将当时被讨论过的作品分成三类:被承认的作品、争论性的作品、伪造的作品。尽管如此,5、6世纪的抄本,新约正典名单仍不一致。新约正典化历经数个世纪之久,争论未熄,例如马丁路德就曾主张把〈希伯来书〉、〈雅各伯书〉、〈犹达书〉、〈若望默示录〉排除在正典之外,它们被称为「路德的争议性作品」。
二、作为基督徒神学的新约
英文testament来自拉丁文testamentum,原有遗嘱与见证之意,用来翻译希腊文διαθήκη,意思是盟约或遗嘱、约定。此希腊文于「七十贤士译本」中,早已是希伯来文berith的译词,用以表达以色列与天主之间特殊且亲密的关系。自1世纪起,教会延续这个希腊文的使用方式,并延续至今。
在以色列信仰传统中,天主是天人盟约的主动者,这在诺亚盟约、亚巴郎盟约、西乃盟约与达味盟约中均清楚可见。盟约思想对亡国后、流亡各地的以色列/犹太人而言是重要的信仰核心,不仅用来定义与定位自己,更是对未来以色列必再度复兴的希望与保证。
作为以色列信仰传统分枝之一、1世纪出现的基督信仰便继承这个信念,但基督徒更在耶稣身上看到先知预言的实现,即:耶稣就是基督、是天主子、上主受苦的仆人,耶稣在人世间的出现与宣讲标志了「天主亲自治理」时代的降临,耶稣就是厄里亚先知重返人间之后,「上主之日」降临人间的记号、是「正义的太阳」,是〈依撒依亚先知书〉中「基督的治理」预言的实现。新约时代基督徒从耶稣的角度重新诠释以色列信仰传统,相信:耶稣用自己的苦难与死亡不仅补赎了世人的罪过,更为世人重新与天主订立盟约,耶稣既是新约的中介者、制定者、更也是盟约的本身。
保禄是首位援引以色列经书盟约思想,区别基督徒与犹太人的异同、及证明基督徒与犹太人终将获救的基督徒。在〈迦拉达书〉中,保禄称基督徒是「生于自由的妇人」的亚巴郎后裔,不信耶稣的犹太人则是「生于婢女」的奴人,基督徒因此是亚巴郎盟约的后裔、是「恩许的子女」,他清楚表达了「两个盟约」的看法;他也是第一位将耶稣最后晚餐的杯中酒称为「新约之血」的人,指出:基督徒举行感恩礼时,众人共饮的祝福之杯,就是耶稣基督的「新约之杯」,并且「每次吃这饼,喝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因此保禄见证与宣信:耶稣在苦难与死亡时倾流的血是天人之约的盟约之血,而基督徒的感恩礼不是犹太餐礼,却是耶稣基督的祭礼,在这个感恩祭礼中,基督徒向天主呈献耶稣基督祂自己。这个信理不仅延续在福音书中,更也被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主教写在书信中,流传各地教会,至今保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与基督正教中。
在〈宗徒大事录〉作者笔下,伯多禄称信从耶稣的人为「先知和盟约之子」,基督徒不仅是亚巴郎盟约之子,更是新约之子。〈希伯来书〉中大量援引盟约思想并极力说明新、旧约的不同,例如:耶稣是「更好的盟约的担保人」、是「建立在更好的恩许之上的盟约的中保」,耶稣建立的新约就是先知预言天主在复兴以色列时与选民订立的「新的盟约」,〈希伯来书〉说:「一说『新的』,就把先前的宣布为旧的了;但凡是旧的和老的,都已临近了灭亡」,清楚指明基督徒因耶稣的关系,是属于「新约」的选民,用耶稣基督的血所订立的新约,更也是「永恒的盟约」。1世纪新约作品中的新约神学思想,因此不仅与基督徒蒙选思想有密切关系,更直接影响基督徒对自己团体──即「教会」的看法:教会是天主从世人中被召叫出来,与天主订立盟约的团体。
「新约」是基督徒神圣经书《圣经》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是「旧约」。在《圣经》第二部份开始处会有本图的插页以作区别。基督新教通常称第二部份为「新约全书」,天主教则直接称「新约」。
新约圣经编排次序是:福音书、《宗徒大事录》、书信、《若望默示录》。这个次序不代表创作时间的先后,但反映出重要的神学思想:耶稣是新约的建立者、新约时代的核心,因此记载耶稣生平的福音书优先,更由于福音书不断援引「旧约」,因此大量指明先知预言实现的经文的《玛窦福音》,成为衔接旧、新约时代最好的桥梁。《玛窦福音》在教会初期是最广为使用的福音书,又因它完整涵盖耶稣的一生、内容撰写与编排缜密规划,使得它自1世纪起,不论在教导慕道者方面、或是在建立教会秩序与制度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作品。
新约福音书中,《马尔谷福音》、《玛窦福音》、《路加福音》三部作品又被称为「对观福音」。英文的synoptic来自于希腊文的συνοπτικός,意思是「一起看」。对这三部作品进行详细的对观研究,是新约圣经学术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新约作品的翻译从1世纪起,由于基督信仰快速的扩散,从原先的希腊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洪流中,不断被其他的语言翻译。因此,同时以不同语言阅读与分析圣经内容,成为圣经研究者必备的学术能力之一;古代语言方面例如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科普特文、斯拉夫文等,近代语言方面则例如德文、法文、义大利文、英文等。最早的多语言经文并列的圣经是3世纪教父奥力振完成的,称为Hexapla,奥力振六栏并列,以希伯来文与希腊文逐字逐句比对经文。奥力振的Hexapla不断被后人增补。完整包含旧、新约的多语并列圣经首次出版,是在16世纪西班牙的枢机主教 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支持下完成的,称为The Complutensian Polyglot Bible或Complutesian for Acala。